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是神圣启示之作 |
|
《老子》不是人为的学问,而是道给人的启示。为什么这么说?
就老子的原则来说,众所周知,他强调“拒绝学问,抛弃知识”,“塞住通达的感官,关闭认识的门户”,“极度虚己、纯然静心”(19、52、16章),才能得道。这就是“由虚而空,由空而静”,最后达到“掏空自己、专心倾听”的境界。相反,若处于“为”的状态,为己身、为知识、为德行,就等于以自己的“为”,与大道的启示无缘了。由此可见,道不仅不是人的学问,恰恰是要弃绝人的学问才能得着的一种“启示”。
就老子的描述来说,大道之像、大道之实和大道之名,均不是人的智慧学问所能触及的。然而“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抟之不得”(14章)之道,老子何以有见有闻有得呢?显然是老子秉受了道的启示。
就老子的自述来说,他直接谈到自己的所见所闻均是来大道。他说:“从古到今,道的名字从不消失,好叫人们看到万物之父。我是怎么知道万物之父的情形呢?就是由道而来”(21章)。这无疑是考查老子思想来源的最确切的证据。老子又说,那完善者(即道)建造的不能拔除,保守的不会失落,应当子子孙孙祭祀敬拜他,永不停息。若以此观察天下,则必知晓天下,“我从何知晓天下之事呢?就是从这里”(54章)。老子还用了“我的道”、“我的话”、“我所知”、“我者”等语,说“言有宗,事有君。知我者希,则我者贵。圣人被褐而怀玉”(70章),显然是说其言有根,其事有主,更暗示,其主人是那位“外表粗麻衣,内有真宝贝(被褐而怀玉)”的“圣人”。在一篇五千多字的文章中,竟有这么多处,作者反复讲述自己“何以知”、“介然有知”,又直接陈明自己的“根源、主人”,这是极不寻常的作法。再考虑到老子不断使用“吾不知、孰知、不可名、强为之、强名之、恍惚、窈冥”等字眼,事情就很明显了:老子之道来自超学问、超实证、超理性、冥冥之中的神圣启示。(参见“解读资料之十:名、实、像与三位一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