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页 下一页

1、第壹部 初期教会


  

第一章、第壹部 初期教会




  教会内部的成长

  教会全面得胜

  教会日形稳固

  教会渐趋腐化

  教会历劫而存、继续增长

  导 论



  ——本书的第一部份着重基督教早期的成长。我们将看到它如何从耶路撒冷的一小撮人扩展到涵盖当日地极的大团体。教会在人数及地域上增长之时,也同时塑造成一个组织型态;它对真理的认识日益增进,也同时发展出一套信仰体系。

  ——教会诞生不久就开始受逼迫。首先是受犹太人逼迫,后来则受异教徒逼迫。我们将看到教会如何在逼迫中得到解救,基督教如何变成罗马帝国的国教。

  ——我们也将读到,在这段期间教会如何忍受北方蛮族的入侵。他们洗劫了城镇,推翻了西罗马帝国。在本书第壹部结尾,我们将了解教会如何藉着传福音及教育工作,肩负起将蛮族基督化的使命。

  ——在阅读每一章的开始,最好先记住章题上所注明的年代,因为不同的两章可能记述不同的历史层面,却属于同一个时期。若能把年代放在心中,对于阅读本书及了解当时清况会有不少助益。



第一章 新约教会的诞生



 



1.教会的历史背景

  旧约圣经、有关弥赛亚的应许、基督生平及使徒行传,都是教会历史的最佳导论。

  起初神的启示是给全人类的。但在旧约时代,神只向第一位希伯来人亚伯拉罕,启示他所应许的救赎;神对这位信心之父说:「万国都必因你得福……」。当新约教会诞生时这个应许便得到应验,因为救赎的福音藉着教会被传到了外邦各族(加三8)。现在,正如起初一样,全人类都可以有份于这真信仰的福祉。

  希伯来人是旧约真理的领受者,神又在末世差遣他的儿子耶稣基督,向他们晓谕他自己(来一1一2),但他们拒绝基督,不接受他是旧约所应许的弥赛亚,因此,神将福音转而传给外邦人。

  由于这个历史背景,基督教和犹太教就有了密切的关系。耶稣基督是神在旧约所应许的弥赛亚君王,他的降临是神应许的实现。马太特别警觉于新、旧约的关联,因此在他写马太幅音时,常在纪录耶稣的事迹之后附上一句:「这是要应验先知的话……」。



2.教会的本质

  耶稣基督藉着传道、受死与复活,将旧约的「国族教会」扩大,而成新约的「普世教会]。他清楚地说明了这个新教会属灵的本质。他并未让教会成为一个机构,却强调建造教会当依循的法则;他并未指示门徒教会表面的架构当如何,却差遣他们出去,奉他的名传扬因信得救的福音;甚至当他警告门徒将会遭到逼迫时,也不是指罗马皇帝,却说是「地狱的门」。在即将离世之际,他应许赐下圣灵,这圣灵将带领他的门徒进入真理。并且圣灵降临也是他的门徒要将福音从耶路撒冷传到地极的记号。耶稣的一切教导可以证明一个事实:这个新约的教会乃是一个属灵的团体,是由圣灵建造,也是由圣灵亲自引导的。



3.有形环境的预备

  圣经说:「及至时候满足,神就差遣他的儿子……」(加四4),这句话清楚说明神预备了有形的环境来迎接他儿子的降世,以完成救赎大工。神到底如何预备?新约教会的诞生,以及教会自耶路撒冷向外扩展时期的世界情势到底如何?

  当时的「世界」是在罗马帝国统治之下。路加多次在他的福音书中提到罗马帝国的历史事件,显示这些史实对耶稣临世的重要性。例如路加福音中提到:「该撒亚古士督有旨意下来……」(路二1)以及「该撒提比留在位第十五年……」(路三1)。

  大罗马帝国为传播福音预备了最佳的有形环境。它平息了多年蛮族间的争战,代之以和平的气息;它建设了伟大的桥梁与公路网,使旅行者的足迹可以踏遍当日的「世界」;它安定了海盗出没的海域,使航海旅行及海运贸易成为当时最通行之事;它也保护了它的臣民,使他们免于强盗及暴动的扰害。所有这一切条件都有利于福音使者的工作,使基督的使者可以沿着罗马帝国为「军事目的」所建的大道,把「平安的福音」传到全世界。



