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资料之十四 |
老子的谦卑 |
人与道在灵性层面上可以沟通融合,但人与人的交流表达,包括老子对大道的宣示、见证,却非得使用理性的语言、乃至借助感性的描述不可。这可难为了老子。
一开始老子就声明:“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以此提醒读者,下面宣示的“道”,不是一般的含义。后来老子又说:“我不知道他的名字,姑且写作道,勉强起个名字叫大”(25章)。
老子确知道的存在,知道他无为而无不为的大能,知道他深不可测的恩德和公正无私的赏罚,但老子很难用理性的言语把“他”说清楚。老子常常使用下面一类的词来表示自己的无能为力:
“吾不知”(4,25)、“孰知”(73)、“似”(4)、“若”(6)、“不可名”(14)、“强字之”、“强为之”(25)、“多言数穷”(50),等等。
老子又大量使用下面一类词来表达大道的深不可测:
“玄”(1,5,51,65)、“妙”(1,27)、“夷、希、微”"7d14)、“微妙”(15),等等。
老子还用如下一类词来描述道,表明其难以把握:
“渊”、“湛”(4)、“恍惚”(14,21)、“绵绵”(6)、“绳绳”、“不见”(14)、“窈冥”"7d21)、“寂寥”(25)、“恢恢”(73),等等。
老子使用上述形容词描写道,绝不表明道客观上就是这个样子;这只是老子在意念上把握大道时,主观上的感觉。老子要传达的道,是一个灵性的异象。一旦他试图理性地传达这个异象,这个异象立即就变得模糊不清。这和物理学上的“测不准原理”一样,“测不准原理”是由德国科学家威纳。海德堡提出的,是说当人们至少使用一个光量子去测量粒子时,这个量子会改变粒子的速度,从而测不准。(Stephen W Hawking:<<时间简史>>,许明贤吴忠超译, 艺文印书馆1990年版,52页,167页)我们在传达时必须依赖的工具(理性能力),与被传达的对象(灵性异象)相比,太粗糙、太无能了。可以说,一个人凭理性不可能真切地传达自己灵性上感受到的东西,尽管他可以很好地传达自己的某些感受。这就可以理解,何以老子五千言,竟大量重复使用上述那类词汇。
这种情况,既表现了自在者对人的智慧的超越,也表现了老子的谦卑诚实。反过来说,老子的谦卑诚实,则表明老子认识高超的道。
得了神道的人,不像得了某种知识技能的人那样,自知懂得更多了,更有能力了,对自己更自信了。恰恰相反,得了神道的人,会发现自己竟是如此的无知、有限和肮脏。这就是老子所说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48章)。他越是仰望道的恩德,越是悲叹人的道德;越是仰望道的玄妙,越是哀叹人的智慧;越是仰望道的大能,越是惊叹人的狂妄;越是仰望道的慈爱,越是感叹人的悖逆。老子常禁不住写到:
"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1章)!
“谁能知道其中的奥妙呢”(58章)!
“这真是深不可测的恩德啊”(10章)!
“这真是深不可测的恩德啊”(51章)!
“这至高无上的恩德啊,多么深厚,多么久远”(65章)!
