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教会的特质
上一讲我们谈到了真假教会的鉴别及“三自教会”和家庭教会的问题,谈到了我们教会的政教观,也谈到了登记的问题。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原则,也是困扰今天家庭教会的问题。神设立教会的目的就是要传扬真道,使我们照着神的旨意、真理原则行事。假教会根本不会如此,它使人眼瞎掉到窟窿里。正是因为教会如此重要,撒但就要建立假教会,如同医院重要,坏人就设立假医院。假教会存在的目的是要把真信徒骗进来,这是魔鬼的工作。
因此,这一讲我们要来谈谈教会的本质。
我信教会,但我信的是怎样的教会呢?我所信的教会应具备哪一些本质,都有哪些特征呢?这涉及到对教会性质的认识,现在我们就来分享这个问题。
《信经》要我们信的是“圣而公之教会”。“公”强调了教会的大公性和普世性,即她的外延宽泛而不狭隘。她不是权贵的俱乐部,不是结党之人的汇集,更不是“只有我们才是教会,别人都不是教会”。“圣”是强调教会的圣洁本质,这个大公的教会虽是宽广面向普世的,但却不是泛滥“和稀泥”的,她不因为“面广”就“质稀”,她既是大公的又不违背圣洁的本质。
“圣而公”点明了教会的性质,这性质就是教会的特征。因此,我们对教会的信不是盲信。我们所信的是有特质的教会,其特质是由神而来的,必须符合神所启示的《圣经》原则。若不是信这样的教会,就是信异端了。教会既是属神的,既是基督的身体,她就必然拥有从神而来的特质。神有的她就有,神没有的她也应当没有。神是灵,教会就是属灵的;神是独一的,教会必然就是合一的;神是圣的,教会必然就是圣洁的;神是全地的主,教会必然就是普世的。
《使徒信经》只强调了教会的“圣”和“公”这两大本质,但在《尼西亚信经》第九节论到教会时却是这样表达:“我信独—、圣洁、大公、使徒的教会”,更清晰地指出了教会的四大特征:独一性,圣洁性,大公性,使徒性。
我们所信的这个教会是独一的,她虽有诸多的肢体,却只有一个身体;我们所要信的这个教会本质是圣洁的,不是污*秽的,她不是藏污纳垢的魔鬼的巢穴;我们所要信的这个教会是大公的,是“大而公”而不是“小而私”,更不是“家族教会”;我们所要信的这个教会是使徒的,她建立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并继续传承着使徒和先知的教导。
以下我们就来具体分享这四大特质:
一、教会是独一的
(一)独一的教会必然是合一的
基督的教会是独一的,无论在哪个地方,只要是同拜一神,同有一主,同受一灵,同有一信,同受一洗,就是基督的独一身体中的肢体。基督只有一个身体,普世的教会只有一个,她可能有很多的缩影,以很多地方教会的方式体现,但只有一个教会,这就是教会是独一的意思。
教会的独一性就是教会的合一性。独一的上帝是教会惟一的根基。凡真正属神的子民必然属于这同一的身体,真正的教会必显出这合一的本质。基督教会是一个合一的属灵实体,重生之人在灵里的合一是一个非常真实的属灵事实,超越了一切文化、宗派的分歧。基督教会的合一也是一个既成的事实,是与救恩同时完成的,是一件已完成的事。教会透过她从神而来的共同呼召已经拥有这由圣灵而赐下的合一,所以教会的合一是去“持守”而不是去“争取”。
同一位神透过同一位圣灵使教会的肢体归向同一位基督。教会的成员虽来自不同的地方和时代,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存在各自不同的个性特征,但他们都是由同一位主藉着同一真道而联结在这同一身体之中。
这些事实注定基督教会的合一必然是属灵的,是属于无形教会范畴的,而不是组织和形式化上的统一。天主教认为合一就是将全世界的天主教会结合起来,是何其违背这一原则。改革宗信仰认定真正的合一是基督奥秘身体的合一。神的呼召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群体中进行的,这一事实决定了教会的合一性必然不是从社会性、文化性、组织性来理解的,真正的合一只有从神学性的角度来理解。教会的独一性既是属灵的、内在的,不在组织和现象之中,不是指拥有同一宗派、同一组织、同一招牌、同一礼仪、同一规程等,教会的合一也就不能在这些外在的形式上去寻求。天主教说只有我才是独一的教会,天主教确实是全球最大的具有组织上一致的宗教团体。有同一教义、同一仪式、同一标识、同一组织架构,还有同一位教皇,但这仅是组织、礼仪上的一致。可惜今天却有那么多家庭教会在步天主教的后尘,要搞这种外在形式的合一。
(二)教会合一的前提
教会之间的合一非常重要,教会的见证正是透过合一体现的。尤其是当有几个地方教会在同一地区存在时,合一就显得更为重要,但同时这也成了对地方教会是否遵行神旨意的挑战。
独一的教会必然是合一的,不合一就是对教会的分裂。但地方教会这么多,我们应当依据什么原则来合一相交呢?我们说,教会的性质就是教会的特征,而教会所体现的特征就是教会合一的标准和原则。我们要倡导合一、持守合一、促进合一,与普世众肢体相交,但我们要认准这个合一相交的原则,否则就成了滥交。若没有这些特质,虽号称“教会”,表面上冠冕堂皇,里面却是草木禾秸,是虚假不能相交的。今天中国大陆家庭教会中并不缺乏这样的“教会”。
那么,独一的基督教会这一致的内在特质是什么呢?这个特质就在于她们同有一神一主一灵一信一洗一望一体,这在《以弗所书》四章四至六节中清楚的表明。“一神”是指她蒙这位创造万有、主宰万有、审判万有之神的救赎、护理,并尊祂为神、为父,为荣耀祂而存在;“一主”是指她真正投靠中保耶稣基督,尊基督为她的救主和主;“一灵”是指她被父子所差出的圣灵所重生、内住和引导;“一信”是指她有从使徒先知所传承下来的纯正信仰;“一洗”是指她藉洗礼归入基督,已与她的主同死同活;“一望”是指她拥有属天、活泼的盼望,并以此为她存在的动力;“一体”是指她与普世同一信仰的众肢体共同组成一个身体。