4.属灵环境的预备

  不仅有形的世界环境给宣教士有利的条件,连属灵与知识的环境也为宣教工作做了周全的预备。 希腊将它的文化传遍了近东地区,也以它的文明「征服」了罗马帝国。 希腊语言成为当时的世界语言,以致保罗在罗马帝国内到处传讲福音时,可以用希腊文与听众沟通。 在传道旅程中,保罗向犹太人提及旧约经文时,引用的是七十士译本(Septuagint),这是旧约圣经在公元前二百年左右,由希伯来文译成希腊文的译本。

  希腊哲学使许多人对他们所认识的神只产生怀疑,以致逐渐将各种神秘怪异的活动视为神话及传说。民间的神只早已名誉扫地,但罗马官方仍然鼓励这种地方性的宗教,主要是利用宗教来减少平民的造反。至于罗马的国家宗教,则纯以政治为目的,并不能为烦乱的心灵提供真实的安宁。这一切带给人类的,不过是道德的真空,并不能造福世界。

  在这种情况下,福音带着平安的应许来到世上。它应许人罪得赦兔、担重担的得安息、在基督里有确据、赦宥、生命与救赎。这真是打入人心的大好信息,而这「时候的满足」,也使真道的快速传播成为可能。



5.教会的扩展

  促使教会从发源地耶路撒冷往外扩展的原因很多。神直接启示彼得,向他说明神的教会应该包括外邦人;司提反的殉道,以及保罗等人的逼迫,使初期信徒不得不离开耶路撒冷,分散到各处;五旬节时,寄居异邦的犹太人从各国回到耶路撒冷,他们亲睹圣灵所动的工,当他们再回到寄居地时,也把救恩的信息带到那里。

  正式被教会差派的宣教士,如保罗等人,把福音传给外邦的异教徒;非正式被差派的许多初期信徒,也主动、热诚地往多处为基督作见证。



6.教会的特点

  起初耶路撒冷教会有属灵美好的名声;信徒在爱中合而为一,共享物质的好处,关怀各人的需要;教会诚然是「同心合意」的。

  这个年轻的教会也有败德的行为及意见不合等污点。自私自利成为绊脚石;使徒建立的教会面对党派、讼案、滥用圣餐等问题。犹太信徒和外邦信徒格格不入,不易接纳对方为弟兄。

  虽然有这许多因人而来的缺点,教会仍然是基督的身体。为了这教会,神预备了世界;为了它,基督献上他自己;也为了它,使徒们受苦又受死。

  如今,藉着圣灵的祝福,这块非人手凿出来的石头,即将变成大山,充满天下。(但二35)

  



研讨问题:

  1.教会是什么?教会的工作是什么?教会的头是谁?

  2 . 加拉太会三8一14说明旧约犹太人和新约信徒的关系是什么?

  3.加拉太书四4的「时候满足」对于耶稣基督的降临有何意义?

  4.耶稣为建立教会做了什么事?

  5.圣灵为初期教会做了什么事?

  6.为何彼拉多用希伯来文、希腊文、拉丁文写耶稣十架上的牌子?

  7.希腊文化对初期福音的传播有什么影响?

  8.为什么犹太人这么难接纳外邦人?他们后求是怎样被说服的?

  9.教会是有形的,还是属灵的?为什么?

  10 . 初期教会时代所行的神迹有什么功用?

  11.什么是希腊文化?

  12 . 在基督福音信息临到犹太人之前,试想,腓利会不会前住撒玛利亚传福音、设教会?他可不可能去向一个埃提阿伯人传道?

