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与圣经(大陆通俗版)注释:


    1. 所引各言,均有出处,恕不一一注明,谨此致谢。

    2. 张立文主编《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绪论。

    3.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有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70章)。

    4. 易经/履卦》;《尚书/洪范》;《尚书/君□》;《诗经/墙有茨》。

    5. 江灏等着《今古文尚书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2-4页。

    6.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中华书局1961年版,218页。

    7. 道法自然25章,又6、21章等。

    8. 1:2;4:1;6:2;34:1,2等。

    9. 1:1;41:7;14;1等。

    10. 1;5;16:3-4,10;20:7等。

    11. 2:3;21:4-5;35:3;41:1;43:2等。

    12. 79:3;77:2;73:2,4;5:1等。

    13. 27:3;62:1-4;67:5;44:3等。

    14. 22:2(又见马王堆汉墓出土本);47:2;2:3;49:4等。

    15. 35:1;2:4-5;72:3等。

    16. 27:3-4;64:5;48:2等。

    17. 28:1-5;70:4;63:4;79:2;81:4等。

    18. 7:2;13:4;78:3;81:4等。

    19. 16、52、62章;40:1;65:4;48:1-2;56:2等。

    20. 3、9、19章;10:3;8:2;15:3;22:1,5;10:1;21:1;55:1-3等。

    21. 1、20、25、52、59章;10、20、28、55章;8、28、78章;4、14、52、56、58章。

    22.老子与墨子生瘁不详,据信一先一后于孔子(前551-479)。墨家当时是显赫之学。《韩非子/显学》:“世之显学,儒墨也”。《淮南子\□真训》:“周室衰而王道废,儒墨乃始列道而议”。

    23

    24. 参照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25. 《论语/微子》:“凤兮,凤兮,何德之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26. 《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 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今大道既隐,天下为私,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27. 《论语/泰伯》:“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巍巍乎,舜、禹有天下而不与焉”。

    28. 《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

    29. 《礼记/礼运》:"礼仪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

    30. 《论语/颜渊》:“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31. 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我独泊兮其未兆,累累兮若芜所归。(20:2-5)

    32. 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为盗夸。非道也哉!(53:2-3)

    33. 大道废,有仁义。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18:1;38:5)

    34. 道与道统的区别在于:道,即神、天、上帝;说“先祖大道”,是指此。道统,则是信神、畏天、敬上帝的传统;说“先祖道统”或“中华道统”时,是指此。请参看下一节。

    35. 《墨子/明鬼下》:“逮至昔三代圣王既没,天下失义,……此其故何以然也?则皆以疑惑鬼神之有与无之别……”。因鬼字已流俗于迷信,惑其本意(《易经/系辞上》:“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张载《正蒙/动物》:“至之谓神,以其伸也。反之为鬼,以其归也”。),故以“神明”一词代替“鬼神”。

    36. 《墨子/明鬼下》:古者圣王,务鬼神厚矣。又恐后世子孙不能知也,故书之竹帛。恐其腐蠹绝灭,故琢之盘盂,镂之金石以重之。有恐后世子孙不能敬若以取祥,故一尺之帛,重有重之。今持无鬼者曰:鬼神者,固无有。非所以为君子之道也!

    37. 《左传/桓公六年》:“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中国道统一贯视天高于民,谈话时亦置天先于民,如“敬天保民”、“天佑下民”、“天道远人道迩”,“顺乎天应乎人”,等等。这里强调“忠于民”,是专指帝王而言,故删去。“信于神”,则是先祖上下一致的道统。

    38. 裴松之注《史记/封禅书》“郊祭后稷以配天……以配上帝”一语:“郑玄曰:上帝者,天之别名也。”韦昭生注《国语/周语上》“又崇立于上帝明神而敬事之”一语:“上帝,天也”。朱熹注《诗经/小雅/正月》“视天梦梦……有皇上帝”一语:“程子曰:以其形体谓之天,以其主宰谓之帝”。

    39. 《礼记/乐记》:“天则神,天则不言而信,神则不怒而威”。

    40. 《易经/系辞上》。

    41. 《左传/桓公六年》。

    42. 记述者除“五经”(《易经》、《尚书》、《诗经》、《礼记》、《左传》)和“四书”"7d《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还散见于《老子》、《庄子》、《管子》、《墨子》、《列子》、《尹文子》(逸文)、《楚辞》、《史记》、《淮南子》等等。我手头的专著(神话类除外)有李杜的《中西哲学思想中的天道与上帝》,徐松石的《基督教与中国文化》,谢扶雅的《基督教与中国思想》,李道生的《圣经与中国文化》等,均不外古籍之摘录归纳。李道生的书,摘《诗经》300篇中85篇,《书经》69处,《易经》27处,《礼记》31处,“四书”43处,展示先祖之大道信仰,又有《圣经》章节对应,可谓细心之作。

