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卑功 |
|
弃绝功表现于内在心灵上,是虚静功,表现于外在行为上,就是柔卑功。
老子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40章)。与争强好胜的世人相反,修道者当以柔弱卑微的姿态出现。一柔弱,二卑下,全是出于道的本性。“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弱的,一死就僵硬了。草木活着得时候,枝叶是柔脆的,一死就枯槁了。所以坚强的,属于死亡;柔弱的,属于生命;强大的,在下;柔弱的,在上”(76章)。
老子又说:“天下万物中,没有什么比水更柔弱了。然而对付坚强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胜过水了。柔弱胜刚强的道理,天下的人没有不知道的,却没有能实行的”。仅接着,老子讲到了圣人:“所以圣人说:那为国受辱的,就是社稷之主;那为国受难的,就是天下之王”(78章)。这个写法确实费解,然而我们确实知道圣者耶稣应验了这个“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43章)的话。他像羔羊被牵到宰杀之地,又在剪毛的人手下默默无声。他为人的过犯受害,为人的罪孽压伤……(圣经)。还有谁比耶稣更柔弱呢?道成肉身的耶稣,将千年不解的老子奇言,活生生地展现了出来。林语堂说:“一切良善和崇高都浓缩在他身上。无论将来世界的变化如何出人意料,耶稣将不能被超越。对他的崇拜将更新一代又一代青年,他的生平故事将不断使人流泪,他的受苦将使最硬的心变软”(信仰之旅)。
水,不仅柔,而且卑:“处身于众人所厌恶的地方,跟道很相近”(8章);“大江大海能汇聚容纳百川流水,是因为它所处低下,便为百川之王。圣人正是这样……”(66章)。当门徒们争论谁在天国里是最大的,耶稣指着一个小孩子说:凡自己谦卑像这小孩子的,他在天国里就是最大的;凡自高的,必降为卑;自卑的,必升为高。
《遵主圣范》中说:“一个谦卑侍奉上帝的农夫,强于一个能思考天象却不近修己身的骄傲学者。真明白自己的,必以本身为卑贱,且不喜悦人的夸奖。有学问的人很愿意显示,让人称为有智慧的。你却要学会愿意不被人认识,或被人看为无用”。
老子笔下的圣人,无疑是柔卑的范例:他是一位守雌、守黑、受辱、受难者(28、78章);他“行为方正,却不以此审判别人;心思锐利,却不因此伤害别人;品性绢直而不放肆;明亮如光却不炫耀”(58章);他“深知自己的神圣,却不自我炫耀;他珍爱自己的神圣,却不自我尊贵”(72章);他“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7章);他“摈弃一切强求的、奢侈的和骄恣的东西”(29章);他“外表是粗麻衣,内里有真宝贝”(70章);他“做事不仗恃自己的能力,事成了也不视为自己的功劳,不让人称赞自己有才能”(77章);他“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34、63章)。这个柔卑的范例,使人不能不想起耶稣。
因着道性、效法耶稣而柔卑下来的心,自然会表现出谦让、柔和、宽容、平静、洒脱等品格。此外,还有一些不那么广受世人接纳的,譬如:
独处:“我独异于人”,“学众人所不学,欲众人所不欲”(20、64章)。
简单:“复结绳而用之”(80章)。
沉默:“知者不言”,“多言数穷”"7d56、5章)。
苦难:“处众人之所恶”(8章)。(见“解读资料之三十五:独处、简单、沉默、苦难”)
古往今来,不少人倡导过类似的品德,但“唯有神是一切品德的原则与源头。品德若不是从里面生发出来的,就只能像外边的衣服一般,是可以更换的。得了神道的人,其品德能应用到最高点和各方面。他“不专注在品德上,是神道亲自带领他们”(盖恩夫人)。这大概就是老子所说的“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38章)吧!
柔卑功夫的顶点,是十字架。耶稣像羔羊一样被他所爱的人们钉在上面。耶稣是神对人的拯救,也是神向人的示范:门徒们个个背上了自己的十字架,因着爱而甘愿柔卑、屈辱、牺牲。十字架也因此成了“柔弱胜刚强、自卑升为高”的标志。
盖恩夫人说:“神给你十字架,十字架也给你神。道成肉身的耶稣,是愿意受苦到极点的。至于我们,虽然有时也刚强,但常常是用软弱来背负十字架的;只是在神的旨意里,什么都该一样”。
《遵主圣范》说:“其实,若是有什么比受苦更有效的救人方法的话,耶稣必早就指示我们了。然而他却很清楚地劝门徒和一切愿意跟随他的人:背起你的十字架来,跟从我”(圣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