  

 

 



重建时间:2025年7月4日 ------- 13/10/22/星期二

目录页 下一页

Power by ZhuNei.Love 3
正的基督教会了,而只不过是空壳子而已。

   某种严重的错误

  从“轻易离开某一教会而加入另一教会”这件事上可以看出来人们对真理或教义的重要性缺乏认识。他们新加入的教会,从信仰上“稍有不纯”到“绝对新派之间或许程度各异,但他们离开教会的主要原因,往往并不是信仰纯正与否的问题,而是为了方便、好虚荣或与牧师意见不合。当今信徒大多无法有系统的、合理地说出自己的信仰,他们以为那是多此一举。

  这种反理智的偏见,其结果就是拦阻人去追求所需要的宗教知识与教义上的训练。这种无知幼稚的成见,拦阻他们去追求他们所缺乏的真理;这就像事先认定全麦面包不好吃的小孩,一口也不肯尝看看它到底是什么滋味一样。很多人也是这样心存成见,反对教义,不肯开放心胸。他们连试听一次教义的讲座,试读一本有关教义的书刊都不肯,却一口咬定那些是枯燥无味,不好消化的东西。这种人是被自己的成见害了自己,他们拒绝领受那些会帮助他们灵命健全的、生活的必需品。

  障碍必先排除

  今日教会的牧师与领袖都知道查经班是必需的,但他们忽略了一件事,那就是在教导会众的路上有块大绊脚石——对圣经教义漠不关心的态度。牧师若想在道理上栽培信徒,非先除掉这个障碍不可。在许多人的心门上都有这块大石头,这块石头必须挪开。否则当牧师讲解基督真理时,他们的心门总是关闭着,犹如铁幕深垂,真理无法进入,他们所听到的只是空洞的声音而已。那种先入为主的、顽固的反对教义的成见,必先除掉,否则,牧师的教导是事倍功半!

  一般人对真理的忽视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缘由。初信者,刚脱离了异教思想,如果对基督教的教义不重视,那可能是因为他过去的背景,缺受学习真理的机会,或因教会根本不教导信徒有关教义的真理,所以他们根本学不到什么。但论到诡辩派的忽视,那是另外一件事,这一派的忽视并是由于缺乏学习的机会,乃是有更深之根源,而且这种根源并非始终一旦,它是从外面来强加在基督教身上的——由于宗教界有些所谓之“专家”与领袖故意地轻视教义,所以一般信徒心中就被播入了反教义、反神学恶种。

   以“经验”代替真理

  根本上说来,今日基督教界反理智的成见以及反教义的风气,受三个人的生活与工作影响很深。这三个人就是康德Immanuel Kant)、施莱马赫(Frederick D.E. Schleiermacher)与黎秋(Albrecht Ritschl)。他们都是德国人,他们都把宗教中理智的成分打了折扣,专注情感。说来倒也令人费解,这三位原都是思想上的健儿,他们却都忽视了宗教里理智的部分而着重其它。

  虽然有千万的人根本没有听过康德、施莱马赫与黎秋这三位的名字,可是无形中都已经受了他们的影响。教会中许多人也都不知不觉地在思想上受到这时代风气的熏陶。把宗教的真理由“形而上学”分离出来的始作俑者是康德,他认为信仰是超现实的,是我们的感官所不能知道的。

  施莱马赫与黎秋同步康德的后尘,他们都把康德的哲学思想放进宗教里。施氏(1768—1834)被称为“现代神学之父,他是普鲁士陆军随营牧师之子,热心学习康德著作。施氏的主要神学作品是《根据福音派基本原则的基督教信仰》,于一八二一年问世,后经修订再版,书中主张基督教的本质并不在教会的信条中,而在宗教的情感里——使人经由教会,藉着基督,去信靠神的那种情感。

  施氏主张以宗教情感来代替圣经真理,他认为讲道的内容当得自传道者的宗教感受。他虽被称为“现代神学之父”,其实他是神学的破坏者,因他使神学沦为只是人类宗教意识的研究。使人们将认识的对象由启示性的神,转为宗教性的人。施氏重方法而轻内容,重感受而忽视真理与知识;他以主观的宗教经验,代替了神在圣经中的客观启示。如果说他是现代主义的肇始者,并不为过。

   以“属灵价值”代替真理

  黎秋(1822-1889)为德国柏林福音派教会牧师之子,他的“使命”是想把宗教从他谓的“哲学的暴政”中解放出来。他认为宗教应该以人的需要为范畴,他把“利用神”看成比荣耀神更重要。他所关心的是宗教而非神学,是经历而非真理,是“价值”而非教义。黎秋反对基督教“代赎”的观念——基督的赎罪是为了满足神律法的要求,并将基督完全的义归给信他的人。他用“父子”观念(上帝为父,人类皆兄弟)代替基督代赎的真理。

