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资料之七

道的永恒性:“常”

 
 

《老子》通篇有18章出清b过“常”字。其中15章的“常”字明显是“通常”、“经常”的意思,如“常有,常无”,“常使人无知”,“使民常畏死”等等。另有3章(十六、五十二和五十五)用“常”字描述道体,是“永恒”之意。

道之常:“谷神不死”,“其名不去”

我们先来看道本身的永恒性。老子说:悠悠无形之神,永生不死。(6章)

世间万物没有不死的,唯有那创造万物的自在者,才能不死。凡有形体的没有不化的,唯有那无形之神,才能不化。凡是数目没有不变的,唯有“一”才能不变。凡有限的没有不亡的,唯有永恒之道,才能不亡。

老子又说:"从古到今,他的名字从不消失”(21章);“应当祭祀敬拜这完善者,子子孙孙永不停息”(54章)。

需要说明的是,老子又说过“道的名份常向世人隐藏着”(41章);“道通常不显露其名份”(32章)。这怎么解释呢?事实是,道的确不常为世人所明了,这是事实。直到今天,认识自在之道的仍属少数,因为他“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抟之不得”(14章)。其实,当老子说“道隐无名”时,已说出了他,即“道”,表明自己是识他信他的人;“无名”之说,只是表明世俗之人难以识他信他而已。

人之知常:“知常曰明”,“知常容”

永恒之道与人有什么关系呢?

老子说:“知常曰明”:认识永恒就叫光明。(55、16章)

为什么认识永恒就叫光明?

所谓光明,是说在光下人能看的远:在自然光下人的眼睛看的远,在智慧之光下人的头脑看的远。通常我们都看不远。在看世界时,如今我们能看到夸克,能看到宇宙大爆炸的原点。但夸克以下是什么?原点之前是什云5c,我们仍然看不见,我们看到的仍然是有限的存在物。在看自己的人生时更是如此,我们甚至看不到人生的下一步,看不到明天将如何,更看不到何时何故将死,死后如何。我们所得到的生命之光、智慧之光,都是有限的,只能看一段远。然而,如果你能看到永恒之远,即认识永恒之道,你所借助的光是何等的大呢!那将是何等光明的境界呢?所以老子说“知常曰明”。

《圣经》说:“太初有道。道就是神。生命在他里头,这生命就是人的光……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约1:1,4,9)”。老子曾讲到一位"圣人善于拯救世人,无人被弃之不顾,这便是承袭传递大道的光明”(27章)。被以赛亚称为"以色列的圣者”(赛30章)的耶稣,入世以后宣告说:“我到世上来,乃是光,叫凡信我的,不住在黑暗里(约12章)”。当他从永恒真光中观看世人,就称他们是行在黑暗中的瞎子__的确,在有限物中,世人是明眼人;在必灭亡、必朽坏、必过去的东西上,世人看得清楚;但对于永恒的事,世人是瞎子。比拟雨果的说法,他们看见了金钱,却看不见财富;看见了快乐,却看不见幸福;看见了生活,却看不见生命。101

老子又说:“知常容”:认识了永恒,就能万事包容(16章)。看见了永恒的人,也就明白了今生短暂的本相,不过如一个肥皂泡,转瞬即逝而已。“人在世上不过是客旅,是寄居的(来11:13)”。以这样的心态,自不会斤斤计较于一得之功、一孔之见、一时之利了,自不会被短暂虚幻的恩怨所缠扰了,今生今世便没有什么拿不起、放不下了。反之,若不认识永恒,就会将今生当成全部的赌注和唯一的机会,非要争个头破血流不可,哪里可能有万事包容的心态呢?正是由此,造成了今天这个你争我夺、肆意享乐的世界,标榜的包容不过是仇恨之间的缝隙。老子说:“不知常,妄作,凶”:不认识永恒,就会任意妄为,后果凶险(55:3)。

人之袭常:“没身不殆”,“无遗祸殃”

老子确信,认识永恒就是承袭永恒,进入永恒。“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认识了永恒,就能万事包容;万事包容,就能公义坦荡;公义坦荡,则为完全人;完全人,则与天同;与天同,就归入道了;归入道,可就长久了,即使肉身消失,依然平安无恙。"7d16章)

永恒之道显然不是一般的认识对象;凡认识他的,必得进入他,在他里面。老子千真万确地指出:“用其光,复归其名,无遗身殃,是谓袭常”:藉着大道洒下的光亮,复归其光明之中,就不会留下身后的祸殃了,这就是承袭永恒的意思。(52章)

注意,这里不再是“知常曰明”,乃是“复归其明”:不仅认识他而行在光明中,而且借助他而进入他的光明里面。这样,便不仅是“知常”,乃是“袭常”:承袭永恒。由此可见,永恒之道对人而言,就是永生之道。圣人耶稣曾简单明了地宣告:“信的人有永生”;门徒们则对耶稣说“你有永生之道,我们还归从谁呢(约6:47,68)”?

在《老子》中,还有多处谈及永生。如:真正的长寿是“死而不亡”(33章);不贪婪今生,而善得真生命的人就会“无死地”(50章)以爱为本的人,最终将得着“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59章);财富不会比生命更重要,“知止不殆,可以长久”(44章),等等。

后来有人根据老子“永生之道”的话,搞起“长生不老术”来,实在是不了解、当然是时候未到而无法了解老子的微言大义。


<<上页 目录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