这七个一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神的教会同属三一的独一真神
父、子、圣灵是教会敬拜的独一对象(林前8:5~6)。神说:“在地上万族中我只认识你们(摩3:2),”教会则回应说:“万民各奉己神的名而行。我们却永永远远奉耶和华我们神的名而行(弥4:5)。”
但教会归属于三一真神,对三一真神的敬拜,是透过圣灵和圣道完成,也是由对圣灵和圣道的降服而体现的。父爱我们,差爱子道成肉身拯救世人。耶稣升天后,父、子共同差出圣灵建立教会,父上帝和子上帝藉圣灵上帝与我们同在(约14:23)。因此教会必然是在圣灵的主导、运行、带领中。圣灵是真理的灵,圣道和圣灵不可分开。圣灵在教会中运行就体现为圣道在教会中运行。所以《圣经》讲圣灵在你们心中运行(弗3:20,腓2:13),又讲圣道在你们心中运行(帖前2:13);主耶稣说真理叫你们得自由(约8:32),保罗又说圣灵叫你们得自由(林后3:17)。圣灵在哪里运行,圣道也一定在那里运行。因为离开圣道,我们都不懂辨别是圣灵还是邪灵。离开圣道我们无从知“灵”,离开圣灵我们就无从知“道”。
独一教会的特征首先体现在对三一独一真神的敬拜上,它是透过真理圣灵的引导而完成的(腓3:3),这是教会合一的首要标识。
第二,神的教会必有同一信仰、同一真理
真理中的一致,信仰上的一致是教会合一的立足之根。正是因此,神的教会都有信仰告白,信仰宣言是教会的名片。比如福州教会,北京教会到底是否是一个教会,透过她们的信仰宣告,透过她们讲台所传讲的道,以及信徒所认信的信仰基本原则就得以知晓。没有基要信仰的一致就不能合一,因为她不属于基督的身体。但我们所讲的信仰的一致不是指枝节上的,乃是指真理原则上的。原则不能妥协,枝节不要纠缠。妥协原则是出卖基督,纠缠枝节是固执己见。二者都是神所厌恶的。比如蒙不蒙头是枝节上的分歧,但教会是不是以基督为元首,信不信耶稣的神性,却是不能妥协的原则。
第三,神的教会必有同一个生命,就是基督的生命
生命只有一个,身体自然就是合一的,基督教会的众肢体只能在这生命中合一。但这生命是基督的,而不是我们幻想出来的。这生命的首要特征是“真理的仁义和圣洁(弗4:24)”。这生命的样板是曾在肉身中显现的基督。基督的生命是真实而非虚妄的,不是子虚乌有的幻影。所有因圣灵重生的神的儿女都只共有这一个生命,这个生命是圣徒相通的基础(约壹1:1~3)。教会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她是由重生圣徒所构成的。因此,教会和世界不能共通,教会要从世界中分别出来(林后6:14~18)。因为世界是无生命而僵死的,教会却是拥有真实而又活泼生命的。为什么恶人在义人的会中站立不住(诗1:5)?为什么信与不信不能同负一轭(林后6:14~17)?为什么世上有形教会总是在分合演变之中?根本原因就在有生命和无生命不能共融。独一的教会无论是在中国在美国,必然都在这超越时空的同一属灵生命中。
第四,神的教会必有同一指望,这一盼望成为他们存在的动力
他们拥有同一真实而又活泼的盼望(彼前1:3、4),他们都在等候荣耀的大日,等候他们的主再来(多2:13)。那一天,他们一切的眼泪都被擦干,他们将进入荣耀之中,与他们的主一同掌权,承受父所预备的永恒的基业(启21:3、4)。正是为此,他们在今生劳苦,在患难中忍耐,在逼迫中还继续殷勤的服侍主(启14:12、13,林前15:58)。而没有这指望的“教会”所有的追求都在今生,他们的肚腹就是自己的神(腓3:18、19)。
基督的教会只有一个。不同时代的同一地方的教会,不同地方同一时代的教会,许许多多的地方教会,只要合乎这“七个一”的标准,就都只属这一个教会。在同一时代中,空间的多不能构成教会不合一的借口;同样,时代的不同也不能构成教会不是独一的理由。从地方教会而言,各个地方存在着各地的地方教会,同一地方也可以存在着多个地方教会,但无论有多少地方教会,她们都不能孤立自存,自我独存,她们都是同一身体的一个部分,一个代表,一个延伸。她们在治理方法、组织形态上可以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她们在内在本质上是不可能孤立的,都是同属这一个身体。《圣经》让我们看到,一个地方教会不可能与普世教会没有往来,与其他肢体没有相交。安提阿教会不能不关怀耶路撒冷教会的肢体,马其顿教会也不能在哥林多肢体的贫穷之中独善其身。因此,一个真正的基督教会不能自外于基督的身体,除非她本就不属这个身体。
(三)要平衡认识教会的合一
但我们对教会的合一要有平衡的认识,要记住这三个原则:
第一、教会不能不合一,不能孤芳自赏,独善其身;
第二、教会不能乱合一,以合一之名行混合之实;
第三、教会的合一不是统一,不是叫别人都合我这“一”,乃是我们都归于基督这“一”。
新约教会中有各式各样的事奉和职事(林前12:4~6),新约教会中各教会的崇拜仪式也各有不同。在枝节的问题上《圣经》容许各种不同的看法存在(参罗14章),甚至在基本神学信念上,各教会在持守同一信仰原则的前提下,也容许存在诠释和应用上的差别(雅2:24,西2:9、10)。
因此,基督教会的合一是有所合有所不合。一方面,若坚持在细节上一致就是破坏合一,是出于自我而不是出于神;另一方面,若离开上述原则而讲合一也不是出于圣灵。
《圣经》呼吁信徒要竭力持守这内在、属灵、生命、真理上的合一,却也清楚表明当真道受危害时,分裂不单是不可避免的,同时也是合乎上帝旨意的。耶稣基督说:“你们不要想我来,是叫地上太平。我来并不是叫地上太平,乃是叫地上动刀兵(太10:34)”,“我来要把火丢在地上。倘若已经着起来,不也是我所愿意的么(路12:49)?”“不与我相合的,就是敌我的,不同我收聚的,就是分散的。”(太12:30)《犹大书》劝我们“要为从前一次交付圣徒的真道竭力的争辩。”我们还可以看到,保罗和犹太教化的基督徒在真理上的严重不合(加1:6~12),甚至“与他们大大地纷争辩论”(徒15:1),耶稣基督始终和法利赛人存在严重的不合(可7:1~13)等等。我们可以这样说:整本《圣经》既是一部教会合一史,也是一部教会和异端的分裂史。
