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资料之十五 |
道与辩证法 |
用辩证法来套老子学说,是一种浮浅的做法。道是超越了一切辩证现象的绝对的“一”。老子行文中的辩证语句,要么是对人间现实性的一种批判,要么是对人的有限性的一种揭示,要么是对本体超越性的难以表达,没有一句是从正面意义上予以肯定的。
现实的批判:人间只有相对性
《老子》开篇第一章讲“道”的绝对性,第二章就揭露了人间的相对性,以为对照:“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为美,这就是丑了。都知道以善为善,这就是恶了。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互为比较,高和下互为方向,声响与回音相呼应,前边与后边相伴随”(2章)。
老子这话似乎是讲“对立面的相互依存”。然而以道观之,这不是什么真理,而是荒谬的人间逻辑。大家都知道美,说明已有丑存在了;大家都想争到美,这更是一种丑行了。大家都知道善,说明有恶了;大家都争相得善待,争相显其善,更是一种恶行了。天下的事,有如上下、高低、有无、前后之间,都是相对的,不是确定的;是人为的,不是自在的;是人的言语表达,不是宇宙实存的状态;是人的智慧无可奈何的谬误,不是客观存在的真理。“所以,圣人从事的事业,是排除一切人为努力的事业;圣人施行的教化,是超乎一切言语之外的教化(2章)。显然这位“圣人”完全超脱了人为的善恶美丑的辩证观念。
老子似乎又说过“对立面的相互溶合”:“人们之间恭敬的唯诺与愤怒的呵斥,两者相距究竟有多远?世界上的善良与邪恶,两者的差别又在哪里”(20章)?此意是:这些人间的东西,相对、变幻、此一时彼一时。所以老子接着说:“最高的道德形态,是彻底顺从道”(21章)。在道的纯一中,那些靠不住的“辩证现象”就可以消除了。
老子似乎还讲过“对立面相互转化”:“祸患啊,带来福份;福份啊,隐含着祸患。谁能知晓其中的奥秘呢?本来正常的,又变得荒诞。以为良善的,又成为邪恶。这种现象令人迷惑不解,已经很深很久了啊”(58章)!这是对人间的变换性和智慧的有限性的揭露。“所以圣人行为方正,却不以此评判别人;心思锐利,却不因此伤害别人;品性绢直而不放肆;明亮如光却不炫耀”(58章)。他只是抱合守一、包涵一切,没有变换、偏持,便没有所谓对立、转化。
老子似乎又指出“事物总是走向反面”:“抓在手里冒尖儿流,自满自溢,不如罢了吧。千锤百炼的锋芒,也长不了的。金玉满堂,你能守多久呢?富贵而骄,是自取灾祸啊”(9章)。这也是讲人的病态。瞎子自以为能看见,便行在黑暗中,能不撞墙吗?待头破血流了,便有所开悟获益,这大概就是世人的辩证法吧!
世人的限度:理性能力不识道
人间的一切相对性、辩证法,都是起因于人的智慧、道德和生命的有限性。“有上必有下,有前必有后”,这说明人的理性能力,必须在时空的有限性之内把握对象;“正变为邪,善变为恶”,这是由于人的道德观念,总是在利益的有限性之内评价问题;“锐不能保,富不能守”,这是因为人的一切作为,只是在生命的有限性之内才有意义。人的智慧、道德和生命的有限性,使人本身成了一种不可解脱的矛盾存在物。死的必然性使生命成为矛盾,利益的必然性使道德成为相对,时空的必然性使智慧成为荒诞。这些有限性加起来,使一切存在都成为“辩证”"的。自身有限性无可奈何的历久经验,使人对矛盾、不和谐、斗争、荒谬、悖论等现象,习以为常,以为正常,竟冠之以“辩证法”的美名。
真正可悲的不是人的生命、道德和智慧的有限,而是人常常忘记自己的有限,尤其在最不应当忘记的时候,即在分别善恶、评判是非的时候。每当这时候,人“就会像上帝一样”,毫不有限地做出判断,即使对上帝也是如此。
当理性能力的有限性面对无限者时,就造成辩证的假象。是的,人只要以理性能力把握或描述神道,就不能不陷入辩证的假象中。我说假象,是因为就神道本身而言,他根本就是统一无矛盾的,绝对不相对的,独立不依赖的,永恒不转化的;他是完全超越一切辩证对立的。
让我们先看老子“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这一类描述.。有人说,道的无为和有为是对立的统一,无为可以转化成有为,越有为则越是无为,所以无所作为是老子所倡导的最高行为准则。这一棍子便将老子打入消极无为的没落文人之流了。此乃不识道之人的解说。大道一直是无所不为的,所谓无为,只是以人的眼光来看,仿佛无为似的。就好象夜间看月亮在云缝间穿行,其实是云在动。又如一个小孩子走路,月亮也跟他走,他快月亮也快,便以为月亮在跟随他,其实并没有。如果你给小孩子解释说,月亮是动与不动的对立统一,不是很荒诞吗?月亮的“走”,只是以人的眼光来看,与月亮本身无关。所以我将"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这句话译成:“道,看起来无所作为的样子,实际上没有一件事不是他成就的”。“看起来…的样子”,这完全是在迁就人的感官有限性。
