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与中国古人--第三篇 大哉圣人
第十章 中国古人所向往的圣人



  “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於天。 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 人而後行。 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中庸》

  孔子以前的人称三代先王为圣王,孔子之後的人又称孔孟为 圣人。他知道先前的圣王也都 不是完人,他对自己的不完全之处 也是深有所知。他说∶“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何有 於我哉?”(《论语·述而第七》)孔子问自己到了哪些。

  孔子是一个懂得节制的人,在饮食上十分讲究。“粮食不嫌舂得精,鱼和肉不嫌切得细。饭 食霉烂发臭,鱼和肉腐败,都不吃。食品颜色难看,不吃。气味难闻,不吃。烹调不当,不 吃。不到该吃的时候,不吃。不按规定宰割的肉,不吃。没有酱醋调味,不吃。席上的肉即 命名很多,但吃的肉不超过主食。”(《论 语·乡党》)可是美酒当前,就乱了方寸;门生们 说孔子“唯酒无量,不及乱。”(《论语·子罕》)记载了孔子的另一段话,言及他未能做到 的事情,其中有一条就是∶“不为酒所困,何有於我哉?”

  孔子不仅自己从不以圣人自居,也不许门生们称他为圣人。 请看《孟子·公孙丑章句上》 上的一段对话∶

  原文:“然则夫子(孟子)既圣矣乎?”曰∶“恶!是何 言也?昔者子贡问於孔子曰∶‘夫子圣 人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 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夫圣,孔子不居,是何言也?”
  译文∶“那么,您已经是一位圣人了吗?” 孟子说∶“哎呀!你这是什么话呢?从前子贡问孔 子∶ ‘老师您已经成了圣人吗?’孔子说∶‘圣人,我做不到; 我不过是学习不知满足,教人不嫌 疲劳罢了。’子贡说∶ ‘学习不知满足,这是智的表现;教人不嫌疲劳,这是仁 的表现。具备了 仁和智这两种高尚的品德,老师已经是 圣人了。’‘圣人,连孔子都不敢自居,你却加在我头 上,这是什么话呢!’”《孟子·公孙丑章句上》

  可见中国人所说的圣人乃是後人追加给那些贤德的古人的, 他们自己却不这样认为。正如 施洗约翰一样,声明自己不是基 督,也不是那先知。(约1∶19-21)。那么,什么人才是那 位圣人呢?您可能还记得我们在第四章引用过的一段对话: 译文∶商太宰来见孔子,问道“孔 丘是圣人吗?”

  孔子问答说∶“圣人,孔丘不敢当,不过孔丘博学 而多识。”商太宰又问∶“古代的三王是圣 人吗?” 孔子说∶“三王是善智勇的人,是不是圣人,孔丘 不知道。”又问∶“五帝可谓圣人吗? ”孔子说∶ “五帝是善用仁义的人,是不是圣人,孔丘不知。” 又问∶“三皇是圣人吗?”孔子 说∶“三皇是善用 天时的人,是不是圣人,孔丘不知道。”商太宰大 为吃惊地问∶“那么,谁才 是真正的圣人呢?”孔 子大为激动地答道∶“西方有一位圣人,不治而不 乱,不言而有信,无 需教化而自行(天道)。此人 之伟大,百姓无法用合适的话来描述。孔丘认为他 可能就是那 位圣人,不知是否为真?”商太宰心中 暗笑道“这孔丘是在欺骗我!” 《列子·仲尼》

  我们可以想见孔子在谈及这位圣人时恭敬的神情, 仿佛上天 临格眼前。後世有话说∶“天 者,其不言之圣人,圣人者,其能 言之天,一而二,二而一者也。”孔子对这位“圣人”的感 情,与对 天的感情一致无二。中国的学者们,常被这些话弄得糊里糊涂,天怎么会是圣人, 圣人又怎么会是天?耶稣的门徒也曾有这个迷 惑,因为他曾对他们说∶“人看见了我(圣 人),就是看见了父 (天)”;而且反反复复地说∶“我在父里面,父在我里面,你不信吗?” (约14∶9-11)

