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是富有生命者

 

 
 

老子的道是宇宙的本根,人类的生养者,自然富有生命。人们悟不透这个道,便想像成一团宇宙精气,一片原始烟云,甚至一个虚假概念。这么说,道就不是高于人的生命智慧,而是低于人的生命智慧。这显然没摸着老子的心意。

打开《老子》,那生命之道,一目了然,一以贯之:“万物之母”、“众妙之门”、“万物之宗”、“象帝之先”、“谷神不死”、“天地之根”、“敝而新成”、“归根复命”、“没身不殆”、“其中有信”、“其名不去”、“独立不改”、“引万民归”、“爱养万物”、“道之出口”、“无所不为”……。这是前37章的摘引,已足够表明道又真又活的生命性了。(见“解读资料之十六:生命之道,一以贯之”;解读资料之十七:生命的回归”)

老子说天地万物与侯王的生命来自道(39章),鬼怪、神只.、圣人的生命来自道(60章),天下社稷的命运也在于道(46、30章),他自己的生命也来自道:“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20章)。(见“解读资料之十八:造化与进化”)

虽然老子的道“人格化”描述不如《圣经》显明,然而老子多次称道为“母”(1、25、52、59章),有“信实”(21章),有“恩德”(51、65章),有“大能”(4、37章),有“慈爱”(34、67、81章),有“权柄”,d17章),有“赏罚”(73、74章),有“教化”(35、43章),有“公义”(77、79章),有“生命”(16、52章),有“赦罪”(62章),有“拯救”(27、67章)等等。

严格说来,道格包含着人格,却远远超越于人格。

道格包含着人格,使人可以接触沟通道,用一些拟人化的语言称呼描述他,如老子用“母”、“德”、“爱”、“赦罪”等,《圣经》用“父”、“主”、“拯救”等。

道格远远超越人格,又使得人不可能完全把握道,拟人化的描述就很有限。

基督教在其历史的演化过程中,从教义到仪式,曾有将神“过度拟人化”的倾向。这种倾向会大大狭制人对神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混淆信仰与迷信。

老子在宣道时,赋予道一定的人格属性,却没有将他“过度拟人化”。若以流行宗教教义为尺度来衡量老子,势必以为老子之道人格化得不够,缺乏“宗教信仰”的味道。然而,老子的论法,对于全面理解道格对人格既包含又超越的关系,理解人对道既可以认知、可以言说,又不可尽知、不可尽言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见“解读资料之十九:道格与人格”;解读资料之二十:为什么世人看不见道的生命”)


<<上页 目录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