  黎秋认为神学与“形而上学”是对立的,基督教教义与绝对真理也是对立的。根据黎秋的说法,基督是谁并不重要,基督对我们有何“价值”才是重要。如果施莱尔马赫被称为现代主义之父,那么黎秋就是曲解基督教教义、使基督教只剩“属灵价值”的倡导者。

  如何应付这种忽视

  对此疾病作诊断很容易,要开有效的处方却很困难。但无论如何,我们必须找出补救的方法。首先应注意的是,教会的牧师与教师对于基督教教义的绝对重要,应有强烈与清晰的信念。 教义对于基督教的重要性,犹如人身体中的骨骼,那并不是相对的重要,而是绝对的重要(不是可有可无,而是非有不可)。没有教义,就没有真正的基督教。必须在这一点上有彻底清晰与确实的认识,教会才可能有真正的进步。

  其次,传道人绝对不能因着不爱听教义者的要求就在讲道上妥协,这是一种试探。传道人往往妥协了,把教义的讲道丢在一边。传道人如何为了迎合一般人忽视教义的心理,于是专讲灵修和实际生活上的教导,必将发现得不偿失!身为主的仆人,我们的使命是从神得来的,并非从会众得来的。

  不拘任何代价,我们要忠于圣经——不只是不否认圣经的真理,更是要进一步地,有长期计划地讲解圣经真理内容,阐明其正意以及真理的体系。只重“灵修“而忽视圣经知识的传讲乃是罪恶,而且是今日教会中的大罪。大多数教会和教会的出版社都迎合此种心理,许多教会的牧师在进台上所讲的也是如此,但那是罪。

  “你要……尽意(With all thy mind)爱主你的神”——其含意就是包括教义的传讲。我们万不可在这一点上屈服,假如我们为传真道打破了饭碗,我们也不会比古时的真先知更不利。

  我们当刚强壮胆,站立得稳;虽然在一些时髦的、不属任何宗派的教会书刊中,常常摆出迎合人胃口、用温水冲淡了的脱脂牛奶,我们还是应该供应干粮,应该清清楚楚、一针见血地指出基督教信息的本质。

  第三、要尽量使教义趣味横生。说真理“干燥无味”,那是没有根据的,当然对未重生的人来说,真理是难以入耳的,念圣经也是味同嚼腊。神的福音“在犹太人为绊脚石,在外邦为愚拙”(林前一23),但在灵性上醒悟过来的人是受欢迎的。要使教义性的讲道有趣味,需要花很多时间去预备,但不是不可能的。

  我们在教会里不能讨人人的喜欢——耶稣在世上时也未做到这一点——但我们能传道讲讨神喜欢的真理,完成祂的旨意,这才是我们传道的目的。

  传讲教义并非专门讲“正式的”教义神学。将正统基督教教义存在心中的牧师,能以传记式的,历史式的,解经式的以及其实种种传道法把教义宣扬出来,而不会与圣经的教义内容脱节。再者,对初信者不要讲太多教义,因他的胃还没有那么大的消化力。要渐渐地把他们引入胜境,“律上加律,例上加例,这里一点,那里一点。”(赛二十八10)我们可以循序渐进,但必须提供真货,而不是那些流行,或是只讲“理念”与‘价值“的肪制品。

   教义讲道的结果

  忠实地传讲圣经教义,渐渐地你将会发现有一些人在教义上得到启发,终于很清晰的明白了基督教信仰究竟是什么。看见会友如此得帮助,你会觉得很欣慰,同时也就得到了一个不会再说教义的讲道“太深”或“那是神学上的吹毛求疵”的人。这样的人才是教会的真正产业,这就证明牧师在主里面的劳苦不是徒然的。

  此外,我们也应当提醒信徒多阅读有价值的教会书刊。并不是所有的书刊都适合一切的信徒,这些书刊务必与信徒的程度与吸收能力相配合。真正有价值的基督教作品,必然会帮助人注重、体会神的真道。

重建时间:2025年7月4日 ------- 10-6-24

目录页 下一页

Power by ZhuNei.Love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