解读资料之三十四

朴与圣灵

 
 

老子讲完“三弃三绝”之后,立即说到:“仅以此三者作诫律是不够的,一定要有所归属才行”(19章)。道理很显明:生命不能没有支点,有所弃必有所依才行;你拒绝短暂与虚幻,必要背靠永恒与真实才行;且那迎接、吸引你的,必要比你所离别的东西更伟大、更美好、更有力才行。老子接着说,要“见素抱朴”。素与朴,都是未加修饰变幻的原初存在,是万物的本相,自然是道之状,有通“灵”之意。

老子在二十八章也用了“朴”字,说那“知其荣、守其辱”者,使天下人“复归于原初的本相(朴),这‘本相’化散在不同的人身上,成为不同的器物,圣人使用他们,而成为掌权者;如此,大道的智慧是浑然为一、不可分割的"。《圣经》上说:圣灵显在各人身上,恩赐原有分别,成为不同的器皿,灵却是一位。一切都是这位灵所运行,随己意分给各人的;凡受这圣灵感动的,便称耶稣是主□ '7d哥林多前书)。这与老子对“朴”的描述出奇的一致。

当老子说“复归于朴”时,是比“复归于婴儿(柔顺)”、“复归于无极(无限)”更高的境界(28章),当是基督徒所说的“住在圣灵里”。而“朴散为器”(28章)一语,更表明“朴”是活的,有生命的。

又如,“道常无名(不显露),朴虽小,天下莫能臣(支配他),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自动归顺)”(32章),显然也是在说圣灵的作为。后面老子又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自己变化)。化而欲作(欲望发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私欲断绝)。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天下安定)”(37章),这话亦不难使人想起圣灵的果效。《圣经》说“圣灵所结的果子就是:爱,喜乐,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实,温柔,节制;这样的事,没有律法禁止”(加拉太书)。其中许多美德,恰恰是老子论“朴”时提到的。“朴”既是存在的最原初状态,必是那最原初赋予人生命的“生气”,即神的灵(创世纪)。我们不能苛求老子一定要用基督教里的“圣灵”一词;老子之“道”与“朴”的内涵,与“圣灵”的内涵如此相象,已经着实令人惊讶了。

若再考虑老子常常描述大道说“玄之又玄,空虚无形,渊远深奥,绵绵若存,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抟之不得,绳绳兮归于无,无状之状,无像之像,唯恍唯惚,无首无尾,恍兮惚兮,其中有像、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有信、甚真,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至柔驰至坚,无有入无间”(1、4、6、14、21、34、43章)等等,这道本体为灵,似无可争议。

故,修道,实际上便是基督徒所谓“灵修”:住在圣灵里,顺道而行,这便是有所属了。


<<上页 目录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