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否认自己
信徒的本分,就是“将身体献上,当作活祭,是圣洁的,是上帝所喜悦的”(罗十
二1);这是惟一真实的敬拜。
圣洁的原则把我们引至一项劝勉:“不要效法这个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变化,叫
你们察验何为上帝的旨意。”
把我们自己奉献给神,是一个重大的原因,使我们今后所说的、所想的,或所行的
一切,都是以荣耀上帝为目的。
圣洁的,不能用为不圣洁的,若是,必损伤他的尊严。
我们既然不属于自己,那么我们的理性和意志,在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上绝不能居领
导的地位。
我们不是属于自己的,所以不要寻求肉体的私欲。
我们不是属于自己的,所以我们要尽力忘记自己,尽量放弃自己的利益。
我们乃是属神的,所以我们当为他活着,为他而死。
我们是属神的,所以我们要让神的智慧和旨意管理我们的行为。
我们是属神的,所以我们的全部生活都要以他为合法的目标。
领人趋于毁灭的最有效的毒素,就是夸耀自己,夸耀自己的智慧与意志力;唯一安
全的作法,就是服从上帝的引导。
我们首先要抛弃自己,我们要在服事神上全力以赴。
圣灵改变我们的生活(保罗称之为心意更新),这乃是生命的真正开始,是异教哲
学家所不能了解的。
因为不信的哲学家把理性当作人生唯一的向导,是智慧与行为的唯一准绳;但基督
教哲学要求我们的理性投降,顺从圣灵;意思是说我们不是为自己活着,乃是基督
在我们里面活着,并在我们里面作王(参罗十二1;弗四23;加二20)。
我们忘记自己,甚至放弃一切的自私,有巨大的益处,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专心
注意神和他的诚命。
当圣经吩咐我们,要我们放弃个人和自私的意念时,它非但要我们摒除一切对财
富、权力和人情的欲望,还要摒除一切野心和属世的荣誉,以及其他的隐恶。
一个基督徒必须愿意并切记要在生活中的每时每刻都把神考虑在内。
人若在凡事上都尊荣神,他必被拯救脱离一切妄念。
这种克己的道理,基督一开始就殷勤地教训他的门徒了,至终也必约束我们心中的
一切欲望。
内心一旦有了克己,就不再给骄矜、倨傲、虚荣、淫荡、爱宴乐、荒唐,以及一切
从自爱中产生出来的罪恶容留余地。
如果没有克己的原则,人必肆行无忌,恬不知耻,纵有道德的雏形,也必为求荣耀
的野心所污毁。
一个人若不相信克己的律例,请问他能否在人们中愿意实行道德的生活呢?
甚至那些主张道德本身的价值的哲学家们也妄自尊大,显然他们追求美德,不外是
借此满足自己骄傲的欲望罢了。
但上帝对于喜欢受人恭维和骄矜自满的人都表示厌恶,他说他们在世界上已“有了
他们的赏赐”,甚至认为娼妓和税吏比他们这些人更接近天国。
在人心中隐藏着一个罪恶世界,这是古人的一项真实的观察。但是基督徒的克己能
补救一切。
只有抛弃自私,一心追求讨神喜悦并行神眼中看为正的事的人,才能得到拯救。