又如“柔弱胜刚强”、“柔者道之动”一类描述.,也被人们插上了“辩证法”的标牌,说是越柔弱越刚强,以致于“以柔克刚”成了一门法术。其实道本身没有什么柔弱刚强之分,只是以人间争强好胜、胜王败寇的眼光来看,大道“总是在不争不竞中得胜有余”(73:3)。同理,一个入道之人,看起来柔弱如水的样子,其实已经与道合一,超越一切了。若不是这个道理,世间的柔弱就是柔弱,怎么能胜刚强呢?小鸡就是斗不过雄鹰,羔羊就是敌不过豺狼,柔弱怎么能胜刚强呢?柔弱胜刚强,全在于神道的介入。神道使人谦卑、虚己,被世人“看起来”柔弱,孰不知这时人已在神道里,就像小鸡在主人的屋子里安祥地觅食,就像羔羊在牧人脚下静静地吃草。这里蕴涵的不是什么辩证法,乃是道的绝对性。
又如大道名“无”又名“有”。其实道就是“有”,不是“无”。当老子说道是“无”时,已是“有”了;所谓“无”,只是就道相对于人的感官有限性来说无形无像、似乎无为、看不见、想不及而言的。所以老子说两者是“同出而异名”(1章),也就是虚无(对人的感官和理性能力来说)的实有(对老子的灵性感悟来说)。可见,对大道一切相对、矛盾、对立、辩证的描述,都是由于人的认识和表达能力不能不相对、不矛盾、不对立、不辩证所导致的。
本体的超越:道是纯粹的一
老子在宣示大道时,当然也会表现出理性能力的有限性。但第一,老子很清醒,不断表示:我不知道啊,勉强啊,姑且啊,说不清啊,玄秘啊,言多有失、辞不达意啊,等等;第二,老子清楚地表明,一切人间相对的、短暂的、荒诞的、对立的、矛盾的东西,即所谓“辩证”的现象,到了道里面、也唯有在道里面,便会消失,而达到合一、纯一的境界。
老子称之为“玄同”:“知‘道’者不好说,好说者不知‘道’。塞住自以为通达的感官,关闭受惑于外物的门户,放弃自以为是的锐气,摆脱纷纭万象的迷惑,和于你生命的光中,认同你尘土的本相,这就是深奥玄妙的同一境界了。不能进入这个境界,才产生亲近和疏远,才会有利益和损害,才分出高贵和低贱。所以,唯有这个境界才是真正可贵的”(56章)。换言之,在这个“玄同”境界里,亲疏、利害、贵贱就不存在了,大家完全合一了。还记得老子讲“有上便有下,有善便有恶,有美便有丑”吗?入了道,这一切人间的“辩证现象”便消失了。
老子还反复说过:“那完善至极的,看起来却好像欠缺的样子,然而永不败坏。那丰盈四溢的,看起来却好像虚无的样子,然而用之无穷。最正直的好像弯曲,最聪明的好像愚拙,最善辩的好象口讷”(45章)。“道是光明的,世人却以为暗昧。在道里长进,却似乎是颓废。在道里有平安,看起来却像是艰难。至高的道德却好像幽谷低下,极大的荣耀却好像受了侮辱,宽广之德却被视若不足,刚健之德视若苟且,实在的真理视若虚无,至大的空间没有角落,伟大的器皿成形在后。声音太大时,人在其中就听不到什么;形象太大时,人在其中就看不到什么。道的名份就是这样隐秘不显。然而只有道,善施与、又能成全”(41章)。
这些排比句子,仿佛“辩证”似的,其实是说,在道里,一切对立都消失了。原来所有的对立都是人造的假象,比方说:怎么没有声音啊,其实是声音太大;怎么没有形象啊,其实是形象太大;怎么我不认识啊,其实是名份太大,等等。在这种地方,谁要用“辩证法”这个词,除了表明自己的有限性之外,毫无意义。
老子说:“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28章),表明秉持大道的人,其行为超越了人间的辩证对立,所以结论是“大智不割”:大道的智慧是不可分割的,其本身无对立无分离,唯“一”而已。
老子更直接宣告:“受屈辱的,可得成全;受冤枉的,可得伸直;低洼的得充满,将残的得新生,缺乏的便获得,富有的便迷失…古人说‘那受屈辱的必得成全’,难道是虚构的吗”(22章)?这是大道的作为。这使人想起耶稣的宣告:“主的灵在我身上,因为他用膏膏我,叫我传福音给贫穷的人,差遣我报告被俘的得释放,瞎眼的得看见,叫那受压制的得自由,报告神悦纳人的禧年”(路加福音)。
正像在太阳光下,不分好人歹人;在雨水中,不分义人和不义的人(马太福音);凡住在道里的人,不平等就消失了,低的要平,高的也要平,少的不少,多的不多。
的确,在人间有爱就有恨,爱就是相对于恨而言的;有生就有死,生就是相对于死而言的;有善就有恶,善就是相对于恶而言的;有真就有假,真就是相对于假而言的;有光就有暗,光就是相对于暗而言的……人们对这些由自身有限性造成的对立现象已经习以为常,以致于误作真理。但在神道里面,这些辩证的“真理”就消失了。老子说:大道里只有光明,没有黑暗(14章);只有生,没有死(6章);只有善,没有恶(81章);只有真,没有假(21章);只有爱,没有恨(34章)。耶稣异常“绝对”地说:“我就是世界的光”;“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信的人有永生”;“你们要常在我的爱里”;“神就是爱”(约翰福音)。
入了神道的人,就是入了真、善、美的纯粹和一:真就是善,善就是美,美就是真。真正的信仰,就是进入这样一个真实的世界而令人感到震惊,震惊得手足无措;感到圣洁,圣洁得无地自容;感到升华,不可抗拒的升华;感到恩典,五体投地的感恩。于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情况发生了:你的生命超越了表象世界,进入了宇宙的本质存在,处身于永恒之道的蔚蓝色之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