  这位“西方圣者”与众不同,他的道理“充满在宇宙之间,足 以发育万物,其高大可与天齐。 ”盛大而无所不包的礼仪制度, 纲领三百条,仪节三千条,等候着这位圣人出现以後才能实行 成全。 所以说∶“要不是有才德的人,那最大的道理就不能有成就。”这位圣人辖治宇宙、养 育万物而与天平齐;他的显现使上帝所定万 千礼法得以成全;他是一位至德之圣者,天下之至 道尽在他里面 凝成。何等伟大的一位圣人。

  “我为他写了律法万条, 他却以为与他毫无关涉。”(何8∶12)

  观上天下地,远古今时,环宇之内,无一不受上帝所定之法 则所规范制约。人伦社会也受 到道德仁义之法的约束,舍此则与 禽兽无异。上帝的律法遍及他所造的宇宙天地之间。人类自 从犯 罪堕落以来,对上帝的律法就一直轻贱不理,不能遵守。经上记 着说∶“耶和华说∶‘因为 这百姓离弃我,在他们面前所设立的 律法没有遵行,也没有听从我的话。只随从自己顽梗的心 行事。’” (耶9:13-14)。上帝律法的尊严未受到世人的尊重,其伟大的 原则与精神未受到世 人的重视。故此,上帝要差谴一位前来遵行 上帝的旨意,维护上帝律法的神圣尊严与伟大。“ 耶和华因自己 公义的缘故,喜欢使律法为大、为尊。”(赛42∶22)这位至德 的圣人是谁呢?

  “所以,基督到世上来的时候,就说∶‘上帝啊,祭物和礼物是你不愿意的, 你曾给我预备 了身体。燔祭和赎罪祭是你不喜欢的。’那时我说∶‘上帝啊!我来了,为要照你的旨意行; 我 的事在经卷上已经记载了。’”(来10∶5-7)

  以圣道成为肉身的耶稣,本与上帝平等,他岂不是“峻极於 天”吗?他“常用权能的命令托住 万有”,岂不是“发育万物” 吗?当耶稣来到世上的时候,曾郑重地宣告说“莫想我来要废 掉律法 和先知;我来不是要废掉,乃是要成全。”他岂不是所等 候的那位成就三百礼仪,三千威仪之 圣人吗?他的事岂不也记在 中国古代的经卷上,好叫中国人在他来的时候能够辨认出来吗?

  毫无疑问,耶稣基督就是孔子想要见到的那位圣人!因为他 不仅应验了所有希伯来先知对 他的预言,而且惟有他应验了中国 古代先知对那位要来的圣人的预言。

  长期以来,中国被看作“异教”(heathen)之国,可是我们却 在她那古老的经书中发现了一个又 一个对那位要来的圣人 耶 稣的使命与来临时间的预言。中国古经对圣人的预言将再一次向 世 界证明∶“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地上的人。”(约1∶9)

  一、圣人为我们的创造主

  原文∶“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 为而弗恃,功成 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 “ 因此,圣人以无为处事, 教化万民却不说自己的私话; 造作万物而不为头,生养 而不据为己有; 有所作为而不自恃,成就功业而不居功。 只因不功劳自居,而其荣耀永不消 退。” 《道德经》第二章

  《圣经》一再见证耶稣基督就是造物主,“因为万有都是靠 他造的,无论是天上的、地上 的、能看见的、不能看见的、或是 有位的、主治的、执政的、掌权的、一概都是藉着他造的, 又是 为他造的。他在万有之先,万有也靠他而立。”(西1∶16-17)。

  然而,耶稣却不自夸,不将功劳归於自己,而是归於天父上 帝。他说∶“我不求自己的荣 耀。”“子凭自己不能做什么,惟 有看见父所做的,子才能做∶父所做的事,子也照样做。” (约 8∶50;约5∶19)

  “不言之教”不是说一言不发,而是不用自己的私话教导, 而是完全以天之道施教。耶稣 说∶“我对你们所说的话,不是凭 着自己说的,乃是住在我里面的父做他自己的事。”(约14∶ 10) 耶稣的这种不凭自己做事,而是倒空自己,让天父上帝在他里面 “做他自己的事”,这就 是真正意义上的“处无为之事。”

  真正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让自我胡作非为,乃是 “立志行事,都是上帝在你们心 里运行,为要成就他的美意。” (腓2∶13)真正的“无为”将罪我与“基督同钉十字架,现在活 着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里面活着。”(加2∶20)如同基督 行事乃是住在他“里面的父做 自己的事,”真正“无为”的人, 乃是让住在他里面的基督“做他自己的事。”

