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对来世的盼望
因为主知道我们对这物质世界的盲爱,甚至在肉体上全神贯注,所以他以最好的方法来唤醒我们,使我
们不致于为愚妄的情感所牵累,使我们的心不致被无知的倾向所勾引。
假如我们死后没有永生的盼望,我们和禽兽就没有分别了,这样我们就觉得十分惭愧。
可是,如果我们仔细考查每一个人的野心、计划与追求,就会发觉他们的一切作为都是属于这世界的。
人们愚笨的眼光只注视着金钱、权力,和名誉,不能高瞻远瞩。
我们的内心也为贪婪、野心,和其他的欲望所盘踞,不能进入较高的境界。
总之,我们整个的人都为物质的引诱所迷惑,只知道寻求世界的幸福。
他常以战争、革命、掠夺等灾难困扰他们,使他们得不着安逸与慰藉。
为使他们不去追求暂时和无常的财富,或倚靠他们所拥有的,他有时以流亡、饥荒,有时以火灾,或其
他方法,使他们穷困,或限制他们的赀财。
为使人们不致过分沉浸于享乐的婚姻生活,他或使他们因配偶不良而感痛苦,或使他们因子孙不肖而自
觉卑下,或因子嗣缺乏或夭折而悲痛。
如果在这些事上他特显恩慈,为着使他们不致因虚乐而过分的自骄自傲,他亦以疾病与危难向他们指明
一切肉体的幸福都是昙花之一现耳。
因此,我们的结论乃是:世界上没有一件事是值得追慕的,只有竞争;若我们想得到冠冕,就当注视天
国。
若我们不肯先轻视这虚空的现世,我们的心决不能期望和思想来世的事,这是我们所当承认的。
因此,如果我们想念永生,我们必须以最大的努力,解脱现世的束缚。
因为在现世的生活中,有许多甜言蜜语的引诱,有许多快乐、美丽,和甜蜜的事使我们欢欣,我们必须
时常提高警觉,以免为引诱所迷惑。
如果我们常以现世的生活为乐,其结果将如何呢?
甚至不断地处于患难刺激之中,仍然不足对其苦恼而加以警惕。
他们认为这样的认识是非常有益的,以致他们当中有许多形容今生及其空幻的格言。
可是,没有其他的事比这事更被忽视,或更容易被遗忘的;我们计划一切的事,仿佛我们将在世上为自
己建立一不朽的生命。
如果我们看见送殡的行列,或者在坟场中行走,当死亡的印象呈现在眼前时,我们对现世生活的空虚,
就会加以探讨。
然而这样的事也不是每天的,因为我们往往无动于衷。
但是当我们想的时候,我们的哲学只不过是瞬息即逝,我们一走开,它便随即毫无踪影,正如娱乐场所
中的喝采,没有留下一点痕迹。
如果有人提醒我们说,“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我们虽然承认这话是对的,但却毫不在意,今生
永在的观念,仍然盘踞在我们心里。
因为,即使我们接受了这一点,仍然很容易为愚妄的歌颂、今生的话语所迷惑,仿佛今生有最大的幸福
似的。
假如我们必须受神的教导,那么我们必须听从他的呼唤和谴责,我们才能从懒惰中兴起,这样我们才知
道轻视今世,一心一意地思念来生。
今生虽有无穷灾害,亦系神恩之一,不能侮蔑。
假如我们不把它看为神的仁慈,即是我们对上帝大大的忘恩。
尤其对于信徒,更应当把今世看为神是仁慈的一种证明,因为这一切是要促进他们的救恩。
今生既然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神的恩惠,我们岂能忽视它,认为它是毫无价值的呢?
所以我们必须视今生为神丰盛慈爱的一种,不可摒弃。
即令缺乏圣经的见证(其实圣经上有无数明显的见证),甚至自然本身也告诉我们,应该感谢上帝,因
他赐生命给我们,而且给我们许多维持生命的帮助。
因为上帝已经命定了,凡是要想在天国得冠冕的,在世上必须打那美好的仗,这场战争之胜利必须经历
许多艰难,始能获得。
还有一个理由,就是我们在今生的各种幸福中,首先尝到神爱的滋味,好使我们再希望神爱的完全显
现。
唯此才叫我们不致于对今生过分迷恋,因为正如上面所说的,对今生的贪恋是我们的自然倾向。
异教徒认为一个人最好是不生到世上来,其次就是早些离世,这样的看法不是没有理由的。他们不真认
识神的人,所知的除了不幸和灾难之外,还有什么呢?
古时位于黑海北边的Scythia国的人,为亲属的出生举哀,并为他们丧亡志庆,也不是没有理由的。
可是他们的这种观念对他们并没有什么好处,因为他们在基督里没有真信仰,所以他们不晓得为何那些
事情本身没有福,也不晓得它们的不可爱,反而对敬虔的信徒有所帮助。
所以外邦人的观念,只能以绝望收场。
我们若将天堂与今世加以比较,则非但完全忘怀今世,而且更是加以鄙视。
假如天堂是我们的父家,那么,尘世就是被放逐之地,今生只不过是流浪于异乡。
假如脱离尘世即是进入实际的生命,那么人间无非是一座坟墓。
住在这充满着罪恶的尘世中,除死亡以外,还有什么呢?
