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是人类的拯救者(二) |
|
人凭智慧和道德不能自救。
“智慧出,有大伪”(18章)。智慧非但不能使人得救,反而是人堕落的根源。这正如《圣经》将吃智慧果归为“原罪”。老子说:“人的智慧诡诈多端,若以人的智慧治理国家,必然祸国殃民;若不以人的智慧治理国家,则是国家的福气。所以,古时善于行道的人,不是使世人越来越聪明,乃是使世人越来越愚朴”(65章)。老子坚信,“弃绝成就与智慧,对人民有百倍的好处……要拒绝人间的学问,保持无忧无虑的心”(19章)。故感叹说:“谁能明白通达到超越人智、摆脱知识的境界呢”(10章)?老子说世人不识道,就是因为他们拘泥于自己的知识:“夫唯有知,是以不我知”(70章)。
《圣经》认为人间所有的“义”,都像是污秽的衣服(赛64章)。老子在第三十八章,即所谓“德经”的一开头,就指出了人间德、仁、义、礼、法的虚假:“道德高尚的人,不必以道德诫命来自律,因为他内心自有道德。道德低下的人,才需要道德诫命,因为他内心没有道德……失了道,这才强调德;失了德,这才强调仁爱;失了仁爱,这才强调正义;失了正义,这才强调礼法;所谓礼法,不过暴露了忠信的浅薄缺乏,其实是祸乱的端倪了。大丈夫立身于丰满的大道中,而不站在浅薄的礼法上;立身于大道的朴实中,而不站在智慧的虚华上”(38章)。
实际上《老子》通篇都贯穿了反对道德说教的立场:“不崇尚贤能之辈”(3章);“天地不理会世上所谓的仁爱,圣人也不理会世上所谓的仁爱(5章);“大道废弃了,才强调仁义”(18章);“弃绝仁义的说教,人民就会复归孝慈”(19章);“至高的道德却好像幽谷低下”(41章);“美好的言词固然可以换得尊位,美好的行为固然使人得到尊重,然而人的不善哪能被剔除遗弃呢”(62章)?
老子更不认为礼法是至上的:“有大礼法的人,是在追求礼法,却没有人响应,就抡起胳膊去强迫人了……丧失了正义,这才强调礼法”(38章)。“天下越多禁令,人民越是贫穷。法令越是彰明,罪犯就越多”(57章)。
世上唯有基督教像老子这样,彻底超越人的德行、学问和礼法。“旧约”时代犹太人遵守的“十诫”,虽是好的,却行不出来。耶稣道成肉身入世,用神的道给人新心、新灵,作为“新约”(耶利米书)。耶稣说,一切道德律法在他身上就完成了。老子也强调“圣人”来救世人,并展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的入道境界。(见“解读资料之二十五:人类价值地心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