  然而,圣人(基督)无为之工的果效却是永远的。基督的救 恩是永远的。经上记着说∶“他 既得以完全,就为凡顺从他的人 成了永远得救的根源。”(来5:9)“他所得的国也是永远的。这 样, 必叫你们丰丰富富地得以进入我们主救主耶稣基督永远的国。” (彼後1∶11)。

  二、圣人为我们的生命

  原文∶“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颐之时大矣哉。”
  译文∶“天地养育万物,圣人供养贤人以及天下万民。 颐养之道,其意义真是大极了。” 《周易·颐第二十七》

  原文∶“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
  译文∶“因此圣人的治理之道,乃是虚其妄心,而充实其头脑。” 《道德经》第三章

  这两段对圣人的描述极不寻常,不易理解。《周易》中说到 圣人供养贤人与天下万民,可 是《道德经》却说这位圣人的颐养 之道是“虚其心,实其腹。”难道圣人对食物比德行看得更重 吗?

  其实不然。圣人知道人的心中没有什么好的东西,所充满的 都是“自私之我”。而这种“自私 之我”只能将人引向死亡。这 是生命的定则。所以圣人作为生命的供养之源,深深地知道,若 不将人的私心倒空,生命之灵就不得进入。老子所说的的腹,其 实不是肚腹之腹,而是人的思 维头脑。今天的成语中,也还有满 腹经纶的说法,指一个人有满肚子的学问。人的学问自然不 是装 在肚子里,而是在人的头脑里。圣人要用特别的食物来供养世人, 充实他们的头脑,使 他们得享永生。耶稣说∶“人若喝我所赐 的水,就永远不渴。我所赐的水要在他里头成为泉 源,直涌到永 生。”(约4∶14)

  耶稣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你们若不吃人子的肉, 不喝人子的血,就没有生命在你 们里面。 吃我肉喝我血的人就有永生,在末日我要叫他复活。 我的肉真是可吃的,我的血真 是可喝的。 吃我肉喝我血的人常在我里面,我也常在他里面。 永活的父怎样差我来,我又因 父活着; 照样,吃我肉的人也要因我活着。 这就是从天上降下来的粮。 吃这粮的人,就永远 活着。” (约6∶53-58)

  当我们进食时,食物就消化成了我们的一部分,给我们的身 体提供健康与活力。同样地, 当人凭着信心握住耶稣,以他的话 语为食物时,这食物就会给人属灵的健康与活力,给人带来 真理 的亮光、圣灵中的喜乐,属天的平安和心灵的力量。人类因犯罪 失去了吃伊甸园中的生 命树上的果子的权利,有天使把守道路。 然而《圣经》就是一棵没有天使把守的生命之树,里 面藏着永恒 的生命。凡愿意的,都可以来吃这长生之果。耶稣就是生命之树, 信他的人都必 得永生。

  “人若渴了,可以到我这里来喝ⅵ信我的人,就如经上所说∶ '从他腹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 来。”(约7∶37-39)耶稣这话是 指着信他之人要受圣灵说的。所以老子又说“是以圣人为腹不 为 目。”(《道德经》第12章)如此颐养之道,其意义岂不大哉!

  三、圣人为我们的师表

  孟子曰∶“圣人,百世之师也。” 《孟子·尽心章句下》

  降世为人的耶稣基督堪称为师中之师。他是世界的光,是真 理的化身。

  原文∶“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 哉?以此。”
  译文∶“从现今推及远古,他的名字不隐去,以便明察众生 之父。我何以知道众生之父的形 状?从他而知。”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

  耶稣来到世上,为了将天父完全显给世人,教人认识上帝的 真知识。耶稣是上帝的儿子,“ 是那不能看见之上帝的像。” (歌1∶15)。“从来没有人看见上帝,只有在父怀里的独生子 将 他表明出来。”。(约1∶18)耶稣的一生将天父意念与品德 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对门徒说∶“ 人看见了我,就是看见了父。” (约14∶9)。中国先贤所说的上帝,正如《圣经》中所说的耶 华 和上帝,就是基督。

