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尼西亚时代,主後325~590。
◎概说
这一时期的教会历史所论到的主要之事乃是三方面的进展:(1)教会与帝国的关系,(2)基督教教义的进展,(3)教会组织与崇拜仪式的进展。教会备受罗马帝国保护,甚至成为国教;基督教内的教义争论愈发尖锐,终於使得教会召开大公会议,包括尼西亚会议与迦克墩等会议,来维护正统信仰不受异端与异教思想的侵蚀;而教牧界成了一种经济独立的制度,也成为一种法庭,并享有帝国赋予的许多特权。
◎教会与帝国的关系
康士坦丁未死以前,基督教已经被认定为帝国团结力的来源。他善待教会,将原罗马帝国宗教机关的特权都转移给基督教会,此外还增加了几种新的特权。他使基督教的教牧得免兵役与公民的义务,豁免他们的产业税(主後313年)。他废除了各种有害於基督教的惯例与法令(主後315年)。他准许罗马教会有承受遗产之权,却不将相同的权柄给予异教(主後321年)。同年他命令臣民遵守主日。他拔擢基督徒充任要职,并让自己的儿子受基督教教育。
康士坦丁成为基督教神治政体的第一个代表。
这政体意味著:(1)一切臣民都是基督徒,(2)公民权利与宗教权利之密切关系,(3)认为教会与政府都是神圣的机关,是在地上的同一神治政体的两条膀臂。康士坦丁继续做国家宗教事物的最高教长。在罗马帝国内有纷争、外有蛮族时,康士坦丁就倚靠基督教会为革新与建设社会和政治制度的力量。他尝试增强教会的力量,并使它团结一致。在主後314年他召开了亚尔勒(
Arles )会议来解决多纳徒派的争辩;在主後325
年他又召开教会的第一次大公会议」,尼西亚会议。康士坦丁亲自到了尼西亚,并参加了几次会议。
在主後330年,康士坦丁将政治中心移到比散田(Byzantium),并且在那建立了一个新的基督教的罗马,即康士坦丁堡。这次的迁移最终造成了一个分裂的帝国与一个分裂的教会,东、西罗马帝国,以及东、西方教会。帝国的重心东迁,使得东边的边防虚弱,频频被蛮族骚扰。
不久後的主後420年左右,各地的蛮族纷纷侵蚀罗马帝国的疆域,
主後493
年西罗马帝国终被消灭,东罗马帝国的领土也大幅缩小。各地皆有蛮族建立王国,包括了西班牙与高卢的西哥特王国,义大利的东哥特王国,高卢东西部的伯艮地王国,北非洲的宛大勒王国,与在墨罗温王朝统治下的法兰克王国等等。在主後443年至485年之间,央格鲁人、萨克逊人、和朱特(
Jutes
)民族离开了丹麦与德意志北部北部而移居於南不列颠,斯拉夫族也移入了东罗马帝国。这些民族的迁徙,使得了基督教传入了蛮族中间。这是罗马帝国在政治、军事上的失败,却使福音成功的进入当时未受福音开化的蛮族。这使得日後的欧洲成为了基督教的世界。
◎尼西亚会议的成果
这个阶段教会内部对於教义的争论达到白热化的程度。在教会努力对抗诺斯底主义之後,这时期教会最常讨论的问题,就是「三位一体(Trinity)」。同时圣灵的神格也被牵涉在其中。三位一体被承认是教义的一部份,是在尼西亚会议之後的事。这样的争论显见於主後320年亚流与亚他拿修之间。亚流当时是亚历山大的长老,他反对三位一体,他认为只有一位神,而且按他的说法,基督甚至是被造的。他认为耶稣是後存於圣父的,并非在永恒中与天父同存。耶稣的存在是靠恩典,但是本性与天父不同。在当时尼哥美地亚的优西比乌(Eusebius
of
Nicomedia)成为他有力的靠山。
亚他拿修是亚流教区中的大主教,他强调神的合一性,并坚持在三位一体的教义解说上,不得影响此合一性。他认为亚流的说法将会导致多神主义。他用「本质上的一体」一词来表明神的合一性与在他本性中的区分。这清楚的说明了圣父与圣子是同质的,但也暗示两者也许在其他地方有所不同。
亚他拿修信经(Athanasian
Creed)中说到:「我们敬拜三位一体的独一真神,他既是三位一体,又是独一的;在位格上不混淆,在本体上也不分割。」亚他拿修论到圣灵,他认为在救恩历史中父、子、圣灵同时在场,且三位格间有亲密团契。