保罗说,上帝的恩典足以鼓励我们,但为叫我们知道虔诚敬拜上帝,必须除掉两种
主要的障碍:第一是不虔(这是我们自然的强烈癖性),第二是世欲,企图压倒我
们的。
“不虔”一词,不但是指迷信,也是指一切侮慢,不敬畏神的事。“世欲”一词,
是指肉体的情欲。
所以他根据律法的两版吩咐我们,一方面要放弃与神的律法相冲突的私欲,另一方
面要放弃自我意志和理性的支配。
无疑地,“节制”是指贞操和寡欲,也是指清心惜福和安贫。
“公义”包含一切公平的本分,即每一个人须获得他的分所应得的。
“敬虔”使我们不受世俗的玷污,且以真实的圣洁与上帝联合。
当节制、公义、敬虔这些美德连结在一起时,就可以达到绝对完全的境界。
所以为避免我们的思想陷入迷惘,保罗要我们留心那对不朽的希望,并鼓励我们
说,我们的盼望不致落空。
因为正如基督已经显现作我们的救赎主,同样,在他最后降临的时候,他将显示
他为我们获得的救恩。
基督为我们驱除那使我们盲目,拦阻我们以合宜的勇气仰望天国荣耀的幻想。
他也教导我们在今世过一种客旅的生活,以免丧失了我们属天的产业。
圣经吩咐我们,叫我们要“彼此尊敬”,并要留心增进别人的福利(参罗十二
10;腓二4)。圣经所以给我们这样的教训,是因为除非我们邪恶的本性首先被医
治,不然我们绝不能接受。
我们都为私心所蒙蔽,为自爱所诱惑,人人以为自己有权高抬自己,同时低估与我
们相比的人。
假若上帝赐给我们一种特别的恩赐,我们便立刻把它当作自己的功德而洋洋自得,
自鸣清高,不可一世。
假如我们所自负的才能,在别人身上发现了,甚至强过我们,我们因为要抹杀别人
的优点,就不惜以最大的恶意贬损他们。
如果他们稍有过犯,我们不但给予严密的注视与苛刻的批评,甚至还出于嫉恨之心
故意夸大其词,加以渲染。
我们每一个人都自以为不同流俗,超乎常人之上,因此,嫉恨进而粗野;我们甚至
刻薄自负地将他人视为低我一等。
所以大家都在那里谄媚自己,仿佛自己胸中有一个王国,而自命不凡。
人人都是自以为是,对别人的意念行为吹毛求疵,若有争论,即勃发毒恨。
只要他们觉得事事称心如意,他们才会在别人身上发现温和;但当他们受到骚扰和
刺激的时候,有多少人尚能保持他们的幽默呢?
如果我们留心圣经的教训,我们当牢记,我们的才能,不是我们自己本来有的,乃
是上帝的恩赐。
若有人以他的才干而自傲,即显出缺乏对神的感恩之心。
保罗说:“使你与人不同的是谁呢?你有什么不是领受的呢?若是领受的,为何自
夸,仿佛不是领受的呢”(林前四7)?
我们务必儆醒,承认自己的过失,真正谦虚。如此方不致骄矜自持、有充分理由觉
得悲愁。
我们不要重视别人的过错,但也不可以谄媚怂恿他们犯错。
万不可因人的过失饿而侮辱之,因为向众人表现仁爱与尊重乃是我们的本分。
若我们尊重他人的荣誉和名声,凡与我们有来往的人,不拘他们是谁,我们都要以
礼貌、友爱、谦虚,和温柔的态度对待他们。
因为我们除了在心灵深处以自卑敬人的精神待人以外,再没有其他的方法,能使我
们达到真正的谦和(罗十二10;腓二4:林前四7)。
你若不否认自我,完全为别人着想,你怎能实行保罗所说的爱的行为呢?
