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的原则 |
|
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修道者须知,修道与求学截然不同。求学用得是头脑,结果是相对有限的知识越积累越浩繁越广博,使人自得自溢;修道用得是心灵,结果是越接近真道人越谦卑虚己。求学既是基于人有限的头脑,便永远不能达到无限的境界,正所谓“人生有涯,学海无涯”。于是“为学日益”常常变成“为学日欲”,即“情欲文饰日以益多”(河上公注),“务欲尽其所能,益其所习”(王弼注)。多少人穷心皓首,及至一把土灰,也不能迷途知返,归根复命,白白将生命失丧在虚幻短暂的捕风之中。
老子又说:“损之又损,以致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修道是由多归一,所以日损:情欲日失,文饰日淡,骄气日去,功利日薄,血气日消,虚从中来,静从中来,卑从中来,柔从中来,心田纯洁,灵性复苏,于是大道得以进入内里。一经融入大道,便如乘风云之上,如坐顺舟之中,无须己为,却无所不能为了。圣人耶稣之神奇何在?他说:“我没有一件事是凭着自己作的”。贫穷、卑辱、无学、短命的耶稣,真真是“损之又损,以致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还说:“损之而益,益之而损”(42章)。修道者所损的,均不出虚幻、短暂、相对、变化的身外之物。损了这些,才好返归真实永恒的生命之道;如此,岂不益也!反之,若被身外之益所迷惑牵累,错失了生命之道,岂不损哉!故以神道来看,为道者不求俗益,故得圣福;甘受侮辱,却有道光(28章);甘受委屈,却得成全(22章);不自生,故能长生(7章);不自是,故能昭彰(22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