因此,弟兄们,我们的教会要与普世众肢体合一,但不可以盲目的联合,尤其是面对今天鱼龙混杂的中国大陆教会。所罗巴伯建殿的时候,变种的撒玛利亚人要“积极参与同心建殿”,他们说:“请容许我们与你们一同建造,因为我们寻求你们的神,与你们一样。”所罗巴伯等神的仆人却严正拒绝:“我们建造神的殿与你们无干”(参拉4:1~5)。因为上帝不要掺杂,属神的子民就是属神的,属鬼的就是属鬼的;神的教会就是神的教会,世界就是世界。没有灰色路线,没有一半属天国一半属世界,一半属神一半属鬼的。你看天国婚宴的故事,那个没有穿礼服的是不是能被允许掺杂在筵席里(太22:11~13)?当然教会今天正在过程之中,完全的分别是在审判的大日(太25:31、32)。但这个不掺杂的原则却是《圣经》总的教导(参赛52:11,林后6:14~18,加4:30)。神的法则是分别,因为分别显出见证;撒但的法则是掺杂,因为掺杂可以破坏见证。
中国家庭教会在合一问题上非常混乱。有人在蛊惑要与“三自教会”合一;有人在不遗余力地在撮合与违背真道的极端灵恩派大联合;另有一些根本不在真理中建造的“教会”也正在进行大串联,要“搞统一阵线,壮大声威”。但另一方面,又另有一些正统家庭教会因惧怕复杂的宗教环境而毫无原则的一味怀疑、排斥别的教会,或干脆闭关锁国,与众教会不相往来。这些都是因为真道不彰的缘故。只有在至圣的真道上同归于一,我们才不会中了仇敌的诡计飘来摇去(弗4:13、14)。今日中国大陆教会的首要问题是要解决“反神学轻真道,重感觉重经验”的问题。比如在合一的问题上,我们就有太多误区,根本不明白神的心意。比如:不要在真道上同归于一,却要在哥们义气上同归于一;不要在基督里面同归于一,却要在自我观点一致上同归于一。我们教会的长老们曾造访某一教会,我们拿出介绍教会的小卡片,跟他们的领袖友好介绍我们的信仰,岂知他们根本不感兴趣。他们感兴趣的是教会有多少人?有没有名气?我们想在信仰中交通,他们却避而不谈,要离开信仰谈“感情”,谈“关系”。仅仅因为我们改革宗教会有一个“宗”字就定我们为宗派主义,有“改革”一词就说我们“不爱传福音,只爱搞政治”,把我们视为“异类”,没有任何根据就定罪我们是“哭重生”的异端。你想这样的合一相交是神所想要的吗?
在教会问题上,如今是是非非的说法太多,模棱两可的理论比比皆是。很简单的真理被一些理论家们的“但是”、“也许”弄得越来越复杂,后面的声音只有一句:“神岂是真说”(创3:1)。神的话语是拿来遵行的,不是拿来讨价还价的。你若真心遵行祂的旨意,祂的旨意就是清楚可知的(约7:17)。在教会合一这一问题上也是如此,不能妥协的东西就不要妥协。唐崇荣牧师说:“相对的事情不要绝对化,但必须绝对的东西也不要相对”。我们讲教会是独一的,因此,不得撕裂基督的身体,不得分裂教会。破坏教会的合一是重罪,上帝大的刑罚要临到。相反我们要促进、维护、持守教会的合一。但另一方面,丢弃最基本的信仰原则,容许假教会掺杂,岂不也是在破坏教会的合一?神的忿怒难道就不会因此而临到?
但我们对教会的鉴别评判要格外小心,要以主的真理为唯一的准则,要对教会的现状有充分的了解,要对教会有深切的负担。导致行动上去分裂基督的身体,往往是从思想言语上不满开始。面对腐败的教会和虚假的教会比比皆是的世代,很难区分开这二者。中国家庭教会中有些教会腐朽到几乎像假教会;有些假教会搞得却像真教会一样,人多气氛好,聚会有模有样,里面连半个“一”都没有。真教会却一定有上述的本质,虽有明显与不明显之分,其基本底色不会没有。
合一是需要信徒去付诸实施的(腓2:5~7,弗4:1~7,西3:15),合一是要藉着生命切实的彼此关怀、委身而实现。耶稣基督为信徒合一祷告的时候,甚至将这种合一比作祂与父之间的关系(约17:11、22、23)。这不但强调了合一的重要性,更是强调了合一的性质是属灵的,合一的本质是在生命中的,合一的目标是在遵行神旨意上一致的。我们要在《圣经》原则上的合一,要突破目前大陆家庭教会中狭隘的“合一”瓶颈,追求合乎《圣经》的完美的合一。
二、教会是圣洁的
(一)教会的本质是圣洁
教会的第二特质就是圣洁。圣洁是基督教会所不可少的标志,一个真的教会,必须在某程度上显出圣洁的质素。这是《圣经》一贯的教导。一位著名的福音派神学家曾这样说过:“一个与圣洁无关的教会必亦与基督无关。”
教会的主是圣的,构成教会的也必然是圣徒(彼前1:14~16)。神的教会是圣洁国度(彼前2:9),因为那召他们的神是圣的。神召我们乃是使我们成为圣洁(帖前4:7),神重生我们使我们与祂圣洁性情有份(彼后1:4)。基督的救赎是要使我们脱离罪恶,不沾染污秽(多2:11、12,加1:4)。在《圣经》中,我们的主从来没有认为祂的教会在道德上可以不要与世人有别(参弗5:1~11,西3:5~11,加5:16~25等),甚至当祂发现某一教会在道德上有亏欠时,总是施以严厉的审判。无论是旧约的以色列民,新约的哥林多教会(参林前5章),乃至于启示录的七教会(参启2~3章)。在诗篇中,神严厉警告冒祂之名却生活污秽的人:“神对恶人说,你怎敢传说我的律例,口中提到我的约呢?”神警告他们要悔改,“免得我把你们撕碎,无人搭救”。(参诗50:16~22)
教会的本质是圣洁的。圣洁就意谓着教会与罪恶是对立的,意谓着教会是对付罪恶的。新约没有容许哪一个教会可以纵容罪恶,没有哪一个不追求圣洁的教会是不被神所严厉警告的。因此,教会应当圣洁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
(二)关于教会圣洁的争论
在所有有关教会问题的辩论上,从来没有见过有比对教会圣洁这一主题更大的争论了。这是一个旷日持久的争论。既然教会的圣洁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那么,为何对教会的圣洁又有这么多的争论呢?