他说,“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
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等等(林前十三4-8)。
我们要求别人的益处,甚至为他人的缘故而甘愿放弃自己的权利。
圣经劝告并警戒我们,无论领受上帝所赐的什么恩惠,我们都是在领受一项托付,
而且有个条件,就是把这恩赐施于教会公共的福益上。
所以对恩赐的合法使用,就是以宽大的心肠和爱心将之与别人共享。
有件事我们绝想不到,就是我们所享受的一切幸福,都是从神那里来的,神把这幸
福交付我们,为的是要我们把这些益处分给别人。
没有一个肢体的能力是为了自己,也不能作为本身之用,却是与别的肢体互相为
用,共同增进全体的利益。
因此,信徒所有的才能,都应为弟兄效力,把一己的益处和教会共同的福利打成一
片。
所以我们应该以此作为仁爱的尺度,就是凡上帝所给予我们的,我们必施之于邻
舍,我们只是那恩赐的管家,以后须向主人交帐。必须以爱的律法为准则,把上帝
所赐给我们的作合理的分配。
我们绝不可先求自己的益处来增进他人福利,乃要先求他人的福利。
神吩咐以色列,把初收的谷物先奉献给他,并且郑重地声明,任何恩赐若不首先奉
献于神,而自作享受,是不合法的。
若上帝所赐给我们的恩赐,必须等到我们亲手再奉献给他,才算是分别为圣;如果
忽略了那样的奉献,就是大罪。
因此,施舍被称为是一种圣洁的奉献;由此可知,照福音所行的仁爱,和律法下的
奉献是相符合的。
主吩咐我们向所有的人行善,并无分别(参来十三16)。虽然大多数人的品德是
不配受的。
但在这里,圣经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原则,要我们不注意人的行为,只注意他们里面
的神的形象。对这些形象,我们应该尽量敬爱。
此外,对“信徒一家的人”更当如此,因为在他们的身上,上帝的形象已由基督的
灵所恢复。
比方说,他是一个陌生人;可是神却在他的身上盖了印记,使他成为你家中的人,
为这原因他不许你轻视你自己的骨肉(参赛五十八7)。
比方他是一个可鄙或无价值的人;但上帝却施恩于自己的形象来装饰他。
比方你对他原无责任,但上帝仿佛认他为他的代表,而你因上帝所赐的无数和重大
的恩典而对他有责任,因此,也对他有了责任。
比方他不值得你为他费丝毫的力量;但因为在他身上有神的形象,就值得你牺牲一
切了。
纵使他非但不值得你的任何爱戴,甚至对你侮辱,使你发怒,你也不能不把他放在
你仁爱的怀抱中,对他表显一切慈惠。
你可以说,他应受与此不同的待遇,可是主所吩咐的是饶恕人们的一切过犯,他的
命意即是要把这些过犯都归在他身上。
我们应当永远牢记在心,不可专门想别人的过犯,却要想他们里面有神的形象。
如果我们遮盖、涂抹人的罪过,并想到他里面神形象的美丽和庄严,那么我们势必
就会伸出仁爱的手去怀抱他们了。
要履行爱的责任,不但是在外表上实行,并且要从热诚的爱的原则上着手。
有时一个人或能在外表的行为上,履行一切爱的责任,如果心不在焉,就和
行爱的正道相去不可以道里计。
你看见有些人非常慷慨,但他们的施与,不免态度傲慢和言词不逊。
我们在这不幸的时代里灾害处处,很少有人施与,纵有施与,大多数也都是
趾高气昂,目空一切。
教会中有这样的腐败,就是在不信的人中也不容许。
首先,他要设身处地,为不幸的人着想,要同情他的遭遇,把他的处境当作
自己的处境,庶几能以恻隐之心援助他们,好像援助自己一样。
由心里发出的怜悯要捐弃骄傲及藐视,而且不致轻视与控制贫苦无告的人。
当我们的身体某一部分有疾病时,全身都要为之努力,使之恢复健康,我们
绝不能藐视这患疾的肢体,或不去理它,以为它亏负别的肢体,因为它需要
帮助。
因此,如果一个人作了一件事,他不能认为就尽上了他所有的责任。例如,
富人往往因捐了一部分财产,便以为自己尽了全部责任,而把其他一切责任
推给别人,他不能因此脱卸责任。
反之,每个人都要自己反省,不论自己以为怎样了不起,总是欠邻舍的债,
对他们当尽力爱护。
圣经首先告诉我们,为求今生的安宁,我们当抑制自己的情感,一心顺服上
帝的旨意,同时让上帝管束我们的欲望,以他为我们的征服者和主宰。
追求财富与名誉,争取权力与虚荣,都是我们所热衷和贪婪的。
另一方面,我们惧怕贫困、默默无闻、卑贱,用尽种种方法想逃避这一切。
我们很容易看出那些随心所欲的人是何等的不安,用尽千方百计,巧用心
机,寻求各种贪婪和野心的目标,无非是想尽力逃避贫贱。
我们必须信靠,一切都在乎神的祝福。
凭借我们自己的勤劳、努力,或靠人情,虽足够追求名利,但这一切本身均
毫无价值;若不是主赐福,我们的努力不会使我们更上一层楼的。
我们虽可不借上帝的祝福也能求得名利,正如我们每日所见,许多不敬虔的
人,也拥有高名厚利,但凡在上帝咒诅之下的,不得享受丝毫的幸福。
所以,我们不能去贪得那没有神祝福的任何事物,如果我们硬着头皮去作,
至终必成大害。
我们不要做愚昧人,去追逐那些使人苦恼的事。
这样,第一我们必不至于以非法、欺骗和不轨的卑鄙手段,或侵害邻舍去追
逐名利;而只追求那些不使我们离开正途的利益。
在欺骗、邪淫,和不义的行为中,谁能希望得着神恩的祝福呢?
