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资料之二十三

公义与审判

 
 

讨论大道的公义,会引出一些问题。

首先,如果说神道是全善、全然慈爱的,为什么老子又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5章)呢?刍狗是古人祭神用的稻草狗。当它摆在祭坛前,就是尊贵乃至神圣的;它若不与神发生关系,则几乎毫无价值。人不就是如此吗?单就人本身而言,人生一瞬过,生死两茫茫,生命如清晨的露水,命运如天上的流云,诚如萨特的存在主义所揭示:人从虚无中走来,向虚无中走去,除了不时地令人作呕之外,有什么意义呢?“人一生出来,就迈向死亡。人以四肢九窍活着,人以四肢九窍死去,人以这四肢九窍,将自己的生命送到死地”(50章),如此人生不正如草一般吗?然而人若通了神道,在永生的感受与盼望中,今生便有了恰如其份的位置和不失不移的价值,有了死亡也夺不走的平安。而且据说“行路不会遇到老虎,打仗不会受到伤害。在他面前,凶牛不知怎么投射它的角,猛虎不知怎么扑张它的爪,敌兵不知怎么挥舞他的刀。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已脱离了死亡的境地啊”(50章)!

其次,如果说神道是全知、绝对公义的,为什么人间有这么多不公平?为什么常有恶人得势,好人遭殃?

让我们看一看《圣经/诗篇》七十三篇和《老子》七十三章。

诗人说:“我看见恶人和狂傲人享平安,就心怀不平。他们不像别人受苦,也不像别人糟灾。他们说:‘神怎能晓得,至高者岂有知识呢'?他常享安逸,财富又加增。我实在徒然洁净了我的心,徒然洗手表明无辜,因为我终日遭灾难,每天受惩治”。

诗人坦率地向神陈述了他对人间不公平的困惑。

老子同样不解地说:“上天所厌恶的,谁晓得个中原委呢”?

但老子和诗人都没有怀疑神道的绝对公义性。老子说:“上天的道,总是在不争不竞中得胜有余,在无言无语中应答自如,在不期然时而至,在悠悠然中成全。上天的道,如同浩瀚飘渺的大网,稀疏得似乎看不见,却没有什么可以漏网逃脱”。老子坚信大道不会漏过坏人,也不会冤枉好人,只是奖惩有时,来去无踪。“上天大道,公义无私,永远与良善的人同在”(79章)。倒是人间区分善恶好坏的的公义标准,老子觉得很成问题:“本来正常的,又变得荒诞。以为良善的,又成为邪恶。这种现象令人迷惑不解,已经很深很久了”(58章)。

诗人也定睛于神的公义:“等我进了神的圣所,思考他们的结局:他们实在是站在滑地上,掉在沉沦中;他们转眼之中,成了何等的荒凉。人睡醒了怎样看梦,主啊,你醒了也必照样轻看他们的影像。我这样愚昧无知,在你面前如畜类一般。然而,我常与你同在,你挽着我的右手”。

老子与诗人超越了人间的虚幻、相对和短暂。许多眼前的事,人们觉得不公平,却只是梦中的幻影。一旦看见了神道的绝对公义,你就再也不会让恶人的影子扰乱你的心了。

最后,如果神是全善全能的,为什么容许世上有邪恶?为什么不造一个完美的世界?

前面讨论过,道造了自由的人。老子说,大道对待天地万物“不强行、不任意、不恃、不宰、不有”,这才有了一个自由生动的世界,而不是一个机械木偶般的世界。这正是道的伟大、恩德和大能所在。

然而自由不在道之外。邪恶,就是人背离道、任意妄为的产物:“不认识永恒,就会任意妄为,后果凶险”(16章);“大道非常平安,世人却偏行险路”(53章)。

对于世人的背离大道、任意妄为、酿造邪恶,大道无能为力吗?不。老子说:“天网恢恢,疏而不失”(73章);“天道无亲,常与善人”(79章);“不道早已”(30、55章):凡背离大道的,是早已注定要灭亡了。可见,在老子看来,顺从或背逆大道,早已各有了定命,剩下的事交给了人的自由意志,正所谓“预定了的审判”。

自古以来,神道藉着众先知多次多方地晓谕列祖,呼唤世人“归回”、“复命”、“复根”、“悔改”。在人欲横流、人智霸道、“滔滔者天下皆是也”的今天,神道仍以极大的慈爱和忍耐,呼唤、警示、挽救世人,以期我们脱离虚幻、短暂、罪孽的迷惑,进入真实、永恒、圣洁的大道。


<<上页 目录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