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尼西亚前时代,主後170-325。
◎概说
基督教的向西传播,使得教会组织的生活受了罗马人的影响,而有了固定的形式。这样的改变终至罗马大公教的出现。大公教会与使徒时代的教会有两点不同:教会政治之改变,与信仰之改变。
◎大公教会之兴起
在使徒时代一切信徒都有属灵的祭司职普遍的为教会所承认,教会并没有特殊的祭司职,所以没有「神职人员」与「平信徒」的差异,在属灵方面并不分等级。罪人直接向神认罪而得赦免,神甫或主教在得救的事上并没有功劳。教会并不是在乎特殊的职位,只要有信徒团聚在一起就是「圣会」,因信耶稣基督而得以亲自与神相交,这种交通乃是基督徒生活之要素与能力。依照弗4:11所记,神所赐的「有使徒、有先知、有传福音的、有牧师与教师。」各教会有长老与执事监督并指导教会的工作、管理慈善事业、照顾病人、并照料按时举行的聚会。这并不是意味因为他是长老所以可以教训人、讲道、并施行圣礼,而是因为他有「恩赐」。
这样的教会职位并不是因为法规而来,也没有法规限定这些事奉归任何专职掌管。
在一世纪末,因为一般人缺少对圣灵特殊恩赐的信任心,要有更明确的规条,并迫切需要防卫异端,所以产生了一个重大改变:讲道、教训、以及行圣礼都由「有恩赐的人」手中,转移到各地方教会长老手中。这些长老之被选举,也因为他们的恩赐,尤其是教训人的恩赐。此後教会职分上的任务专由长老完成,讲道与行圣礼的工作变成了正式的职分。这是将基督徒分成「神职人员」与「平信徒」的开端。
在二世纪与三世纪中,各地方教会原由一些长老治会,以後却由那唯一称作主教的人来作教会的首领。主教制被认为是法定的规矩,若要成立教会,就必须要有主教。主教被认为是独一领受神恩赐与托付来作教会领袖的人。没有主教的教会就没有救恩。主教制度的成立不单仅是组织上的改变,也含有信仰的改变,就是信徒只能藉著与主教相交而与神相交。一种特别的祭司职代替了一切信徒皆有属灵的祭司职;一个看教会为一群属于主教的信徒之大公教会的教会观代替了教会为「圣会」的福音的教会观。
◎历史之主教制的演变
虽然教会在当时并没有教职政治的出现,却很快的向这个方向走。理论上各地方的主教都是平等的,但是一些乡下地方的主教却不能享有较大城市的主教所享受的直接的权威与大众的尊敬。罗马、康士坦丁堡、安提阿、耶路撒冷、亚历山大这五大城的主教显然的有比其他地区教会主教更显要的地位。二世纪中期已经有一些以耶路撒冷使徒会议为楷模的会议在某地方的教会举行。这些会议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对异端的惩戒。一开始会议的代表除了主教外,还有平信徒,但最後变成仅有主教参加这些会议。在主後250年以後,这些限於省区的会议大都是每年举行一次,开会的地点在省城,即以该城的主教充当主席。主後325年皇帝康士坦丁发了通谕劝他的臣民信仰基督教,他并且使得基督教变成当时的国教,并依据帝国政治上的组织来组织教会。这样的结果产生了各城有主教,各省有省主教(大主教),由省城的主教充任。在第四世纪内有几省由一位皇帝的代表(总督)管理,与此相当的教会职务为主教长(红衣主教)。与元老院相当的是主教长会议,一方面又是教会的大公会议(Ecumenical Councils)。不久在教会中也出现了与皇帝相当的职位,就是教皇。
◎教会与逼迫
教会所受第一次普遍有系统的逼迫发生於德修与瓦勒良(约249-260 A.D.)两位皇帝在位之时。原因是当时的罗马人认为国势衰微是因为他们停止了对基督徒的迫害,因为基督徒不敬拜当时罗马的诸神导致灾祸的到来。德修皇帝为了恢复罗马帝国昔日的强盛与统一,决定铲除基督教并恢复国教。主後 250年他颁布了一道谕旨,要普遍的除灭基督教。一切基督徒必须放弃基督教,不然无论男女老幼,其财产必被没收,并接受酷刑与死刑。瓦勒良皇帝也继续这样的政策。 260-303年是一段安宁的时间。303年一位大政治家丢克理田(Diocletian)继续对不肯敬拜罗马诸神,与向皇帝的像烧香的基督徒们进行逼迫。在那一年内他连发三道谕旨:(1)要毁坏基督教的建□物,(2)要监禁一切主教与长老,(3)要使一切基督徒受酷刑。304年的第四道谕旨凯是要基督徒在背道与受死间做选择。
