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里有"耶和华"吗

 

 
 

有人考证,《老子》十四章"夷、希、微"三个字,就是希伯来文耶和华(Jehovah)的发音:

"看见而不晓得,叫作"夷";听到而不明白,叫作"希";摸索而不可得,叫作"微"。"夷、希、微"这三者,不可思议,难究其竟,所以混而为一。其上不再有光明,其下不再有黑暗"。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那三个符号I-hi-wei或IHV,……也出现在希腊文的'Iaw(以阿威)里,是'知神派'称呼上帝的一个名字,……在非洲中部也许就是一个神的意思。此外在希伯来文里叫作耶和华 Jehovah ,而罗马人又叫作约维斯 Jovis " 哲学史讲演录》一卷129页 。

耶和华更早的发音是Yhwh,中文译成"耶威"或"雅威",其始音和尾音与"夷希微"更相近。

其实,仅是分析老子原文的意思和语气,便是很有趣的。请看:

第一,"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抟之不得"三句话的含义都很明白、很充足,老子却用来解说"夷、希、微"三个字,显然表明这三个字已经约定俗成,只是含意不明,需要解释。

第二,马王堆出土的帛书甲、乙本,通行的王弼本,及其他各本之间,"夷、希、微"三字均有错置,也有字的替换,唯独三个字的发音和连读是确定的。

第三,每个字都被老子赋予了道像的含义,这种含义在《圣经》中屡见不鲜,比如神指示以赛亚说:"你去告诉百姓说,你们听是要听见,却不明白;看是要看见,却不晓得" 以赛亚书 。

第四,老子为什么强调这三个字不可思议、难究其竟?如果这三个字本来就不是各各独立的,而是一个连读音,那就不奇怪了:"故混而为一"。这个"故",即"所以",表明"夷、希、微"三连音当时已是既成事实,老子只是加以解释而已。

第五,老子接著说"其上不再有光明,其下不再有黑暗"。这正是:"Jehovah在至高之处,荣光高过诸天" 诗篇 ,"在他毫无黑暗" 约翰福音 。

若"夷希微"的发音果真就是"耶和华 耶威 "这个名字,那么,必定是这个名字曾经遗留在中国先祖的记忆中,就像不少象形汉字,都寓意著《圣经》的记载。

其实,这样音译过来的字还有不少,如:"石忽",即新波斯语Jahud 犹太人 的译音。"一阳乐业",又名"一赐乐业",即Isreal 以色列 的译音。"女娲",即Eve 夏娃 的译音。"安登",又称盘古、阿丹、阿耽,屈原《天问》曰"登立为帝,孰道尚之?女娲有体,孰制匠之"?登,即安登,便是Adam 亚当 的音译。

显然,类似的证据中隐藏著一个极大的谜,解开这个大谜,绝非纸、笔所能为。 不过此处有一点确凿无疑,那就是:"夷希微"不仅在发音上酷似"耶和华 耶威 ",其内在含义也是自在者Jehovah,即道。 见"解读资料之八:自在、永恒、无限中的人" 


<<上页 目录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