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爱

 

 
 

《老子》最后一章的最后一句话是:“天之道,利而无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这里交待了大道与圣人的最终本性:道就是爱,圣人就是爱。

常有人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5章)来否定道和圣人的慈爱本性。如前所述,“刍狗”在神的祭坛上,是人所尊为圣洁的,是神所欢喜悦纳的。唯有离了祭坛,断了与神的关系,就一钱不值了。也许世人并没有意识到,这正是世人的实在光景。老子的内涵是深遂隽永的。

其实,老子多次明白谈到大道的慈爱:“爱养万物”□ (34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8章),“道生之,德畜之……是谓玄德(51章),“以道莅天下……德交归焉”(60章),“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有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62章)。

讲到圣人,老子反复强调他降卑受辱,完全是为了世人,绝非与世人相争:“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天下乐推而不厌”(66章)。

“天下乐推而不厌”,这句话使我想起千百年来,千千万万的基督徒前仆后继传“福音”,其热诚、献身、圣善和持久不渝,世界上再也没有哪一项事业可以与之相媲美!耶稣的卑辱低下,很快形成了大海,千万条心灵的江河归向他,川流不息。“道引导天下万民归向自己,就好像河川疏导诸水流向大海”(32章)。老子的比喻多么贴切!

天下所以“乐推而不厌”,乃是因为他的爱:常善救人,故无弃人(27章),以百姓心为心(49章),复众人之所过(64章),方而不割,廉而不刿(58章),外其身,后其身(7章),舍荣守辱,舍白守黑(28章),为国受辱,为国受难(78章),等等。


<<上页 目录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