关于圣洁的争论区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在《圣经》原则上因对圣洁的定义认知不同而带来的争论;另一类是违背《圣经》,抵挡真理的异端观点。前者是正常可理解的争论,也是需要认识清楚的;而后者却是出于撒但,是要混水摸鱼、混乱神的教会。我们必须将它们分辨清楚。
第一类对立双方的争论观点主要如下:
第一种观点认为:教会的圣洁是基于基督的圣洁,教会的圣洁不是由于会众的实际道德表现,乃是由于召她的主替她成为圣洁;
第二种观点认为:基督是圣洁的,并已将这圣洁生命赐予祂的子民,因此,教会不单是在地位上圣洁,也是在生命实际上拥有圣洁,理当在生活中表显出这种圣洁。
就如同《罗马书》和《雅各书》是从不同角度来论述信心和行为一样,这两者的观点在本质上没有矛盾。前者侧重神的工作,强调教会分别为圣的地位;后者侧重人的回应,强调信徒实际圣洁的表达。但由于人的软弱,撒但的兴风作浪,这两种观点常常被人发展到极端。只要将二者对立起来,异端就形成了。
异端在这问题上也有两种看法:
第一种异端观点认为:既然在罪人身上没有圣洁,教会就永远不存在着圣洁;既然只有召她的主是圣洁的,那么教会就是自然圣洁,所以永远不要去注重教会的具体道德表现。
第二种异端观点认为:基督的圣洁不等于教会的圣洁,人必须圣洁才能加入教会,不圣洁的人不能进入教会;教会是由圣洁的人构成,否则就不是教会。
这两种异端观点是将上面的第一类的观点发展为极端,都是将主和教会对立起来。前者是“废除律法主义”,用自由之名使人进入放纵情欲之中;后者是“律法主义”,用圣洁之名使人进入行为的捆绑里。
那么,圣洁的真正意思是怎样的呢?
(三)教会圣洁性的真实意思
我们必须从构成教会圣洁的三大原因来着手认识教会的圣洁:
第一、教会的圣洁是因为三一神的内住,因神分别为圣而带来的,不是因为我们自身的宗教努力和道德追求而带来的结果。
第二、教会的圣洁是由于神藉着圣灵使我们得与基督联合,与基督同死同活,这是已经成就的一次过的事实,因此教会在地位上已经因救她的主而圣洁了。
第三、圣洁的教会既是由已经成圣的信徒组成,这些圣徒在成长的过程中必然会不断持续追求内在生命的圣洁,教会也必有因这种追求而带来的道德层面上的圣洁表现。
因此,我们要记住这两方面的真理:
首先,教会是圣洁的,但神使教会从污秽变成圣洁的这个“变”,是宝血的功效,不是我们道德努力和自身追求的结果。教会不是由天生的义人构成,乃是由蒙恩得救的罪人构成。这些罪人成为圣徒是因为上帝称他为圣,是因耶稣基督的宝血洗净他们,上帝把耶稣基督的圣算在这些污秽肮脏的人身上。这是在地位上的,不是罪人本身有圣(林后5:21,林前1:30)。
其次,教会不但在地位上被算为圣,同时也领受了基督的生命,被圣灵所重生,得住在耶稣基督里,拥有了基督实质的圣洁生命。他们在成长过程有软弱,却不会因着这种软弱而弃掉圣洁的本质(约壹5:12,彼后1:4)。
这两方面的真理必须平衡的认识和教导,否则将会导致极端和异端的产生。
(四)对教会圣洁的平衡认识
这样,教会的圣洁就要从两面来看:一是地位上的被算为圣(分别为圣);二是生命本质上被改变为圣(重生成圣)。这个平衡一定要把握住。要记住:圣洁首先是基于召我们之主的圣洁,正是因为我们没有圣洁,祂才成为我们的圣洁(林前1:30)。但另一方面,圣洁不单是在地位上的,上帝分别为圣的一个人,上帝同时也已藉着圣灵改变了他。他已被注入一种新的圣洁性情(彼后1:4),基督的生命已在他里面,人若没有这个生命就不是属基督的(约壹5:12)。只不过由于这种生命有出生、成长、丰满,一直到最终完全的过程。所以他在这过程中会软弱犯罪,但真信徒再软弱犯罪也不会失去这两样:已有的圣洁的地位和已有的圣洁生命本质。
我们要记住,从分别为圣角度而言,教会的圣洁是在她所拥有的地位及来源上,教会的圣是在基督耶稣里,是基于主自己救赎的恩功,是基于神的分别为圣。就是说她的圣洁是从神而来的,是因圣洁的神称她为圣,而不是教会自己有圣。教会圣的原因是在神这边,不在人这一边,这是从地位来论的。正是因此,有诸多问题的哥林多教会还是被称为圣徒(林前1:2)。但另一方面,拥有这被分别为圣地位的教会,神已经赐给她圣灵,她已拥有了圣道和圣洁的生命。她既有了圣洁的本质,就当从圣洁的起点上长进;她既源于这圣洁之源,就当连于这圣洁之源;她既拥有这圣洁的地位,就当立于这一地位。因此,教会的圣洁也必然体现在她的道德表现上,只不过后者是建基于前者。这个平衡我们要牢牢的记住。