    43. 张传玺《中国古代史纲》(上),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9页。

    44. 《史记/五帝本纪》:“帝尧者,放勋。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帝尧老,命舜摄行天子之政,以观天命……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摄行天子之政,荐之于天。尧辟位二十八年而崩……卒授舜以天下……舜让辟丹朱南河之南……舜曰:”天也夫“!(译文参考台湾六十教授合译本。)

    45. 《尚书/舜典》:”受终于文祖……肆类于上帝“。

    46. 《史记/五帝本纪,夏本纪》:”舜子商均亦不肖,舜乃欲荐禹于天“。”帝舜朝,禹、伯夷、皋陶相与语帝前……帝舜谓禹曰:“女亦昌言”……禹曰:“……清意以昭待上帝命,天其重命用休”。

    47. 《礼记/郊特牲》:“郊特牲……郊血”。

    48. 《中庸》;《礼记/礼器》。

    49. 《礼记/大传》:“不王不□。王者□其祖之所自出”。

    50. 《周礼/春官/大宗伯》。

    51. 《国语/周语上》。

    52. 《尚书/舜典》:”肆类于上帝“。

    53. 稷,农物也。《史记》说后稷名弃,尧时人,始传农稼之事,受名后稷。姜,由羊字与女字合成;原(《诗经》作爰,《史记》作原),即始之意。姜原即上古牧羊之女祖。牧先于农,农生于牧,合乎史实。

    54. 《诗经/大雅/生民》:“时维姜媛……克烟克祭……载生载育,时维后稷”。

    55. 《论语/八佾》:“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

    56. Joseph M. Kitagawa:《东方诸宗教》,中文版,第41页。

    57. 参见李立基、鲍博瑞:《孔子未解开的谜》,活石出版社,1981年版,第一章。

    58. 参见《神与神话》,联经出版社,1988年版,栗原圭介文,第252页。

    59. 《论语/八佾》:“尔爱其羊,我爱其祀”。

    60. 《尚书/大禹谟》:“惟德动天……至铖感神”。

    61. 《圣经》以赛亚书1:11,何西阿书6:6,撒母尔上15:22,等。

    62. 《诗经/大雅/生民》:“后稷肇祀,庶无罪悔,以迄于今”。

    63. 《荀子/劝学篇》,王充《论衡/正说篇》。

    64. 《尚书》内容有真伪之辩。本文谨依据公认的二十八篇真“今文尚书”。译文参考周秉均先生的《白话尚书》,岳麓书社1990年版。

    65. 《尚书/汤誓》:“非台小子敢行称乱,有夏多罪,天命殛之……舍我穑事而割正夏?……予畏上帝,不敢不正……”。

    66. 见《尚书/多士/酒浩》:自成汤至于帝乙,罔不明德恤祀,亦罔敢失帝,罔不配天其泽。在今后嗣王,弗吊□天,罔显于天,弗惟德馨香神登闻于天,诞惟民怨,庶群自酒,腥闻于天。惟时上天不保,降若兹大丧。天非虐,惟民自速辜……。

    67. 《尚书/西伯戡黎》:天既讫我殷命;惟王淫戏用自绝。民曰:“天曷不降威”?故天弃我。

    68. 《尚书/多士》:“周王丕显承帝事,有命曰:割殷,告敕于帝”。

    69. 《史记/周本纪》:是时,诸侯不期而会盟津者八百,皆曰:纣可伐矣……武王曰:女未知天命,未可也。居二年……武王乃作泰誓,曰:纣自绝于天,故今予发维共行天罚……武王至商国都,告与百姓曰:“上天降休”。其明日……祝曰:“殷之末孙季纣,殄废先王明德,辱蔑神只不祀,昏暴商邑百姓,其辜显闻于天皇上帝……膺更大命,革殷,受天明命”。

    70. 见《尚书/康浩/多方/文侯之命》:惟时怙冒,闻于上帝,命休,天乃大命文王。惟典神天,天惟式教我用休。昭升于上,惟时上帝集厥命于文王。

    71. 《尚书/高宗彤日》:“惟天监下民,典厥义”。

    72. 《尚书/多士》:“上帝引逸”。

    73. 《尚书/盘庚》:“故有爽德,自上其罚汝,汝罔能迪”。

    74. 《尚书/召浩》:“呜呼!天亦哀于四方民,其眷命用懋”。

    75. 《尚书/多士》:“惟帝不畀,(允罔固乱)……惟帝不箅,不明厥德”。

    76. 《易经/系辞上》。乐天而不是知天,因天不能为人所知,“君子不求知天”是也。故只求知命,且知命亦多是认命之意。

    77. 《易经/上经》。休,有吉祥美善之意,但此处应从常意,及平静下来,得着安息,以与顺天之顺相对应。

    78. 《易经/上经》。

    79. 《礼记/盛德》:“夫民思其德,心称其人,朝夕祝之,升闻于皇天,上帝歆焉,故永其世而丰其年。夫民恶之,必朝夕祝之,升闻于皇天,上帝不歆焉,故水旱并兴,灾害生焉”。

