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资料之二十五

“人类价值地心说”

 
 

古往今来,凡有道德良知却不认识神道的人,都存有人类自救的念头。中国的儒家发展出了一套“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学说。他们相信人心中天然有善端,这些善端经过礼仪教化可以发扬光大,这就是儒家道德实践之可靠性的“人性论”基石。他们的“认识论”基石是,人可以通过“格物”而“致知”,达到对万物尤其对人自身完善的了解。孔子当时还没有如此系统的说法,但他用兴“德”、复“礼”、倡“仁”的办法,追求上古大道再行于世,也就是想在“大道既隐”的情况下,凭借人类的道德智慧来自救,最后是归于失败了。晚年,他不得不承认,“天下无道已很久了,我行道的希望也破灭了”。他的弟子也说:“我们的主张行不通,早已很明显了啊”!

佛学传到中国之后,用许多形而上的观念弥补了儒家人本主义的不足。佛学将立足点放在人自己的“悟、修”上,走的仍是“自救”的路子。这大概和下面的事实有关:一开始,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靠悟而得,宣称佛教是“智慧的宗教”。

老子强调的是,天下若失了道,则没有什么可以补救,人更不能自救。人的智慧和道德,均是有限乃至有罪的。唯有放弃自己,清静无为,唯道是从,才是出路。老子的基本原理是:人类的生命、价值、智慧、道德,并非独立于宇宙大道之外,乃是内涵于其中,就如机体中的一个细胞,或大系统中的一个要素,其本身的智慧不可能把握整个机体或系统;如果自以为能把握,就是“自见者不明”,“妄作,凶”。同理,人类自身的价值,也完全内在于机体和系统的整体性里面,也就是说,人仅仅在自己身上找不到自身的终极价值;如果硬要自强,独立于大道,那就是离了祭坛的刍狗,没有价值了。

打个比方,儒家仅仅在人自身上解决人面临的问题,如同古代的“大地说”:有一个平展的大地,这个人类的大地就是一切好、坏、善、恶、问题和出路的唯一舞台。佛学很像“地心说”,知道人类的大地不是唯一的、平坦的,只是宇宙中的一个小点、乃至于无。佛学解决问题的办法仍在于自我:这个点要自我超脱,就在此时此点中,舍此别无他,彼此全是无。老子打破了“地心说”,揭示了“宇宙论”:人类的生命、价值、智慧、道德,是在一个真实的大道中存在着,正像地球围绕着太阳转,太阳围绕着银河转一样,“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人类最终必须“唯道是从”,才能得见真理之光。

当年哥白尼的“日心说”怎样不被人们理解接受,老子的“大道说”在中国也不被领会明白。不过天文学上的“地心说”容易破除,价值观上的“地心说”就很不容易破除了。尽管历史越来越证明人类的沉沦与自救的无望,甚至比天文学的观测更可靠,但这里涉及的是人的切身利益、享乐、争夺等等强有力的抵制。俄国有俗语说得好:“即使几何公理触犯了人们的利益,也会被宣判无效”。此外还有一点也是至关重要的:这里需要的是灵魂之眼的观测,而不是感官知识的实证。天文望远镜的能力可以弥补肉眼的有限和短视,可除了灵魂的苏醒、重生,还有什么可以弥补人的智慧之眼的有限和短视呢?

智慧忽略心灵,道德依附利益,人身上这两样东西(智慧和道德)既有限又自负的特性,使世人在真正的生命、真理和价值面前,成为瞎子,只是年复一年、代复一代地在相对性、有限性和短暂性中绕圈子。


<<上页 目录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