  圣人怎样教导万民呢?
  原文“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周易·观第二十》

  作为人类最伟大的教师,耶稣并没有以其不可测度之智慧 教导人有关自然科学的知识。他 本可以向世界倾倒如潮的知识和 智慧的光芒,将人类的科学与技术推向难以想像的高峰。可是 他 却没有这样做,而是专注於将人心引向上帝活泼常存的大道,使 人可以神之道为信心与信 仰的根基。圣人并不以任何有限之世人 的学说为教导的蓝本,因为人的生命太宝贵了,人的寻 常之道中 没有永远的生命之粮。

  耶稣说∶“我没有凭着自己讲,惟有差我来的父,已经给我 命令,叫我说什么,讲什么。” 又说∶“你们所听见的道不是我 的,乃是差我来之父的道。”(约12∶48;24)。耶稣所说的父就 是真神上帝。可见耶稣乃是真正的以神道设教的圣人。这样的教 化的结果是“天下服矣。”除了 耶稣之外,古今中外,没有一人 的教导使天下诚服,这个天下,不仅包括中国,也包括世界; 不 仅包括地上的人,也包括天上的天使与诸世界的生灵;不仅包括 信耶稣的,也包括一切不 信从真理而行不义的恶人与堕落的天使。 当耶稣基督第二次复临时,这壮美的一幕将要上映, 而全宇宙的 罪恶及其结果也将在基督复临时完全地被消灭,从宇宙中彻底的 清除出去。

  四、圣人为我们的赦罪之主

  我们在第八章《易经中的救赎大计》中看到了“赦过宥罪” 的君子宽宏慈悲的心肠。进一步 的分析使我们认出,这位君子不 是别人,正是那位大圣之人。他因自愿献上自己遭受鬼神的凶 运, 故而赦世人的罪过。老子在《道德经》中,大量地讲论道与圣人, 在老子看来道与圣人 原本为一。两者常常互换。

  原文∶“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於人。” 《道德经》第七十九章

  这位圣人手里拿着世人的债券,然而他却“不责於人”,而 是广行赦免。耶稣在世时向门徒 讲过这样一个比喻∶

  “天国好像一个王要和他仆人算账。才算的时候, 有人带了一个欠一千万银子的来。因为他 没有什么 偿还之物,主人吩咐把他和他妻子儿女,并一切所 有的都卖了偿还。那仆人就俯伏 拜他,说∶‘主啊,宽容我ⅵ将来我都要还清。’那仆人的主人就 动了慈心,把他释放了,并且 免了他的债。”(太18∶23-27)

  比喻中的那个仆人因求宽容而得赦免,可惜他却不肯以同样 的精神怜恤赦免只欠他十两银 子的同伴,主人知道之後,把他交 给了掌刑的,不再赦免他欠的债,要他自己还清。

  圣人手中握着我们所欠下的罪债,人若是求赦免,他所欠下 的债必得赦免。蒙上天赦免的 人,也当以宽容的态度待人。不然, 他必自还己债,就是死亡。所以耶稣对门徒说:“你们各人 若不 从心里饶恕你们的弟兄,我天父也要这样待你们。”(太18∶33)

  正是由於圣人的这种怜恤宽宥的赦罪之心,使得古人对他充 满了敬仰和喜爱。老子在《道 德经》第六十二章中对这一点进行 了阐发∶

  原文∶“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 故为天下贵。’”
  译文∶“古人为什么以道为至为宝贵的?答∶‘因为凡祈求的, 就得着,认罪的就蒙赦免。所 以为天下人所珍视。’”

  道的这种广行赦罪的恩慈,乃是与大能恩慈怜悯的耶稣基督 相一致的。人与人之间固然可 以互相原谅宽恕,可是惟有上帝能 赦免干犯上帝的罪。普天下之人,惟有圣人耶稣有赦罪的权 柄, 因为他本是圣而又圣的上帝。这赦罪的福音早就传到了中国。从 老子的话中可以看出, 中国的古人是认识圣道的赦罪之恩的。

  或许有人会问,在耶稣降生之前就有福音传到中国,这怎么 可能?还是约翰的那段经文“ 那 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地上 的人。”(约1∶9)。作外邦人的使徒的保罗也曾就这个问题自 问自答。

  “但我说,人没有听见吗?诚然是听见了。 他们的声音传遍天下,他们的言语传到地极。” (罗10∶18)

