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是人类的拯救者(三)

 

 
 

拯救的内涵,按照《圣经》,就是让人悔改、回头,从罪与死的状态中解脱出来,进入永生之神。老子则用“止”、“反”、“归”、“复”、“静”、“久”等概念,说明了这一内涵。

止:世人在追名、逐利、贪生的路上,“知道停止方能免除危险,可以得享长久的生命”(44章)。“抓在手里冒尖流,自满自溢,不如罢手吧”(9章)。老子更深地揭示了“止”的内涵,是人不可僭越:“宇宙一开始有秩序,就有了名份。既有了名份,人就该知道自己的限度,不可僭越。知道人的限度而及时止步,就可以平安无患了”(32章)。

反:得救之道,与自救之法大相径庭:不是靠道德智慧上的有为进取,乃是靠弃智、绝学、清静无为,这就是“反”。生命之道,与世俗常道也恰好相反:不是追求享乐、刚强和荣华,乃是甘守纯朴、柔弱和屈辱,这也是“反”。“反者,道之动”:相反(返归),是道的运动所在(40章);“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65章)!

复、归:“止”住追逐,“反”于世俗,到哪里去呢?老子说“复归”于生命之根,即道:“复归其根……复命曰常”(16章),“复归于婴儿……复归于无极……复归于朴”(28章),“复守其母……复归其明”(52章),“德交归”,“复众人之所过”(64章),“复结绳而用之”(80章)。这最后一句话,许多人不以为然。然而,随着人类享乐消费的进一步发展,当不治之症越来越多,生态危机越来越重,道德水平越来越低,犯罪越来越普遍,杀人武器越来越先进,地球资源越来越枯竭,而人类的胃口却越来越高,一句话,当“末日”越来越近的时候,再读老子“小国寡民……复结绳而用之”的话,也许感想就不一样了吧!(见“解读资料之二十六:复结绳而用之”)

静:止而反,反而归,归而静。平静安息处,便是真生命。“归根曰静,静曰复命”(16章);“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45章);“清静,为天下正”(45章)。

久:老子讲永生不死之道,后世之人不解,搞起常生不死秘术。其实,老子讲入道永生,是与世人的离道而死相对照的:

世人是“出生入死”,得救的人则“无死地”(50章);

世人“不道早已”,得道者则“死而不亡”,d33章);

世人“不知常,妄作,凶”,而得道者“复命曰常,知常曰明……没身不殆”(16章);

世人“多藏必厚亡”,而得道者“知止不殆,可以长久”(44章);

世人“金玉满堂,莫之能守”,而“不失其所者,久”(33章);

世人“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得道者“复守其母,没身不殆”(52章);

“自见者不明”,而得道者“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袭常”"7d52章);

“生生之厚(贪婪享受今生)者死”,但得道者“外其身而身存”(7章)。


<<上页 目录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