其次,我们觉得受到一种约束,使我们不致有贪财的炽欲和好名的野心。
一方面希望从上帝得到援助,另一方面又去作违反圣道、追求与神意相反的
事物,这岂不是寡廉鲜耻吗?
凡上帝所咒诅的,决不是他所祝福的。
总之,凡蒙神赐福的人,就不至像世人一样以卑污不正的手段去争取虚空的
名利。
况且,一个真正的基督徒绝不会把一切幸福都归功于自己的勤劳和运气,反
承认上帝是幸福的唯一根源。
假如别人的事业飞黄腾达,而自己却庸庸碌碌,甚至遭遇挫折,他当比一般
世人更能安贫乐道。
大卫的心意即是如此,他跟从上帝,服从神的引导,他说他“好像断过奶的
孩子在他母亲的怀中......重大和测不透的事都不敢行”(参诗一三一1-2)。
一个人若不把自己完全交给主,以致使一切生活受主旨意的支配,就不算是真的克
己。
一个人若有这种心情,那么,不论他的遭遇怎样,他绝不感觉自己不幸,也绝不会
将自己的命运归咎于上帝。
我们常受各种灾病的侵袭,有时候遭遇瘟疫,有时候遭遇兵灾。
有时候天降冰雹,损毁了收获,酿成凶年,使我们穷困。
有时父母妻室儿女和亲属相继死亡,有时房子惨遭回禄。
由于这种种不幸的事,使许多人不是咒诅命运,怨叹自己生不逢辰,便是埋怨天
地,咎责上帝,亵渎他如何不公平,如何残忍。
他若因自己的亲人去世而感寂寞难挨时,也仍应不断地感谢上帝,思想主的恩典必
眷顾他的家,不叫他的家荒芜。
设或他自己的庄稼与葡萄园为霜雹所摧毁,立即受饥荒的威胁,他也不因此灰心失
望,或怨恨上帝,却仍旧存信心,相信我们是在他庇护之下,我们是“他草场上
的羊”(参诗七十九13)。虽在饥荒的时候,他也必为他们准备食粮。
如果他为疾病所苦,他亦不因这病痛而不耐烦,怨恨上帝;当他一想到神的公义与
仁慈,虽身受管教反加强了他的耐心。
基督徒绝不接受外邦哲学家愚昧可怜的安慰,去抵抗一切患难和灾害,责难命运之
神的摆布。
他们认为埋怨命运之神是很愚蠢的事,因为世界上存有盲目和残忍的能力,对于善
与恶同样地加以伤害。
但是真正敬虔的原则是,唯有神才是所有亨通与逆境的判断者,所有一切的吉凶祸
福,都是由他支配,他所给予人们的祸福都有定则,并不是不适当的冲动,乃是
出于公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