  那么是谁将这福音传给外邦人呢?是上帝,是基督。“并且 圣经既然预先看明,上帝要叫外 邦人因信称义,就早已传福音给 亚伯拉罕。”(加3∶8)

  上帝的福音第一次传开是在伊甸园人间犯罪之後。在上帝向 亚当夏娃宣判之前先向他们点 燃了希望之火∶

  “我又要叫你和女人彼此为仇; 你的後裔和女人的後裔也彼此为仇。 女人的後裔要伤你的 头,你要伤他的脚跟。” (创3∶15)

  这里第一次宣布将有一位拯救者为女人所生,而且这位圣人 将击败魔鬼而使人类得赎,虽 然他将要为蛇所伤付出沉重的代 价。罪人的希望就系於他一身。上帝的子民历代相传的就是这 同 一个福音。旧约时代的以色列民所听到的也是同一个福音。“因 为有福音传给我们,像传给 他们一样。”(来4∶2)上帝所定的 拯救之道从古至今都是不变的,并没有什么旧约时代与新 约时代 两样不同的福音。这福音就是圣人基督耶稣。

  所不同的是,古时传给中国先祖们的福音,乃是隐藏的。而 十字架之後福音的奥秘才得解 开。“这奥秘在以前的世代没有叫人知道,”乃是“永古隐藏不言的奥秘”,但“如今借着圣灵启 示他的圣使徒和先知”(弗3∶5;罗16∶25)而将这奥秘解开了, “就是基督在你们心里成了有 荣耀的盼望”。(西1∶27)

  福音的奥秘不是学者做学问可以解开的,因为惟有信耶稣的 人才是“基督的执事,为上帝奥 秘事的管家。”(林前4∶1)

  五、圣人为我们的保人

  中国文化中有一个有趣的词“保人”。在现代汉语中,这个 词与“保证人”同义。中国社会科学 院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 中给出了三个定义∶(一)、保证别人的行为符合要求的人。 (二)、担保被告人不逃避审讯并随传随到的第三人。(三)在 法律指担保债务人履行债务的 第三人。(注一)

  原文∶“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译文∶“道,为万物之奥秘; 道为善人的至宝,是不善之人的 保人。”《道德经》第62章

  从根本上来说,人世间除了圣人耶稣之外,没有一个人可以 称得上是善人的,因为圣经证 实“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上帝的 荣耀。”(罗3∶23)。圣经同时启示宇宙天地之间,尚有许 多 未犯罪未堕落的天使和诸世界的生灵。《以弗所书》第一章十节 表明,到日期满足的时 候,天上地上一切所有的,都要在基督里 面同归於一。相对於地上的罪人来说,他们应该可以 称为善人, 而他们也都是以基督为至宝,他们与上帝的合一,也都是在基督 里得以成全。

  中文和合本《圣经》中有一个词“中保”,其实就是“保人” 或“保证人”的意思。我们在上面看 到圣人手中握着罪人的罪债∶ 因他自愿地为世人的罪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对那些认耶稣为主的 人,耶稣在上帝和天上众生灵的面前担保他们有资格进入天国, 他就是他们债务的履行人。由 於基督以他完全的义作保,所以凡 认自己罪孽的罪人,就能罪得赦免而在基督里凭信心进到上 帝 面前。既然是中保,就意味着两面∶一面向不善之人保证上帝的 慈爱与信实,一面向上帝 保证罪人悔改重生并愿顺从上帝的律 法。 因此保罗说∶“但中保不是为一面作的,上帝却是一 位。” (加3∶20)。保人是为了让那些凭自己的资格或能力无力达到法定 之要求的人而设立。不 善之人凭自己永远无法达到天国的要求, 而上帝愿意人人都进入天国,故差下圣人耶稣。“他 (上帝)愿 意万人得救,明白真道。因为只有一位上帝,在上帝和人中间, 只有一位中保, 乃是降世为人的基督耶稣。”(提前2∶5)