这样看来,教会的圣洁性离不开道德表达,但也不是单指教会在道德表现上的圣洁,这是很多人所不能理解的。教会的圣洁性既是从她的来源和本质上看,就不是单指道德表现,而是首先体现在信心和信仰上。因此不能把教会的道德表现与信心和信仰对立来论。也就是说,圣洁在教会中的体现,是指她在耶稣基督里因圣道圣灵而被洁净,并持续因着信仰而被洁净(弗5:26),她是因信耶稣基督而被上帝所分别为圣的(帖后2:13)。一个圣徒因信被称义时,他自己实际没有义,里面还是罪,只是外在上披戴了主的义袍;但称义和成圣是分不开的,神称一个人为义,神同时也赐圣灵给他,使一个人得以被改变成为圣洁,二者是不能也无法对立的。信徒是因信被称为义,这种活的信心会伴随着他的一生。信心产生德行,如同行为是由真信心而产生的一样,基督徒的道德,是由新生命彰显的美德,不是世人苦苦修行的道德主义追求。
(五)对教会圣洁性的真理应用
教会的圣洁既是基于信仰,因此,信就是圣洁的基础。在信心中就在圣洁中,信心支取了基督的圣洁(多1:15)。这种圣洁来源于神,因而只要在主里面这种圣洁就在他身上。这种圣洁是在基督里,基督的生命既已藉着圣灵诞生在他里面,因而只要是重生的圣徒就都拥有了这种圣洁,无论之后他有多少的软弱都不会再丢掉。所以,我们既不是否定一个教会应当有圣洁表达,也不是单纯用道德行为来界定一个教会圣洁与否。教会的圣洁是必须的,因为教会的圣洁是必然的,但这种圣洁是连于信仰,是在一个过程之中的。
这样,有两种极端的看法我们就要避免:
第一,不可落入一个极端,认为教会既是圣的,就不应当犯罪,否则就不是真教会。同理,对个别的信徒而言,不要认为他既是圣徒就不能犯罪,一犯罪就不是圣徒,就要被赶出教会。总要记住,一个教会在过程中,她里面还有旧生命的残余,还存在成长中必有的软弱,更何况有形教会中还有许多未重生的人掺杂。
第二,也不可落入另一个极端,认为反正教会都有软弱,所以对教会的腐败可以听之任之,或认为圣徒既然都有软弱,就开始放心随便地容许他自由犯罪,不要责备,不要对付。
根据一个人有没有具体的圣洁行为来界定这个人是不是基督的子民,或根据一班信徒整体有没有达到某种具体圣洁的标准来界定她是不是基督的教会,是犯了倒果为因的错误。这是“以人为本”、“以行为本”的信仰,是亚米念主义所走的路,实际上是用“自己的道德”和“自己的宗教表现”,来喂养“自己”。这必然产生两种结果:要么诱人假冒为善,要么逼人自暴自弃。
我们教会执行会友会藉管理制,只有陪餐会友才能够领餐受牧。因为我们没有对所有口头表白信基督的人都立刻施洗,并且没有轻易接纳所有参加聚会的自称是基督徒的人一同领餐,而是要与他们交通,了解信仰后才决定是否接纳为会友。由于这种做法与传统和目前的现实习惯不同,许多人不理解,以为我们把人拒在门外,对我们误会、论断,甚至有很多攻击。透过上面的分析,弟兄姐妹就可以知道我们是按真理而行,不是要拒羊于门外,反倒是要更好的接羊归圈。但我们考查人的信仰,接纳人受洗的标准不是单纯根据一个人的行为,也不是完全不顾一个人的行为,乃是透过一个人基本的信仰认识和表达来看他有没有基本的信心,因为信道是从听道来的(罗10:17),一个不明白救赎之道,不认识救主的人怎能接纳受洗呢?但只要经过基本的观察了解,明确这人是公开认信正确的信仰,有基本的信心,就要接纳他,为他施洗。
信而受洗的人有许多行为是不完全的,一个信徒归信后还有很多旧生命的形态,不能纯粹靠行为来界定他不是我们的弟兄。但真信心必有真行为,没有行为的信心是死的(雅2:17),因此也不能不看一个人的生活表现。
我们正处在一个大背道的时代,尤其要持守教会的圣洁。“三自教会”有大量受过洗的人要参加我们教会的领餐,我们没有同意,不是不与弟兄相交,而是要透过交通观察他信仰的实践,因为我们知道“三自教会”的圣礼已被泛滥,许多受过洗的人根本连基督是谁都不知道,连基督和自己会从死里复活都不相信,如何能够与我们一同领餐?但我们对他们的观察同样也不是“以行为本”,乃是要明确他们的认信。
(六)真教会必然处在圣洁的追求过程之中
构成教会的圣徒既有内在的圣洁生命,教会就必有这种生命的彰显而带来的不断更新的表现。教会的存在就是追求成圣的过程。教会一定要追求圣洁,若没有这种追求就不是教会了,尽管这种追求是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
因此,我们说到一个教会圣洁与否,是侧重看这一个教会有没有圣洁的追求,而不是看这个教会有没有完美的道德伦理表现。一个教友道德的“果子”可能很大,但若始终未变,就只不过是假的“塑料果子”。相反,真正的信徒所结出的圣灵果子虽然很小,却是从里面发出的,是因着地位,是基于信心,是出于神。它有一个从青到熟的渐进过程,这种过程自然会显在众人面前。同理,教会的圣洁是个渐进更新成长的过程。所以我们不可急功近利,对教会求全之心过切,对弟兄姐妹要求过度,在行为上吹毛求疵;但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可听之任之,对教会的圣洁无所要求,对弟兄姐妹的灵命追求放任听凭。只不过这种圣洁的要求不是道德主义的苦修,律法主义的捆绑,乃是透过真道的教导达到在真理、生命、信心、爱心等内在本质上的长进。
