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资料之二十二

从箴言看启示之道

 
 

老子五千言中不少箴言广为流传,老幼上口,成了为人处世、修身养性的妙诀。然而未得其道,能明其言吗?让我们试着分析其中几个。

“柔弱胜刚强”(36章)。这句话几乎成了一种权术的语言,即所谓“以柔克刚”之类。其实,若非道的介入,世上的弱就是弱,岂能胜强?若非道的大能,世上岂有柔弱胜刚强的道理?奥妙在于,谦卑柔弱的人能得道,得道了就有通天的力量与福佑,以致于“无死地”(50章);而自刚自强则为不道,“不道早已”(30章)、“不得其死”(42章)。离了道的世人模仿此话,以为权术,是毫无意义的。正如老子所说:“这个柔弱胜刚强的道理,天下的人没有不知道的,却没有能实行的”。

“无为而无不为”(48章)。这句话人们很熟悉,却常视为一种消极处世哲学,至多作为万般无奈之时的自慰之言。老子却是说一个人虚己又虚己(“损之又损”),达到无为的境界,以致于完全入道顺道,与道合一,便“无不为”了。这正应了耶稣的那句话:“在人有不能的,在神,凡事都能”(太19:26)。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56章)。这不是讲一种治学修身之术,乃是说入道之人会发现自己一无所知,实在没有什么可说的。约伯在听到神的话语时说:“我是卑贱的,我用什么回答你呢?只好用手捂口”(伯40章)。摩西在何烈山上听到Jehovah的声音,就蒙上脸,怕见神(出3:6)。老子见到大道的异象,在寥寥五千言中,竟一而再、再而三地说:我不知道啊,勉强啊,谁知道呢,恍惚啊,多言数穷啊,辞不达意啊,等等。由于老子知了“道”,便不敢多言;所以老子便知道,那信口开河、学识渊博的,一定是不知“道”了。

“治大国,若烹小鲜”(60章)。这句话作为治国为政之术常在官场传扬,似乎是说小心谨慎、不轻举妄动。此意差矣!紧接着这句话老子说得是:“以道莅天下”(让大道来统管天下),则鬼怪、神祁、圣界都会与人和好,相安无事,大德彰显。老子又说过“天下有道,最好的战马用来耕地;天下无道,怀驹的母马也要上战场”(46章),都是强调以道治国,方能无为而治。试想一下,若天下失了道,皇帝的“无为”怎么能导致天下“大治”呢?

“不敢为天下先”(67章)。此话也成了谋略,即“枪打出头鸟、以退为进”之意。老子说得却是“不在这世上争强好胜”,因为这是一个“失道”的世代(53章),人人自私自利,自满自得,斤斤计较(20章)。“有占先前行的,就有尾追不舍的;有哈暖气的,就有吹冷风的;有促其强盛的,就有令其衰弱的;有承载的,就有颠覆的”(29章)。唯独老子与众不同,把吃喝母亲(食母)看得高于一切(20章)。

《圣经》说“不要效法这个世界”(罗12章),即此意。

“抗兵相若,哀兵胜矣”(69章)。后来简化成“哀兵必胜”,于是烘托宣染受辱悲哀的气氛,也成了战前动员的一种策略。老子在此话之前说的是:“我不敢主动地举兵伐人,而只是被动地起兵自卫;我不敢冒犯人家一寸,而宁肯自己退避一尺。这样,就不用列队,不必赤臂,不需武器,因为天下没有敌人了”(69章)。可见真正的哀者,是指被欺负被攻击的自卫者,是不张狂不恃强的人。这样的人可以得着道的帮助。因为“神阻挡骄傲的人,赐恩给谦卑的人”(箴3:34)。耶稣说:“你们哀哭的人有福了,因为你们将喜笑”(路6:21)。这是神道的公义所在,否则这个世界就完全变成专横跋扈、恃强凌弱者的乐园了。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73章)。如今已是成语,却没有多少人真正相信了。老子相信这句话,是因他看到了大道的全善全能、赏罚分明,终究超越于人间司法系统之上。显然,这句话只有在信仰中才是可信的。老子说“常有司杀者杀”(74章):冥冥永恒中有一位主宰生杀予夺的;正如《圣经》说“暗中的父”在察看世人的作为。这是“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这个成语的真正内涵所在。

上述一类的箴言,在《老子》中还有很多。这些箴言“非常道、非常情、非常识”,均有深不可测之根。它们来自道的启示,也非得在道里才能领悟其深意。离了道,仅视作世俗人生格言,就浅陋不堪,或走形变样,乃至觉得怪诞,更不用说行出来了。

《圣经》中有一卷书叫《箴言》,是所罗门王中年时写的。里面也有不少话,看起来与孔子、墨子、苏格拉底很相似。但《箴言》的根深得通天。“敬畏Jehovah,是智慧的开端;认识至圣者,便是聪明”,这话便在《箴言》里。他又意味深长地说:“人所行的,在自己眼中都看为正,唯有Jehovah衡量人心”(箴21:2)。


<<上页 目录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