  六、圣人为我们的义

  白与黑,通常代表着是与非,真与假,善与恶。在老子对圣 人的预言中有一段异乎寻常的 话∶

  原文∶“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道德经》第二十八章

  这个句子的主语是圣人,句子中的难点是对“式”字的理解。 历代的翻译有很多,诸如“法式 ”、“法则”、“模式”等等。 最近有基督教学者将“式”翻译成“认识工具”(注二),颇具 新意。式 的古文意思有几个∶《说文解字》法也;《广韵》度也, 敬也,用也;《增韵》制也,样也, 取法也。可见要正确的理解 这个字的确有一定的困难。我们在这里尝试对原文作出以下翻译, 供各位读者叁考。

  译文∶“圣人自知其义(白),却甘愿成为罪(黑), 将法度显明於天下。”

  《圣经》中耶和华上帝称基督为“我的义仆。”“有许多人因 认识我的义仆得称为义,并且他 要担当他们的罪孽。”(赛53∶11) 基督本无罪,乃是全然洁白毫无黑暗的,但是他却担当了 世人的 罪,使那洁白的成为黑暗的,好叫那属黑暗的罪人成为洁白的义 人。这就是耶稣的美 妙之处。保罗这样写道∶“上帝使那无罪的, 替我们成为罪,好叫我们在他里面成为上帝的 义。”(林後5∶21)。 而衡量罪与义、善与恶、是非曲直的标准就是上帝的法度。顺从上 帝 之法度既为义,而背逆法度而行就是罪。所以圣人以其顺从法度 而得的义来换取罪人违背法度 而犯的罪,便将上帝的法度昭示於天 下,使人知道是与非,罪与义的标准。

  世人靠自己的努力无论如何也达不到上帝法度所要求的义的标 准,但他却可因认识上帝的 义仆得称为义。圣人,“他的名必称为 耶和华我们的义。”(耶33∶16)

  或许最美妙的中文字就是“义”。在甲骨文中,“义”字可 分解为羊像一件衣裳遮蔽在我身上, 而“我”则是一只拿着利刃 的手。是我的罪杀死了身为上帝之子的圣人,是圣人用他的死遮 蔽 我的罪将我失丧的义重新培植在我身上。

  《圣经》进一步说明那些接受圣人耶稣之义的信徒∶“我们 要欢喜快乐,将荣耀归给他ⅵ因 为羔羊婚娶的时候到了,新妇也 预备好了,就蒙恩得穿光明洁白的细麻衣。这细麻衣就是圣徒 所 行的义。”(启19∶7-8)。

  七、圣人为我们榜样

  汉语中有句话叫做“身教胜於言教。”因为忠言虽好,却令 人糊涂,而榜样总是清晰可见 的,如同闪亮的明星高悬於黑暗的 夜空。中国所期盼的这位圣人不仅善於言教,更是以自身作 为天 下万世不朽的榜样。

  原文:“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 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称 其功,而成就大功; 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译文∶“圣人心怀大道而为天下人所效法的榜样。 不求显明自己,而自己得以显明;不自以 为是,而是非益彰; 不以功劳自夸,而大有功劳;不以功劳自居,而能成就大功; 不自夸自 大,故永远为大。只因其不争,所以天下无与争锋。” 《道德经》第22章

  老子这里又用到了这个令人费神的“式”字。如果上一句“为 天下式”的式字为“法度”,那么这 一句中的式是否也为“法度” 呢?我们以为这里的式却为“取法”之意。即供人效法之意,说 得更 明白一点,就是“为天下所效法的榜样。”道理很简单,普 世之人无人不是有罪之人,无人可称 得上是完全的义人。所以没 有人能像圣人那样知道自己的义而甘愿成为罪的。而在这一句中, 连贯起来看,“榜样”的意思更为合适。

  关於“一”,《说文》有“惟初大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 成万物。”老子说“道生一”。可见, 这里的一就是造化天地万 物的道。老子称其名为“大”,为“道”。所以我们这里将一翻 译为“大 道”。

  耶稣降世为马利亚所生,然而造就他的却是圣灵。“上帝就 差谴自己的儿子成为罪身的形状 ”“取了奴仆的形像,成为人的 样式”降生为人。与常人一样,“他也照样亲自成了血肉之体” (来2∶14)所不同於常的是,圣人耶稣的心不是在罪中造就的, 而是被圣灵所充满的。老子 所说的“被褐而怀玉”就是指着这种 形情而言。耶稣的外表是带着咒诅记印的“罪身的形状”,终 必 朽坏的“血肉之体”,受人指使的“奴仆的形像”;而内里却是 心怀宝玉 上帝的心思意念、思 想情感。

