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的原则

 

 
 

静有三层含义:一是作为修道前提的“安静”,即静下心来;二是作为修道方法的“守静”,即持守静息;三是作为修道结果的“入静”,即进入安息。

安静:这个世界幻象万千,诱饵如云,叫人忙碌、骄躁、烦乱。要修道的话,第一要务是静下心来。“静为躁君”(26章)。静作了躁的主人,定住了风尘碌碌的心,才能近道悟道。故“清静为天下正”(45章)。

守静:“静”,紧连于“反”、“损”二则。一旦你的心从纷繁变幻的的世界反身抽回,无牵无累,,安静又安静,虚化又虚化,达到不能再安静、不能再虚化的地步(致虚极,守静笃),那么,宇宙的本根(道)就会渐渐向你显露。“涤除玄览”、“绝学无忧”(10、19章)也是这个意思:洗净内心的广博杂念,包括涤除知识学问的干扰,内心如明镜一般洁净。因为“神的道向聪明通达人就藏起来,向婴孩就显出来”(耶稣)。

入静:“归根曰静,静曰复命”,这个“静”已非“守静笃”那个“静”了。这里已不必“涤除”,不必去“守”,乃是得以进入了安息之所,就是生命的根、母,此乃大静、大福。


<<上页 目录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