假如从肉体解脱可以得完全的自由,那么肉体岂不是一个监狱吗?
假如与上帝同在是无上的幸福,不与上帝同在岂不是悲惨吗?
可是除非我们挣脱人世,不然我们便“与主相离”了(参林后五6)。
所以,如果把尘世的生活和天上的生活作一比较,尘世的生活当然毫无价值。
我们固然可以对今世感到厌恶,并盼望结束今世生活,但若上帝的旨意要我们继续生活下去,我们也将
欣然接受,不应口出怨言。
今生是上帝所指定给我们的岗位,要等到他呼召的时候,我们才可以离开。
保罗叹息自己的命运,觉得他的肉体在捆绑之中过于长久,亟愿早日解脱(参罗七24)。
同时,他在神的旨意中找到安息,离开世界,与主同住,两般均可。
他觉得他对主有一种义务,须以生或死来荣耀主名(参腓一20);至于哪一种方式最能荣耀主名,当然
由主决定。
同时让我们愿望并继续不断地思念到死,因为在与来生比较时,我们对今生的空虚就可轻看了。
并因我们为罪所奴役,所以,只要上帝喜悦,随时可以盼望结束今世的生活。
当然,当我们听到自己将离开今世时,会在自然的情感上引起警惕,那是不足为奇的。
如果在基督徒的心中没有足够的光照与灵性,以强烈的安慰克服一切恐惧,那这事是不可容忍的。
假如我们想到这靠不住的、败坏的、必朽的、即将衰残的肉体的帐棚一经瓦解,就可以恢复耐久的、完
全的,和不朽的光荣,那么信心岂不使我们热烈盼望那为肉体所惧怕的事吗?
如果我们的死将使我们由流亡而返回家乡,而且是回到天家,我们岂不因此得着安慰吗?
这句话我不否认,但是为那个理由,我们应该瞻望不能朽坏的未来,在那里我们将得到安定之境,是在
今世所不能得着的。
保罗清楚告诉信徒,不要怕死,“并非愿意脱下这个,乃是愿意穿上那个”(林后五4)。
下等动物和无生命的物体如木石等,也知道现世的空虚,并和上帝的儿女一般希望末日复活,从虚空中
得救;而我们禀有自然理性的亮光,为上帝的圣灵所光照,当我们想到自己将来生存问题的时候,能不
提高自己的思想,超越这腐化的世界吗?
在开始的时候,我就说过,我不愿对普通问题详加讨论。
我愿意劝那些胆怯的人读读居普良(Cyprian)的《必死论》(Mortality),既然连不信的哲学家们也能
视死如归,这岂不使他们面红耳赤吗?
我们可以断言,在基督的学校中,凡不以愉快心情盼望死并盼望最后复活的人,他的灵性必不能有所进
步。
主说:“你们要挺身昂首,因为你们得赎的日子近了”(路廿一28)。
若他所计划使我们得以高升的事,仅使我们忧愁惊恐,这是合理的吗?
若是如此,为什么我们还尊他为师呢?
所以我们必须有更正确的判断,虽有肉体方面的盲目贪婪的反抗,我们不可犹疑,要热心盼望主的降
临,以此为最鼓舞的事。
我们不单渴望主的降临,也要为审判之日而兴悲。(此句为法文本加添)
因为他是我们的救主,要把我们从罪恶和痛苦的深渊中拯救出来,叫我们承受他的生命与光荣的基业。
因此,如果他们不提高自己的思想仰望天家、超乎尘世之外,他们的景况就非常悲惨了(参林前十五
19)。
让他们夸耀自己的骄矜徭逸,饱尝罪中之乐。
让他们以邪恶来烦扰光明之子,为他们的骄傲所侮辱,为他们的贪妄所欺骗,以不法之事来刺激他们。
但当信徒看见这些事的时候,就当仰望天家,如此在这种患难中就不难获得内心的平安。
因为他们知道,主将接纳他忠实的仆人进入平安的国度。
擦干他们的眼泪(参启七17),他将以快乐的锦衣赐给他们,以光荣的冠冕装饰他们,以欢乐的心情接
纳他们,并提高他们的地位,和自己的尊严并列,总之,叫他们能参与他的幸福。
他将使他们的欢乐变为悲伤,使他们的喜笑变为哭泣。
使他们的安宁变为良心上的烦恼。
并且将以永远不灭之火惩罚他们,甚至叫他们受他们所侮辱的信徒的支配。
按照保罗所说:“上帝既是公义的,就必将患难报应那加患难于圣徒的人,那时主耶稣从天上显现”
(帖后一6-7)。
诗篇的作者也承认,当他对于恶人在今生荣华的事思想过多的时候,他几乎就要跌倒(诗七十三2)。
若不是进入上帝的圣所,思想善人与恶人最后的结局,他必站立不住。
总之,只有在信徒的眼睛向着复活的大能时,基督的十字架在他们的心里才战胜了魔鬼、情欲、罪恶,
和恶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