  他所立下的榜样乃是让上帝在他里面“做他自己的事”(约 14∶10)。耶稣降世的目的乃是 要彰显天父上帝的慈爱与圣德, 并不是为了显明自己的真实身份。但将来信耶稣的人必得见他 的 真体。“但我们知道,主若显现,我们必要像他,因为必得见他 的真体”(约3∶2)。耶稣 在世如此专注於荣耀天父上帝,以致 每次病人得医治时众人都一致地归荣耀於上帝。《路加福 音》17 章记载了耶稣治好了十个患麻疯病的人“内中有一个见自己已经 好了,就回来归荣耀於 上帝,又俯伏在耶稣脚前感谢他”。荣耀 上帝是耶稣生活的第一原则。耶稣降世成就了救赎的 大功,可是 他却明明地说这一切是父在“他里面做他自己的事”。他在最後 的祷告中说∶“我在 地上已经荣耀你,你所托付我的事,我已成 全了。”(约17∶4)

  耶稣在世从不与人相争,却是“存心顺服,以至於死,且死 在十字架上。所以上帝将他升为 至高,又赐他那超乎万名之上的 名。叫一切在天上的,地上的和地底下的,因耶稣的名无不屈 膝, 无不囗称耶稣基督为主,使荣耀归与父上帝。”(腓2∶8-11)。 这岂不是“夫唯不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吗!

  耶稣的榜样告诉世人,当世人倒空自己,让上帝之道进入心 中,上帝在耶稣身上所成就 的,也必照样成就在信他之人的身上。 这乃是一个圣人降世所要揭开的一个奥秘∶“这奥秘就 是外邦人 在基督耶稣里,藉着福音,得以同为後嗣,同为一体,同蒙应许。” (弗3∶6)

  八、圣人为我们的救主

  我们前面已经讨论了有关圣人使命的七个预言,每一个都恰 如其分地应验在耶稣身上了。 基督徒常称耶稣为救主,因为“基 督在我们还作罪人的时候为我们死,上帝的爱就在此向我们 显明 了。”(罗5∶8)上帝的爱,在救人的事上显得完全彻底。那么, 中国先贤的所期望的这 位圣人是否也是一位救世主呢?

  原文“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 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 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
  译文:“善於闭门者,不用门栓而门不得开; 善於具结者,不用绳结而结不得解; 因此圣人 善於救人,没有弃置不救的。”《道德经》第27章

  从老子《道德经》的全文来看,他所希望世人关闭的似乎是 世界之门,而不是那“众妙之门 ”的大道之门。恰恰相反,老子 倒是希望世人能进入“大道之门”。他希望世人砍断世俗的桎 梏, 砍断一切使人心背道的索链,而与圣人之道相结无间。人向世界 的心门不闭,向道之门 就不得开启;世间的链结不断,属天的云 梯就空设。

  “那圣洁、真实、拿着大卫的钥匙, 开了就没有人能关, 关了就没有人能开的,说∶……看 哪,我在你面前给你一个敞开的门, 是无人能关的。” (启3∶7-8)

  耶稣的这一邀请是给每一个人的,他说∶ “我站在门外叩门,若有听见我声音就开门的, 我 要进到他那里去,我与他,他与我一同坐席。” (启3∶20)

  人若听到耶稣的声音而打开心门,耶稣就必向他敞开天国之 门。他用来将我们的心与天相 接的“心结”不是用绳索而是用爱 结成的。主耶和华如此说∶

  “我用慈绳爱索牵引他们, 我待他们如人放松牛的两腮夹板, 把粮食放在他们面前。” (何 11∶4)

  上帝用他的慈爱牵动着每一颗心,他“不愿有一人沉沦,乃 愿人人都悔改。”(彼後3∶9) 进入他所应许的永生光明之境。 因为“上帝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他他 的, 不至灭亡,反得永生。”(约3∶16)

  至此,我们有理由确信,耶稣基督就是中国古经中所预言、 中国古人所期盼已久的那位圣 人。



注释:

  注一∶中国社会科学院编《现代汉语词典》第40面。 注二∶远志明,《老子VS圣经》, (台北,宇宙光出版社,1997年) 第257面。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