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资料之二

大道之言:原道、圣人、灵修

 
 

人们常听说“道”是不可言说的。研究老子的专家学者们,一般将《老子》的第一句话解释成“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7d道可道,非常道),以此来强调道是不可言说的,又以“知者不言,言者不知”(56章)这类话为佐证。但是这样一来,等于一开始就剥夺了老子宣示真道的权利,或者说,一开始便否认了老子言说永恒不变之道的可能性与可靠性。很显然,这样断句和翻译,与老子通篇的宗旨__宣示那永恒不变之道给世人,是很不相宜的。正是基于这种误解,唐朝大诗人白居易问道:“言者不如知者默,此语吾闻于老君;若道老君是知者,缘何自着五千文”?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这句话,其中的“言”字是形容词,意思是知“道”的人无须多说,多说的人并不知“道”。不是吗?老子仅留下五千言而已,耶稣仅留下数百言而已!不是比那些终生著书立说、卷帙浩繁的人更知“道”吗?

“道可道,非常道”,应是“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之意。这样断句和翻译也表达了道的深奥不寻常,却没有“大道不可言说”的武断悖论。“常”字在《老子》中多次出痕7b,有“通常”和“永恒”两种用法,在大多数情况下是“通常”的意思。“道”字,到老子之时,已经用得很泛:有“道路”之意,如《易经》“履道坦坦,幽人贞吉”;有“王道”之意,如《尚书》“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有“方法”之意,如《尚书》“我道惟宁王德延”;又有“言说”之意,如《诗经》“中□之言,不可道也”4。《尚书序》(相传为孔子所作)说:“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乙、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这里用了“常道”一词,指一般的道理5。又有冯友兰先生考证说,古时所谓道,均为人道,到了老子才赋与道形而上学的意义6。可见,老子要宣示上天大道,必须一开始就澄清概念,强调他下面要讲的道,绝非人们一般常指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即非“常道”,而是……是什么呢?就要听老子娓娓道来了。于是老子谈论了那永恒不变之道五千言。

老子言道,态度极为谦卑。他仅仅写了五千多字,知道“多言数穷”(5章)。他又使用“恍惚”(21章)、“玄”(1章)、“孰知”(73章)、“吾不知”(4章)、“勉强”(25章)等字眼,反复强调道的无限和自己的有限。这正是他知“道”了的缘故,是大道在他身上发生的果效。

《老子》所言之道,本书将详加讨论,此处只稍作提示。

第一,老子宣示了大道本体的属性。

道是自在者,他以自身为法度7。

道是造化者,万物之母,爱养万物8。

道是超越者,视之不见,听之不闻9。

道是生命者,众妙之门,没身不殆10。

道是启示者,不言之教,以阅众甫11。

道是公义者,天道无亲,常与善人12。

道是拯救者,常善救人,有罪以免13。

第二,老子预言了道的化身“圣人”。

《老子》81章中,在26章中29次描述圣人,而且总是在宣示了道之体、道之像、道之理之后,紧接着便用“所以”(是故)引出圣人行大道于人世的表征。老子笔下的这位圣人,远在天笾,近在眼前,言之凿凿,不容置疑,俨然一位道的化身:

圣人的职份:世人认识上天的器具,天下的牧者;不行而知,不见而明14。

圣人的本像:自知不自见;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15。

圣人的使命:常善救人,复众人之所过,是谓袭明16。

圣人的降卑与大爱: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执左契,而不责于人17。

圣人的受难与功成:外其身而身存;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18。

第三,老子有精辟的为道、修道之论。

修道的原则:归根复命,守母袭常; 反(返),损,静,袭19。

修道的功夫:弃绝功,虚静功,柔卑功,无为功,和合功20。

修道的比喻:光,水,母与婴21。

原道篇、圣人篇、灵修篇,这三部分内容恰好将老子五千言囊括无遗。不管当今学者,包括一些基督徒学者有什么疑惑和异意,我相信凡以道求道之人,必能在这五千言中得见神光。


<<上页 目录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