总之,教会的圣洁既在地位上又在生命中,是真实的不是理想化的。这种圣洁既不是纯粹从道德体现,又不是完全离开道德,乃是首先体现于信仰之中。这种圣洁生命的活出是离不开真信心的。因此,我们强调圣洁,却不是单纯以行为界定,乃是透过行为强调信仰的真实,强调人对基督的信靠,敦促信徒在信心中生活。
有形教会的圣洁是基于无形教会。地上的教会必有软弱,但就算一个腐朽的教会(如撒狄教会、哥林多教会),她还是神所设立的,她的本质还是圣洁的。我们说真教会的本质是圣洁的,不是说她没有软弱犯罪的时候,而是说她底色之中是圣的。她软弱犯罪时是痛苦的,虽有旧生命的残渣余孽在她里面,神乃是在基督里面看她,是看她所拥有的地位,以及她里面的新生命。教会之所以被称为圣教会,既是地位性的,又是生命性的。
(七)从教会历史吸取鉴戒
教会历史中总有两条极端或异端路线,一条走“圣洁”路线,一条走“放纵”路线。前者离开基督的恩功,离开源出和地位来强调教会的圣洁,以至于走入了“以行为本”、“自我苦修”的道德主义追求之路;后者因误解恩典,走入“赖恩犯罪”、“放纵情欲”的世俗化之路。二世纪的“孟他努派”,四世纪的“多纳徒派”,以及改教时期的“重洗派”,都是走“圣洁派”道路的极端或异端。他们都不同程度的误解教会的圣洁性,认为教会的圣洁性是指会友必要有完美的道德表现,把凡道德上不完美的人都认为“不洁”。唐崇荣牧师把这种圣洁观叫做“法利赛主义的圣洁观”。它是在外在行为上对人提出要求,其实是离开信仰、离开信心,导致的结果必然是废除了基督的义。但另一方面,教会历史中更多的时候是产生“放纵派”的极端或异端,这一派刚好相反,他们认为“基督既然成就了救恩,就不要再讲罪”,“既然没有一个人是圣洁完全的,就不要再对人提要求了”。他们认为只要一个人口里说相信耶稣,就可以全盘接受。不要有什么信仰鉴别,不要有什么圣洁生活表现,不要有什么道德要求。否则就是“没有爱心”,就是“律法主义”,就是“圣洁派的异端”。这就是今日的“三自教会”所走的路,我把它称为“淫*妇之道”,这是放纵派的异端,他们走的是世俗化的路。因为若按这个标准,全世界都变成教会了。他们实际上是从另一个方向废除基督的恩,使基督的死成为没有必要和没有果效(加2:21)。
愿主带领我们,使我们既不要陷入“圣洁派”里,也不要陷入“放纵派”里。让我们有合乎圣经原则的平衡,牢记教会的圣洁乃是指其来源和本质,同时教会也必然有应有的道德表现;但这种表现是其生命本质的彰显而非世上道德主义的苦修。一个人可以表现出很好的道德却没有真实重生的生命,而一个真基督徒却必有真的德行,因他的德行是从内在生命发出来的,虽然他也有成长过程中的软弱。
我们今日正走在成圣路上。我们要十分清楚,正是因为旧生命的残余还在,圣徒内心常处在两律冲突、激烈争战的状态中,所以上帝才赐圣灵给圣徒,才建立教会,赐下诸般恩赐扶持我们成圣。父神所做的这一切正是要叫我们与罪恶抗争而不是妥协。今日的教会满目苍夷,纵容罪恶,藏污纳垢的教会比比皆是。在理当追求圣洁的神的教会中,为真理、为圣洁而出口的义人却居然像过街老鼠般成了人人排挤的异类。在这样的环境中,义人天天义心伤痛。一个不对付罪恶的教会必落在神的惩治之中,我们要对付罪恶,要谨慎自守,要警醒祷告。软弱犯罪了要像大卫那样认罪悔改。因为教会的本质是圣洁的。
三、教会是大公的
基督只有一个教会,这个教会却是大公的教会。
(一)大公性的意义
教会的大公性就是指教会的普世性,这也是“大公”这个词最初的意思,藉以和地方教会作区别。如今天主教把这个词据为己有,实在是无知而又无理。改教运动的焦点之一就是要还原这词的真意。
弥赛亚不是以色列民族的私有产品,基督也不是天主教圣品人的专利。基督是为万民舍命流血的基督(提前2:3、6)。基督的召命是向万民发出的(太28:19),基督的教会就必然是向万民开放的教会。这就是大公性最直接的意思。大公的教会是由历世历代在基督里具共同信仰的人组成。历世历代、万族万民,不分地方、不分时代,只要是神的子民,拥有共同的信仰,就都是基督教会的成员。大公的基督教会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富足有贫穷,有黄种人也有各样其他肤色的人。不分种族、学识、身份、地位,甚至道德背景,只要诚心悔改,接受基督,教会就一概欢迎接纳。这与犹太宗教狭隘的排外主义是何其不同啊!基督的教会拒绝一切的小肚鸡肠!
基督教会的大公性是由三个前提决定的:
第一、大公性是源于同一个元首耶稣基督。只有一位元首,岂有多个身体?