既然人的感官头脑看不见神的灵,那么,拘泥于人的知识学问的人,就是以自己的知识学问自绝于神道之外了。
第一、靠人的知识不能进入道的境界。这种判断不仅属于老子,康德就讲过,永恒无限自在的彼岸世界,理性达不到,只能靠信仰。人们还熟悉培根的一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却不知道培根还说过:浮浅的知识使人倾向于无神论,一种人所设想的真理。然而继续深入地探究,就会使人的精神皈依宗教。但即使如此,也不能使人的理性接受天国的奥秘。因为由感官而来的知识,像由感官而来的科学一样,在这里是没有用处的。感官犹如太阳,展示了大地的面貌,却遮盖了天国的情况。我们必须服从神圣的规律,尽管我们的意志暗中抱怨反对;我们必须服从上帝的命令,虽然我们的理性对此感到震惊(梯利<<西方哲学史>>下卷,24-25页)。
第二、既然靠人的知识不能进入道的境界,那么,老子更进一步推论说,沉溺于知识就会阻碍求道,单单追求知识就是背道而驰,以知识为是就会以道为非。所以老子强调要“塞住通达的感官,关闭认识的门户,放弃自以为是的锐气,摆脱纷纭万象的迷惑”(56章)。“内心虚化到极点,持守安静到纯一”(16章)。“拒绝人间的学问,弃绝人类的智慧”(19章)。当然,这在老子那个时代已经行不通,何况知识大爆炸、靠学问混饭吃的现代人呢?只是"道"理不变。
第三、老子进一步看到问题的严重性,不仅在于人间知识不能使人通神入道,更在于人间知识会使人根本不承认有神道,自以为是,膨胀自负,以致于陷入罪孽而不自知。老子说:“智慧出来了,就有大伪诈”(18章)。老子又说世人“无知却自以为知道,有病”(71章)。
耶稣有一句话,可视为信仰之超越性的总纲:“凡自以为能看见(知识上明白)的,就是瞎子(灵里的瞎眼);凡承认自己是瞎子的,就能看见”。
老子几乎同样地说:“自以为能看见的是瞎子”(24章);又反过来说:“不自以为能看见的,就看得分明”(22章)。
春秋末年,尽管人们背逆了大道,也不敢像当今世人这样饱学自负地以知识智慧来否定神。今天,也许正用得上<<红楼梦>>里的两句诗:“假(相对有限的知识)作真时真(绝对无限的真道)亦假,无(短暂幻象的享乐){为有处有(真实永恒的生命)还无”;“聪明反被聪明误,枉送了卿卿性命”:“神叫有智慧的中了自己的诡计”(圣经)。
《圣经》里Jehovah自在者说:“我的意念,非同你们的意念;我的道路,非同你们的道路。天怎样高过地,照样我的道路,高过你们的道路,我的意念,高过你们的意念”。“我要灭绝智慧人的智慧,废弃聪明人的聪明”。
现代世界不仅是人欲泛滥的时代,也是人智泛滥的时代。人以为自己的智慧是全宇宙最高的乃至独一无二的,俨然自视为宇宙的中心,自诩为宇宙的尺度。实际上这几十亿生灵,却住在一粒小灰尘上__如果将太阳系比作一间屋子,太阳便如屋里的一颗黄豆,地球便如屋里的一粒灰尘。若想找到另外一个离太阳系最近的恒星,则要出去这间屋子一百公里以外。光是银河系中就有大约一千亿之多的恒星。宇宙中大约有十亿以上个类似银河系的星系群。(John Houghton:<<宇宙:神迹或奇遇>>,钱昆译,美国福音证主协会1992年版,9-14页)这样看来,人类智慧的宇宙性骄傲就不仅是病态罪态,简直是滑稽可笑之态了。
所以《圣经》说:“你们中间若有人,在这个世界上自以为有智慧,倒不如先变作愚拙,好成为有智慧的。因这世界的智慧,在神看是愚拙。主知道智慧人的意念是虚妄的”。
可以想一想,是老子和保罗这样超越了人的智慧的人有智慧呢,还是拘泥于自身智慧的人有智慧呢?是敬畏神道的人通达呢,还是只信自己的人通达呢?是凭着感官知识沉溺于生命一瞬间的人明白呢,还是凭着心灵诚实沟通了永恒自在者的人明白呢?想到这里,再读老子的话:“明白通达,谁能达到超越人智、摆脱知识的地步呢”(10章)?也许就不觉得不可思议了。
Herman Bavinck: Our Reasonable Faith,参考赵中辉译本,基督教改革宗翻译社1989年版,142页。
《圣经》说:“我们所看见的,并不是从可看见的出来的(来11:3)”。《创世记》则正面展示了神“命有就有、命立就立(诗33:9)”的过程:“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第一日)……要有空气……要有地(第二日)……要生青草植物(第三日)……要有光体(第四日)……水要多多滋生有生命的物(第五日)……地要生出动物来……要按着我们的形象造人(第六日)"(创1:3-27)。
黑格尔《逻辑学》上卷,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70页。
黑格尔的“绝对理念”和老子的“道”,出发点很相近,然而黑格尔却用自己的理性能力,陷入了洋洋百万言的迷魂阵里,绕成了自己说不明白、读者也头痛的“客观唯心主义”大杂烩。
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故自无适有,以至于三。(庄子《大宗师》)
任继愈《老子全译》,5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