当时的两个教会中心分别有两种立场:安提阿的教会支持亚流,亚历山大的教会反对亚流。在康士坦丁皇帝的主导下,终於在主後325年在尼西亚召开了历史中的第一次大公会议,共有315位主教与会,会中康士坦丁接受亚他拿修的见解,并作成20条结论,有三个重点:(1)耶稣是神的独生子,(2)耶稣是真实的神,不是靠恩典而存在,在本质上就是神,(3)耶稣与天父是同质的(homoiousios),所以耶稣并不是次等的神。
尼西亚会议原本是康士坦丁皇帝希望止息争端的契机,但是结果适得其反。会议的决定是出於皇帝的高压手段,未能达成圆满。很多人对会议的结果不满,却还是签署了会议的结论;其中支持亚流的人之所以不敢继续坚持,是因为皇帝的权柄可以决定他们的生死去留。这是政教牵涉不分之滥觞。
尼西亚会议大致确定了耶稣与圣父同质的结论,但是这样的结论还是有不少人反对。当初支持亚流的人做了一些修改,产生了半亚流主义(
semi-Arianism)。他们依然反对耶稣在本质上与神相同,有些人说耶稣是非本质的(heteroousios
),是一种新的本质;
有人说他不像父神,有人说他有与父神相似的本质。半亚流主义在东方教会相当流行,他们受到俄利根(Origen
)的从属主义(subordinationism ), 认为圣子在圣父之下。西方教会则受特土良(Tertullian
)的影响,忠於尼西亚会议结果。
◎迦克墩会议的成果
亚波里拿留(Apollinarius)是老底嘉的主教,他反对亚流主义。但是他主张「道与魂」的二元论。他认为道成肉身时,神性(Divinity)代替了灵魂,而神性的馨香会影响到肉体的人性。即「神化为肉身,神披带肉身」的想法。他用「融合」来说明基督的神人二性关系。神性与人性融合,使人性变化,成为一个新的事实。他的主张被迦帕多加(Cappadocia)省的三位教父大巴西流(Badil
the Great)、尼撒的贵格利(Gregory of Nyssa)、拿先斯的贵格利(Gregory of
Nazianzus)质疑,认为亚波里那留这样的主张将会面临肉体是属神的还是属人的问题,以及基督如何能在这样的主张下被称为是「完全的人」。他们的质疑对亚波里那留的主张造成合理的破坏。
涅斯多留(Nestorianism)是安提阿的长老,後来又做了康士坦丁堡的主教长(主後428-435年)。他将基督分成神人两性,结果差不多将基督分成了两个位格。他认为玛利亚是基督之母,为要强调基督的人性。他用「连接」(conjunction
)一词来说明基督神人两性的关系,而不是「合一」。这样的分别会很容易使人否认基督的受苦、受死、与复活的绝对价值。在主後431年的以弗所会议中即将这样的思想判定为异端。
亚力山大的主教区利罗( Cyril
)是著名的反涅斯多留主义者。
康士坦丁堡的一个主教欧迪奇(Eutyches)另外赞成「基督一性说」(Monophysitism),即认为基督只有一个本性,就是神性。他甚至认为基督完全是
神,甚至没有肉体,只不过仅有人的外貌而已。在主後451年的第四次大公会议,即迦克墩会议中拒绝了这样的教义,并声明基督的本身具有两种本性,及神性与人性,此两性相和而不相混,也没有改变。支持基督一性说的人继续修正他们的主张,有认为神人二性已经在基督里面相混而成为第三性,成为一种新的神人合一(God-man)的性质。主後553年在康士坦丁堡举行的第五次大公会议强力的制止了基督一性说。而後又有「基督一志说」Monotheletism)的出现,认为基督虽然有一种人性,但没有人的意志,只有神的意志。这样的主张也在主後680年康士坦丁堡的第六次大公会议中被判定为异端。
迦克墩会议最後有提出对基督位格教义的重要声明,其中重要的含意如下:(1)神人两性的本质可以归属於一个本质,(2)神而人(God-man)的受苦可以被认为是真实的无限,
然而是无感於神性的,(3)基督位格的根基,是在於他的神性,而非他的人性,(4)道(Logos)并未与一般人类中的个人联合,乃与人性联合。