第二、大公性来自于共同的信仰。同一信仰的本质,构成了教会大公性的基础。
第三、大公性是由于共同的使命。基督教会是将一个普世性的好消息传给列国万邦万民听,这就意谓着教会一定是由列国万邦中不同肤色,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构成的。
同一元首、同一信仰、同一使命决定了教会必然是大公的。
(二)大公性体现在教会的宽广上
教会的大公性要求我们摒除一切的自我中心,弃绝一切与神不一致的以貌取人的观点(林后5:16);要求我们放弃狭隘的堂会观、宗派观,使我们与各宗派、各地方教会连接相交,接纳包容所有的弟兄姐妹(弗4:1~7,腓2:1~4);要求我们爱列国万民,爱我们所不能爱的罪人,因为基督也为他们舍命流血(提前2:1~7,约壹2:2,太5:43~48)。
基督教会接纳人的唯一条件是听信福音真道,接受基督的义(太28:19,徒2:38,41),除了信而受洗之外,基督教会再也没有别的附加条件接纳人,任何在此之外另加的标准都是对真理的违背,都是分门别类。在基督的教会中不应有贫富、文化、社交、地位等方面的设限,不应有人为宗派、道德的设限。把教会分为高教会、低教会,分为属灵的、属魂的,完全违背了神的心意。今日中国大陆的家庭教会各有分类,有人只愿与自己观点一致的教会联合相交,有人只愿与“有文化”的教会联合相交,有人只愿与“有生命”的教会联合相交,还有人只愿意与“有方言”的教会联合相交。有人就曾对我说:“因为你持二元论,所以就不能邀请你来讲道”,还有人直接告诉我“改革宗教会是不能够融入中国家庭教会中的,因为我们追求的是‘生命’,你们追求的是‘道理’”,可悲的是讲这些话的人都是教会领袖,是代表着他们的教会在讲话。
这合乎《圣经》吗?保罗说:“就如身子是一个,却有许多肢体。而且肢体虽多,仍是一个身子。基督也是这样。我们不拘是犹太人,是希利尼人,是为奴的,是自主的,都从一位圣灵受洗,成了一个身体。饮于一位圣灵”(林前12:12~13),“所以我们从今以后,不凭着外貌认人了。虽然凭着外貌认过基督,如今不再这样认他了。若有人在基督里,他就是新造的人。旧事已过,都变成新的了。”(林后5:16~17)
今天在这里有来自四面八方的弟兄姐妹,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此刻正被圣灵带领共同聚集敬拜。我们不分民族、不分行业、不分文化阶层,不论贫富、美丑、贵贱。这其中有学富五车的高级知识分子,也有大字不识一个的文盲;有家境富裕的人,也有不能保证温饱的乞丐;有白领阶层,也有农民工。但我们都因信基督而被神接纳联结在一起。此刻我们正在这个地方教会中相交敬拜,但我们不会忘记同一时间列国万邦中同样有我们的弟兄姐妹都在聚集敬拜这三位一体的独一真神。教会的大公性就是这样,它告诉我们要宽广接纳,要包容基督所包容,接纳基督所接纳的。无论是犹太人还是希利尼人、无论有文化还是没文化、无论是老的还是少的、无论是富有的还是贫穷的、无论是黑种人还是白种人,不拘是谁,只要是信而受洗真实接受主基督的,都是教会的一个成员,都是我们所亲爱的弟兄姐妹,都是我们所应当舍命相爱的对象。因为基督为他流血舍命,在他里面的生命和在我们里面的是同一个基督的生命。虽然这种生命的表彰有幼小有丰满。
基督的心有多大,教会的心就应当有多大!教会的大公性是普及到各个层面的,它要求我们眼宽阔、心宽广,因为基督是普世的基督,是全地的主。
(三)对大公性要平衡认识
教会是大公的,教会的心要宽阔,但教会的大公性不是无原则的盲目接纳,不是无立场的随便妥协。教会大而公的普世性是在基督耶稣生命里的。一个不信基督的人不在这种接纳的范畴之中,一个异端教会不在大公的包容里面。
这不是说我们要轻看教会之外的未信或不信的世人,我们反倒要用诸般的智慧使人接受基督,加入教会。但我们绝不是用各种手段诱使一个人加入一个宗教组织,“勾引人入教”(太23:15)。一个人得救完全是上帝的作为,我们的本分则是竭力传好福音,用福音将神的子民彰显(多1:3,彼前1:23)。福音传出去有两种反应,一种人听而信,另一种人听而不信(林后2:14~17)。听而信的,上帝自然得荣耀,因为他承认只有神是义的(罗3:26);听而不信的,上帝也同样得荣耀,因为他定了自己悖逆上帝的罪(林后4:3~4)。听而信的人是上帝在创世以先所拣选的,听而不信的人也是上帝所命定的(彼前2:7~9)。
若没有同一信仰作为前提,把各种各样的人都纳入教会,其实际思想是“世界即教会”,是废除了基督救赎的必要性,是否认了人有罪,需要悔改。所造成的结果是教会世界化,而教会却是上帝从世界中拣选出来与世界分别的见证群体。对地方教会而言,如果它不是在同一信仰原则中,没有同一生命,要以合一的名义“相交相爱”,实际也就是放弃基督教会的特性。因此,把泛滥性视为教会的大公性,是一个严重的误区(林前5:11,15:33;林后6:14~18)。
教会的大公性导致我们的宽广接纳,教会的圣洁性则导致我们严谨忌邪。但圣洁性的严谨不等同于道德主义的狭隘,因为它强调的是源出和本质;大公性的宽广也不等同于无立场的妥协,使教会走向与世俗联合。从二者的关系上,我们若只片面强调大公性而忽略圣洁性,就会走进世俗化的误区;反过来,我们若只强调教会的圣洁性却忽略大公性,就会形成修道院式的狭隘,二者要平衡起来。若一个地方教会真能这样平衡,教会就有见证,就如荷花一样既在污泥之中却又不沾染污秽。
如同教会圣洁性的基础是在基督身上一样,教会大公性的基础也在基督里。在基督里不同民族文化都当包容接纳,在基督以外就没有合一相交基础。主基督自己曾说:“凡不与我相合的就是敌我的。”(太12:30)再另一处福音书中,当门徒对“不与我们在一起”却奉主名行事的人显出排斥时,主耶稣却说:“不要禁止他。因为不敌挡你们的,就是帮助你们的”(路9:50)。保罗也同样让我们看到这种平衡,他一方面严厉定罪甚至咒诅“传另一个福音”的人(加1:7~9,林后11:1~4),但另一方面,只要传纯正的福音,无论是“出于好意”,还是“出于结党,并不诚实”,他都能欣慰的面对:“这有何防呢。或是假意,或是真心,无论怎样,基督究竟被传开了。为此我就欢喜,并且还要欢喜。”(腓1:15~18)
