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不是俗称的圣人,乃是大道在人间的化身

 

 
 

俗称的圣人,是指品味极高的人,如孔子。其实孔子自己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也”(《论语述而》),就是说,不仅孔子自己称不上是圣人,即使他想见一见圣人,在他那个时代也是不可能的。

俗称之圣,是智慧、功德、大仁之意,老子说要“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表明他重墨推彰的圣人绝非俗称之圣。略读老子笔下的圣人,便知“他”是道的化身,凡是道的本性,“他”一一都有;所有“他”的作为,均不是“他”所为,乃是来自于道。“圣人从事的事业,是排除一切人为努力的事业;圣人施行的教化,是超乎一切言语之外的教化”(2章)。“圣人与道合一,做天下人认识上天的工具”□22、28章)。马王堆出土的本子上是“圣人秉持大道,做天下人的牧者”。这些都是在“圣”字的本意上说的:圣的本意是通,"圣,通也”(《说文》)。通什么呢?最大的通,是上通神,下通人。

圣人也不是一般的得道者,乃是大道本体的显现。老子用过如下名称来称呼一般的得道者:有道者、善为道者、同于道者、从事于道者、以道做人主者、君子、善者、上士、大丈夫等等。这些零星出现的提法,显然不能与大规模、重笔墨展示在近三分之一章节中的圣人相提并论。

圣人也不是哪一位上古圣贤,没有时空定位。《老子》这部书在所有中国古经中罕见的独特神奇之一,是它只字不提中国的人物、事件、朝代、地域,仿佛是突如其来,又仿佛是超越时空。行文中只依稀可见老子崇敬上古先祖的道风,但只是称为“古之善为道者”(15、16章),又说“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62章)?当老子展示圣人时,却是完全不同的口气,仿佛圣人就是那道,完全是超时空的;又仿佛圣人就在人间,正在无为而无不为。尽管中国当时、先前和后来,并没有出现过这样一位圣人,但老子的口气却是言之凿凿,不容置疑。他没有说“也许会出现这样一位圣人”,也没有说“假如有这样一位圣人”,或“应当有这样一位圣人”,他甚至没有表明“必定有这样一位圣人”;老子的表述是:“所以圣人如何如何”。言语之间,仿佛圣人就在他的身边。庄子和孟子也神奇的谈起过这位圣人。(见“解读资料之二十八:庄子、孟子论圣人”)


<<上页 目录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