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比喻

 

 
 

老子以水喻道,启示很深。

其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18章)。至高无上的善就是道。道就像水一样善于助益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遇到阻挡,水便绕开走;有物强入,水便让出来;击之则碎,倾之则流,热之则蒸发四散,冷之则凝成一处。然而,水散于天、渗入地而滋养天地万物,像是慈母默默的爱,像是贤妻静静的情,不知不觉中托住你的生命。道不正是如此爱养着万物与人吗?尽管人类对他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他却无时无处不在供育人类;地球上下,宇宙内外,都布满了他的情,他的爱。

其二,“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78章)。的确,水是柔软无比的,然而,水又是大能无比的。水遇到阻挡便绕开,然终究无物可以阻挡;有物投入水便让出,然终究无物可以占之;击之碎而不消,倾之流而不亡,热之散而不失,冷之凝而不屈;待天庭雷怒,任金石火土,概莫能抵。为什云5c?为什么这个天下最柔弱的,能胜过天下最坚强的?因为水是永恒不变、无以易之的啊!无论击、打、折、焚,无论冰、雪、霜、露,水依然是水。老子利用水的常识告诉人们不寻常的道理:正像水一样,大道是大能无比的;但这无比的大能是以无比的柔弱达成的。仅接着老子便引“圣人曰”:那柔弱无比、受辱受难的,正是为主为王的(78章)。

其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8章);“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66章)。俗语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可见世人鄙视厌恶水的性格。道,则正与世人的好恶相反,像水一样以卑下屈辱自处。这正是老子所说“反者道之动”,或耶稣所说“人所尊贵的,是神看为可憎恶的”。圣人恰恰取了世人所不齿的身份:生在马槽里的“私生子”、无学历、短命、贫困、屈辱、卑贱、软弱、被唾弃、受逼迫、钉死在十字架上,真是“处众人之所恶”了!老子在这句话之前说得是“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7章),接着以水喻之。在“江海善下而为百谷王”之后,老子又说“圣人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66章)。显然,老子以水喻道,亦是以水描绘道的化身圣人。的确,“人往高处走”,耶稣却向下流入低洼卑下、众人厌恶之地。然而,他低下又低下,低下得无以复加了,便成了百川会聚的大海,成了百谷之王。

其四,“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28章);“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32章)。虽知自己的雄伟强力,却甘守雌顺柔弱,以成为天下人的溪流。因为道在天下引导万民归向自己,正如溪流引导诸水归向大海一样。这正是耶稣“普世福音”的写照。信仰,使灵魂像水一样流入生命之海,那是诸水的家乡,雨雪霜露都是由那里蒸腾上升,尔后降临大地、滋润万物。世上最低洼的地方,存储着生命的活水;最屈辱地死在十字架上的人,展现着伟大的神道。

老子以水喻道,也以水喻修道。修道者效法道,道既如水,修道者也当如水:如水一般柔顺,如水一般滋育别人而不与人相争,如水一般甘处卑下虚谷,如水一般甘居众人所厌恶之地,又如溪流引导天下人的心灵归向生命之海……。

对修道者来说,水的比喻更大的意义在于:唯有谦卑居下的人,才能得着神道。众所周知,高傲凸出之地,是得不到水的;同理,自执于智慧学问之益,自得于财货声名之利,自享于肉身世俗之乐的人,神道圣灵就难以进入其心。这不是神道不公。你不低下,水怎么流入呢?耶稣一再说,心里贫乏、谦卑、哀恸、饥渴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见神。老子也确信“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22章)。

不仅得道要有谦卑低下的心态,在道里进深,仍需要谦卑低下。“取代原理”说得是,量杯中有多少沙石,就挤出多少水;若满了沙石,水则不能灌入。反过来,你掏出多少沙石,便有多少水流入;你若掏空了量杯,就可以盛满水了。一个修道者,若心中装满了世俗的欲望和人智的骄傲,再迫切地祈求圣灵充满,也是枉然:你没有洁净的空间迎接、放置那圣善之灵。“我”在你身上越多,道在你身上就越少。所以,求道的过程,也就是掏空自己的过答7b。你掏空里面多少沙石,神就给你填满多少精金;你破除了多少自信,神就给你多少信心;你识破了多少虚枉,神就给你多少真实。(见“解读资料之三十八:水与圣灵”)


<<上页 目录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