◎其他的教义争辩
多纳徒主义(Donatism)在丢克理田逼迫基督徒之後不久创於北非的加大果(Carthage)。他们称逼迫中判道的信徒是「以经换命者(traditors)」,即在逼迫中舍弃圣经抄本的人,犯了不可赦的大罪。多纳徒主义者在教会惩戒与殉道之事上反对罗马教。北非的教会在主後311年左右因为这件事情分裂了许多年。直到主後395年奥古斯丁被选为希坡(Hippo)主教之後,大公教的这一边才出现优势。奥古斯丁认为一个教牧的品格并不影响他职务上的动作。教会有信经、圣礼,与主教的使徒传承,就可以叫人知道它是真教会。奥古斯丁使多纳徒主义受了致命一击,到主後411年这一派以为法律所不容,并消失于蛮族入侵非洲的时候。
伯拉纠(Pelagius)是一位不列颠的修道士。他认为人并没有从亚当遗留下来的原罪,并对於行善与行恶都有完全的自由。新生的婴儿因此是无罪的。此外他也认为不靠律法与福音,或神的恩典,人仍能得救,这些方法只使得得救更加容易。奥古斯丁则因为自身对罪与自由意志的深刻体验,所以他反驳说人虽照神的形象所造,但是因为亚当的堕落而失去行善的自由。人人都有罪,连新生婴儿也不例外,所以婴儿洗是必要的。人对救恩没有选择的自由,完全是神的恩典。而且得救是出於恩典与信心,连信心都是
神的工作。奥古斯丁的意见大都为大公教会所接受,而伯拉纠主义在主後431年的以弗所会议被斥为荒谬,并逐渐消失。
◎教会的进展与改变
因为康士坦丁的保护,教牧界成为一个经济独立的制度。不但如此,还成了一个法庭。从此教牧界可以完全不受政府法庭的干涉,甚至反而干涉政府法庭的审断程序。神甫制度愈趋完善神圣,神甫们也必须在各样的事上显出与其他人不同。教会的法律与遗传也开始编订起来,其中包含了没有圣经根据的遗传与主张。长老变成遵守主教意旨的人,主教则拥有比以前更大的权力,可以视察经济情形、分配神甫的调动、并批准他们的旅行。因著属世财物的增加,主教为自己设置法庭、组织卫队、雇用成群的佣人,并在政治的活动上活跃。他们跟以前牧养教会的主教的时代已经大不相同了。
教会的教阶制度逐渐扩大繁复。在第五世纪中叶,教会已经有五个大主教,分别驻在亚历山大、耶路撒冷、安提阿、康士坦丁堡,以及罗马。最後两个大主教成了争取教会权力的大对头。随著西罗马帝国的崩坏,东方的康士坦丁堡的皇帝就成为罗马世界的唯一君王,而该城的大主教也想僭取众主教之主教的称号与特权。一个属世的统治者在名义上成了教会的头。除了罗马教会以外,没有其他教会敢将这称呼从皇帝身上夺回。
为什麽罗马会成为日後的教会权力中心呢?罗马当时是世界地理与政治的中心,人民对罗马的一切事无不尊敬。因为罗马的教会抵挡诺斯底主义与孟他奴主义获得成功,所以它的力量与特权也随之而来。罗马教会认为自己有使徒的传承并彼得的座位。一般人相信保罗与彼得都在罗马住过,所以主後170年就有流行的遗传说。有名的古教父如居普良与爱任纽等也热烈拥护这首任罗马主教之说。罗马差派的宣教士自然而然在新创立的教会中种下对母会的崇敬与爱慕之情。在蛮族侵略时,皇帝不能保卫罗马,是教皇出面救了这城。罗马的主教继续忠于尼西亚信经,追封亚他拿修为主教,在亚流派被定异端之后,尼西亚信经成了全教会的信条,这是罗马的一大胜利。
在主後
451年的迦克墩会议中,康士坦丁堡的大主教曾被选为全教会的总主教。罗马主教与其代表的一切抗议都归无效;这两方从此救护不相让,最终发展出罗马教与希腊教(或东正教)两大派。等到第一任罗马教皇大贵格利的兴起,东西教会分道扬镳,初代教会史就告一段落,而进入了中世纪的教会历史了。
参考书目:
1.谷勒本,教会历史,李少兰译,香港:道声,1996九版。
2.余达心,基督教发展史新释,台北:改革宗翻译社,1994初版
3.伯克富,基督教教义史,赵中辉译,台北:改革宗翻译社,1984初版。
4.米尔恩,认识基督教教义,蔡张敬玲译,台北:校园,1992初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