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资料之二十七 |
神奇的六十二章 |
《老子》第六十二章鲜明地宣示了大道的拯救: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有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其一,“道者,万物之奥”的“奥”字,河上公注为“藏”,王弼注为“庇荫”,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甲、乙本均作“注”,读作“主”。其实,道作为万物之“主”,已将“保藏、庇荫”万物的意思涵括进去了。“善人”,即悔罪、“病病”(把病当成病来对待)的人。这样的人以大道为至宝。不善的人,即仍在罪中、有病而不知有病的人,这样的人尽管不认识道,道仍然拯救他们,作他们的中保。《圣经》多次提到耶稣是罪人的中保,比如约翰说:“若有人犯罪,在父那里我们有一位中保,就是那义者耶稣基督”(约翰福音)。
其二,美好的语言,如文学、哲学、音乐等,可以换来世人的尊敬。美好的行为,如良善、德行、仁义等,可以使人得荣誉。然而老子心中非常明白,凭这些美言和美行,并不能将人内心的罪性克服掉。这正如前面所述,人的智慧、道德和律法不能使人得救。这里,深含着神道救恩的奥秘,显示出世上各种道德宗教的缺失。
其三,所以,即使有了天子和三公(太师、太傅、太保)那么高的地位,有无数的财宝,有至高的荣华,也不如坐在大道里。这是多么大的信心啊!耶稣曾经说:“天国好像宝贝藏在地里,人遇见了,就把它藏起来,欢欢喜喜去变卖一切所有的,买这块地。天国又好像买卖人寻找好珠子,遇见一颗重价的珠子,就去变卖他一切所有的,买了这颗珠子”(太13:44-46)。老子一定是见到了这珍珠宝贝。即使今天,凡是真正见到了这珍珠宝贝的,没有不像老子一样,将天子三公、荣华富贵都视如粪土的。反过来说,凡是被这世上的荣华富贵所诱惑而不能自拔的,就一定是还没有看见那珍珠宝贝,不管他宣称自己是什么信仰者。
其四,老子言之凿凿地说,我们的上古先祖,是以大道为珍宝的,本书引言“巍巍大道”已考查过这一点了。
其五,为什么古人珍视大道呢?原来在道里面,寻求就能得着,有罪就能赦免。
先看“寻求就能得着”。天下有这么好的事吗?此话不是很难理解吗?请听耶稣的话:“你们祈求,就给你们;寻找,就寻见;叩门,就给你们开门。因为凡祈求的,就得着;寻找的,就寻见;叩门的,就给他开门。你们中间,谁有儿子求饼,反给他石头呢?求鱼,反给他蛇呢?你们虽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东西给儿女,何况你们在天上的父,岂不更把好东西给求他的人吗”(马太福音)?
再看“有罪就能赦免”。这是世人更难领会的话。为什么在道里,人的罪就得赦免呢?《圣经》说:“我们若说自己无罪,便是自欺,真理不在我们心里了。我们若认自己的罪,神是信实的,是公义的,必要赦免我们的罪,洗净我们一切的不义”(约翰一书);“信他的人,不被定罪;不信的人,罪已经定了”(约翰福音)。为什么这么绝对?因为人间的罪孽,虽然五花八门,但归根到底,是由于人悖逆了神道,不敬畏其大能,不顺从其旨意,没进入其圣洁。人若□
'7b识了神道,就悔恨自身的罪过,就敬畏、顺从那圣洁之道,其罪自然便被赦免了。
这里的关键是“坐进此道”。唯有在大道里面,才能有求必得,有罪得免,“敝而新成”(15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