因此,教会的大公性绝不是像今日中国许多家庭教会那样泛滥无条件的开放接纳。“三自教会”是如此,许多家庭教会也是如此。我们常处在两个极端中,要么是以人为设限来分门别类,拒弟兄于千里之外;要么就是以己之所好,用人情人意来盲目联合,弃基督于不顾,与世俗联姻。
魔鬼千方百计混乱、掺杂,破坏教会的纯洁性;魔鬼又用各种手段让我们孤芳自赏、固步自封,破坏教会的大公性。正如我们所讲的,上帝的工作是分别,魔鬼的工作是混杂。魔鬼的本质是假,牠惯于以假乱真。上帝建立真教会,魔鬼就千方百计在其中撒稗子;上帝兴起传道人,魔鬼就千方百计兴起伪先知;上帝让福音广传,魔鬼千方百计让假道遍行。你看今天许多家庭教会就是落入撒但的诡计中而不自知。一个“东方闪电”就使得许多家庭教会“闭关锁国”,不相往来。反过来,一个“三自教会”又使一些家庭教会丢弃原则,盲目联合。求主使我们醒悟过来,识破撒但的诡计。
有许多人攻击我们教会执行“会友制”是“抬高救恩的门槛”。我们不是要狭隘的分门别类,不是在“信而受洗”原则外再另设自我的标准。如果那样,我们就真违背了教会大公性的原则。我们乃是要坚持福音标准,用真理引导人,真正履行教会大公性的原则,将五湖四海“信而受洗”的弟兄姐妹接纳入基督的教会内。在这个普遍废除基督救恩之门的环境中,我们拒绝用大公之名行泛滥之实。就让人误会我们狭隘吧,就让他们诬陷我们是异端吧!有神鉴察我们,到那一天一切都会显明。我们只管忠心按真理而行。
四、教会是使徒的
教会的第四大特质是使徒性。
(一)什么是教会的使徒性
教会的使徒性是指教会建造在使徒的根基上,具有使徒的传承和渊源。那什么又是使徒的传承呢?天主教对使徒性的认识有非常大的错误,他们所说的使徒统绪是指他们主教的地位是经由彼得一代一代传递下来的。上帝的恩典是借圣职人员历代相继承袭而来。这哪里是《圣经》的教导?
教会的使徒性是要强调教会的正统性地位,是指教会是建造于使徒的根基上,教会是立于使徒的教训,即新旧约《圣经》之上。真正的使徒性是强调真道的传承,强调真理的权威地位。这祖先传承下来的真道是一次由主托付给使徒(犹3),又一代一代地交付给忠心能教导人的人(提后2:2)。这是基督对彼得所说的:“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太16:18)的精义。
一个以使徒教训为最高权威的教会,就是拥有使徒性的教会。
(二)教会的使徒性强调了三大意义
1、它强调了教会的真理性
教会是建立在先知所预言的、使徒所见证的这本旧新约《圣经》所启示的纯正真道的根基上。改教家们一直强调这个原则:不是教会产生道,乃是道产生了教会。圣灵藉着圣道重生圣徒。辨别教会是否有使徒传承的权威,乃是看她是否建立于使徒的教训上。
2、它强调了教会的生命性
重生彼得的这一位圣灵,也是重生了我们的圣灵;内住在初期使徒教会中的圣灵,也是内住在历世历代神的教会中的同一位圣灵;我们与彼得等使徒们拥有同一个生命,但这个生命的传承不是经由肉体的血缘的遗传,乃是出于圣灵。
3、 它强调了教会的使命性
神赐给使徒们的使命也是赐给我们的,使徒们为死里复活的基督作见证,今日我们也是为死里复活的基督作见证,圣灵赐给一切顺从之人就是为基督作见证的(徒5:32)。神建立教会的目的就是为死里复活的基督作见证。历世历代的源自使徒的正统教会正是为死里复活的基督作见证而存在的。使命的一致性体现了教会使徒性的传承。
使徒性强调了教会的正统性与权威性,而这正统的权威是建基在这三大原则中:真理、生命、使命。历世历代都有旁门左道的教会,如“东方闪电”、“耶和华见证人”这些假教会都不具备使徒性,就连一直标榜自己是惟一拥有“使徒统绪”的天主教也不具备真正的使徒性。教会的权威不是在于人多人少,教堂漂亮与否。教会的权威乃在于道是否合乎使徒纯正的教导,是不是建造在使徒所见证的真理根基上,并且持续忠实于这个传扬的使命。这是教会的使徒性的真正体现。
我们在中国的家庭教会虽然不致直接走入像天主教那样的“使徒统绪论”的错谬里面,但我们家庭教会中的许多人对教会的权威观却带着类似天主教的错误。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人正在标榜自己的教会是比别人更具权威性,因为是出自“南韩的”、“新加坡的”;或者是“宋尚节建立的”、“倪柝声建立的”,这其实都是天主教“使徒统绪论”的变相翻版,改教家所推翻的,今日我们正在把它建立。求主使我们归正!
今日我们简略分享了教会的特质,这是历世历代神的仆人们所一致肯定的教会四大特性,不是我独创出什么新奇的道理,只不过我是用大家能理解的语言结合现实对它作了诠释罢了。离开这四大特质就不是基督的教会了。在今日的中国大陆,对教会这些原则的正确认识特别重要。我们看到许多人在教会问题上争辩不休,却鲜见有人在真正追求认识《圣经》所启示的教会观,去思考、求问教会之主心意中的教会。这就好比有人既不认识什么是真钞却在争辩钞票的真伪一般,尽管也争得脸红耳赤,却是可笑之极。正是因此,我才一直劝大家不要急于去跟人辩“三自教会”是不是教会的问题。我们必要讲这个问题,但那是对已认识救恩的信徒讲的。我们首先要让人明白救恩,让人认识什么才是真正的信耶稣?在这个基础上,再对这已明确救恩的人解释《圣经》所讲的教会是怎样的,这样他自然就能理解“三自教会”及一切假教会的错谬。因为神国的道理,“属血气的人不能领会…反倒以为愚拙。并且不能知道,因为这些事惟有属灵的人才能看透。”(林前2:14)
愿主保守我们在真道中建造,也继续保守我们忠实地传讲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