    80. 见《诗经/小雅/大雅》:“明明上天,照临下地”。“皇哉上帝,临下有赫”。“荡荡上帝,下民之辟”。

    81. 《诗经/大雅/周颂》:“天生□民,有物有则”。“于皇来牟,将受厥明,明昭上帝,迄用康年”。

    82. 《诗经/小雅/大雅/周颂》:“卓彼云汉,昭回于天,王曰:于呼,何辜今之人,天降丧乱……圭壁既卒,宁莫我听”?“我将我享,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之……我其夙夜,畏天之威”。

    83. 《诗经/大雅》:“昊天疾威,天笃降丧”。“天降罪罟,蟊贼内讧”。

    84. 《诗经/王风/小雅》:“中心摇摇……中心如醉……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悠悠昊天,曰父母且,无罪无辜,乱如□”。

    85. 《诗经/邶风/大雅》:“昊天孔昭,我生靡乐……卓彼昊天,宁不我矜”?“莫知我艰,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

    86. 《诗经/大雅/周颂》:“思文后稷,克配彼天……贻我来牟,帝命率育”。“帝谓文王:无然畔援,无然歆慕,诞先登于岸”。“帝谓文王……不识不知,顺天之则”。

    87. 《诗经/大雅》:“敬天之怒,无敢戏豫;敬天之渝,无敢驱驰。昊天之明,及尔出王;昊天曰旦,及尔游衍”。“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

    88. 《诗经/大雅/周颂》:“天何以刺,何神不富?舍尔介狄,维予胥忘”。“敬之敬之,天维显思,命不易哉,无曰高高在上,至陟厥土,日监在兹”。

    89. 《论语/为政》。

    90. 《荀子/解蔽》:“好书者众矣,而苍颉独传者壹也”。

    91. 李立基、鲍博瑞:《孔子未解开的谜》,活石出版社,1981年版。

    92. 如段永辉文《□与烟祭》,见《海外校园》第六期。

    93. 《庄子/逍遥游》:“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94. 《诗经/大雅/行苇》:“寿考维祺”。《诗经/小雅/信南山》:“受天之祜”。《左传/宣公三年》:“天祚明德,有所底止”。

    95. 庄子《齐物论》曾讲道“一、二、三”,其中说“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意谓:“一”若有言,则为二了。

    96. 北京大学哲学系编《西方哲学原著选读》,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上卷,20页。

    97. 《圣经》:"Jehovah说,人岂能在隐秘处藏身,使我看不见他呢?Jehovah说,我岂不充满天地么”(耶23:23-24)?“神就是众人的父,超乎众人之上,贯乎众人之中,也住在众人之内”(弗4:6)。“其实他离我们各人不远,我们生活、动作、存留都在乎他”(徒17:27-28)。

    98. 宗教改革之后的新教,即基督教,强调人们在无限的神里面的绝对同一、无差别:一样的渺小、有罪、有限;又一样的高贵:都是神造的,都具有神的形象。由此,所有信仰者便被圣灵包含容纳为一:合一,平等,同一,化一,进入神这个无限的“一”。

    99. 自在者Jehovah曾直接对亚伯拉罕说:“我是全能的神”(创17:1),所以约翰就称神为“全能者”(启19:6)。先知赞叹说:“Jehovah啊,你曾用大能和伸出来的臂膀创造天地,在你没有难成的事”(耶32:17)。耶稣说:“在他,凡事都能(太19:26)。

    100. "你们看天上的鸟,也不种,也不收,也不积蓄在仓里,你们的天父尚且养活它们……你想野地里的百合花,怎么长起来,它也不劳苦,也不纺线,然而我告诉你们,就是所罗门王极荣华的时候,他所穿戴的还不如这花一朵呢”(太6:26-28)!耶稣的话,生动地展示了万物在神道里面所承受的恩典。

    101. 当一个瞎子因信耶稣而被治愈后,耶稣说:“我来到这个世上,就是要让不能看见的,可以看见,能看见的,反瞎了眼”。旁边的法利赛人(就是当时掌握学问的人)不解地说:“难道我们也瞎了眼吗”?耶稣说:“你们若瞎了眼,就没有罪了。但如今你们说,我们能看见,所以你们的罪还在"(约9:41)。

    102. 参见康德《形而上学导论》等。

    103. 洪谦主编《西方现代资产阶级哲学论著选读》,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参见134-14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