在这段教会受逼迫的时期,有一些信徒为了求生存公开宣称放弃基督教信仰。这些人之中也有人在逼迫结束後要求重新回到教会,而造成教会对这些人接纳与否的争论,甚至引起了分裂。
这样的逼迫直到主後 311年稍稍好转,当时主张逼迫基督徒的皇帝加利流(Calerius)终於发现消灭基督教与恢复罗马诸神昔日的至高权威是不可能的。所以他与跟他同作皇帝的康士坦丁及理吉纽(Liinius)一同颁布了一道谕旨,允许基督徒有限制的信仰自由。康士坦丁在312年穆勒威桥(Mulvian Birdge)一役曾以十字架为他军队的新标志。在313年他掌握东罗马帝国之统治实权之後,这个大逼迫就完全停止了。直到324年康士坦丁获得全罗马帝国唯一的统治者时,他公开保护教会并善待基督徒。至此基督教在罗马帝国所受的逼迫终於结束。
◎教会内部的冲突
教会内部发生冲突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对福音之曲解以及几个正统派的与混和主义的犹太人团体所酿成的派别,(2)想调和基督教与异端哲学与宗教之人所发生的冲突与异端,(3)关於教会内部的惩戒和道德上的争辩,(4)因教会教职不同而发生的派别,(5)关於基督教教义的争论。这些争论包括了诺斯底派的思想对教会的烦扰,摩尼教(Manichaeism)尝试将基督教与祆教(Zoroastrianism)调合为一体,对在逼迫中曾经叛教者的惩处与接纳问题,守复活节的确定日期,信异端者所施的洗是否有效,以及对三位一体教义与对千禧年的争辩等等。
各种内部的冲突产生了一些有益的结果:(1)信仰的标准正式规定,(2)新约正典的正式规定,(3)教会组织之完成,包括历史的主教制的设立,(4)基督教神学之进展。
◎其他重要发展
修道主义的开端是这时期的重要事情之一。修道主义有两个基础:(1)相信这世界的罪恶是不能救的,(2)相信最高尚的圣人,都是那些为良心的缘故而极端刻苦的人。这时其的修道主义就是从这两个根源发出的,并且是以自愿贫苦、自愿独身、和自愿遁世为中心。第一位世界闻名的隐士是安多纽(Antonius)的埃及厌世者,在主後270年左右起近九十年的时间中隐居於旷野。
他成为一个极孚众望的人,隐士生活也随之变成一种群众运动。随著人数增加,隐士会社(修道院)之组织就变得必须。第一个著名的修道院组织是主後 335年尼罗河中他本拉岛上的帕科谬斯(Pachomius)修道院。
基督教的教育在这时期也逐渐成熟。当时住在说希腊话的地区的教牧觉得他们需要一与批评他们的有学识的希腊人相等的教育,所以就有了圣道学校,这些学校也发展成基督教神学学校。当时最著名的教会教育机关为亚历山大的圣道学校。它最初的目的只是训练初信者,但不久就扩大□围,兼施普通教育与宗教教育。
这一类的学校也曾设立於安提阿、伊得撒(Edessa)、尼西比(Nisibis),和该撒利亚。在西方,异教思想逐渐被认为无异於基督教而遭排斥,教会并在401年於加大果举行会议,禁止教牧界阅读任何异教著作。於是希腊学术在西方被遗忘了将近千年。
这时期开始有正式的礼拜堂建立,因为私人的房屋对在增长中的教会不适用。主後200年基督徒在伊得撒、亚尔伯拉(Arbela)等地与附近建了几个著名的礼拜堂。唱诗歌变成崇拜中重要的部份,虽然没有乐器伴奏。西方教会有将教会当作一个神圣的、中间的机关之倾向,使得信徒属於其下,好藉它获得救恩。
教牧与平信徒间的鸿沟越来越宽。崇拜殉道者与圣徒在尼西亚大会前的时代是件很普通的事。虽然当时的人认为殉道者在主前的代求看得宝贵,却尚未向圣人祈求,也不以古圣遗物有神奇功效而敬拜它们。这些都是在下一时期才变得更普通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