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的原则 |
|
反有二意,一是“相反”,二是“返归”。二意相通:反于世界,返归于道。
老子说:“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65章)。又说:“反者,道之动”(40章)。圣人处处取了“与物反矣”的样式:知其荣,守其辱,知其白,守其黑;被褐而怀玉;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受国之垢,受国不祥;欲不欲,学不学(28、70、7、78、64章)。耶稣亦如此:世界器重学位,他却没上过学;世界崇尚高贵,他却生就卑贱;世人追求财富,他却没有枕头的地方;世人羡慕美貌,他却“无美貌使我们可以羡慕他”;世人珍惜尊严,他却受尽了侮辱;世人向往力量,他却柔弱如羔羊;世人渴求长寿,他却只有33岁的短命……好一个“反者道之动”!
“相反(返归),是道的运动所在”,所以耶稣说“人所尊贵的,是神看为可憎恶的”,所以《圣经》说“不要效法这个世界”。这一“反于世界”的原则,乃是修道的真正出发点;与世界水乳交融的人,无法修道。
“反于世界”,乃因“全世界都伏在恶者手下”(圣经)。贪婪私欲是驱动世界的动力,巧取豪夺是它前行的轮子,利益享乐是它无止境的目标,狂妄无知是它无神的眼睛。灵魂与良知像罪海中的垂死者,永远在殷殷地呼唤着美善,默默地期待着拯救。
“反于世界”,又因“这世界的样子将要过去”,“这世界和其上的欲望,都要过去”(圣经),正所谓“不道早已”:违背大道的,是早已注定要灭亡了(30、55章)。
有反于世界之心志者,便是反于罪恶;反于罪恶,便是在返归美善。
有反于世界之心志者,便是反于虚幻;反于虚幻,便是在返归真实。
有反于世界之心志者,便是反于必朽坏必过去的东西;反于必朽坏必过去的东西,便是在返归那永不朽坏、永不过去的永恒之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