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资料之三十二

哲学须知

 
 

哲学作为人类纯智慧、纯理性的努力,早已揣摹到另一个世界的存在。几个最著名的哲学家有;

古希腊柏拉图,他说世人仿佛住在山洞里,面向洞壁,不能反身。洞外的光将许多偶像移动着的影子投到洞壁上,世人就将这些与原形反转、干瘪无生命的虚幻影象,当作真实的世界。若有一个人被带到洞外阳光之下,这人被照得玄晕不堪,什么也看不见。在这个比喻中,柏拉图安置了他想象中的另一个世界:洞外世界,即现实世界之外的真实世界。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有一个永恒自在的绝对理念,类似希腊哲学的“逻各斯”,这个世界只是它展现自己的一个阶段。随着这个阶段的过去,世界将回归、消失于原初的绝对理念世界。在其神学般的庞大哲学体系中,黑格尔试图用理性方式、却凭借直觉能力、最终神秘莫测地兜出了两个世界的晦涩关系。

另一位德国哲学家康德关于此岸世界与彼岸世界的说法,为更多的人所熟悉。康德认为理性只适用于此岸世界,无法登临彼岸世界;彼岸世界靠信仰才能达到。康德这一严格有力的划分,极大地影响了此后迄今的哲学与科学。

现代哲学的科学学派,将着眼点专注于此岸世界,凡是涉及永恒、无限、绝对一类彼岸世界的话题,统统排除在他们所谓的理性与科学的研究思考之外。当然,由于这些研究者们本身便有大量超越理性与科学之外的人性因素,所以即使像罗素这样按其治学原则应当避谈形而上学的人,竟然也出版了一本不薄的书,大肆谈论上帝的事。

现代哲学的人文学派,则在两个世界之间挣扎不已,以致于要么出现尼采这样因精神紧张而大骂上帝终于导致身心崩溃的人;抑或像萨特那样参透了这个世界的虚幻短暂,却找不到另一个真实永恒的世界做为立脚点,因而深感荒诞不堪;要么出现柏格森这样试图超越理性,进而超越康德的此岸世界,而凭直觉去体验某种真实境界的生命哲学;抑或海德格尔、祁克果之类,与其称他们为哲学家,倒不如称他们为神学家,因为他们的哲学最终成为对上帝的祈求。


<<上页 目录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