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圣人中最负盛名的自然要数孔子了。孔子可以称得 上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教 育家。如果说早於孔子五百年之 前的以色列先知撒母耳所创立的先知学校,是洪水以後世上第 一 所公立大学;那麽孔子所创办的私塾学校当数世上最早的私立大 学了。他广收门生,进入 孔子门下的学生达三千人之众,其中又 有贤者七十。孔子及其门人对中国先圣之道的流传与丰 富,对中 国道统的传承都有着不可低估的贡献。 虽然孔子的生平似乎应该比其他圣人更多地为人所知,但可资查证的历史文献却不多。据 说,孔子的远祖是宋泯公太子弗父 何,大致与周厉王(公元前878-前827年)同时。宋殇公 (公元 前719-前710年)时,孔子先人孔父嘉官拜大司马,被太宰华父 督所害,孔门从此中 落。孔父嘉曾孙孔防叔乃从宋迁居至鲁,世 为鲁人。防叔孙孔纥,又称叔梁纥,为鲁大夫门下 的一名武士, 骁勇德勋,屡建军功。纥与施氏女生九女;娶妾生子孟皮。孟皮生而跛足,於 是纥在年过古稀的晚年娶了颜氏女。 颜氏有三女,据说一日颜氏对三个女儿说起欲与纥结亲之意, 问三女之中谁有意嫁给这位身长 十尺的孔武有德之人。大女儿与 二女儿一言未发,三女对父亲说∶“父亲为什么问我们呢?此 事 本该由父亲作主。”“很好,”颜氏对小女儿说∶“那就是你了。” 此後,颜氏女便与纥成亲。 据《史记·孔子世家》所记,颜女与 纥“祷於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孔 子生。” 孔子降生之後,其父母为纪念上天应允其祷,因此依尼丘为孔子 起名曰丘,字仲尼, 姓孔氏。 孔子出生不久父亲就去世了。母亲也不久於人世。关於孔子 的童年与青年时期的活动,所载不 多。《孔子世家》说∶“孔子 贫且贱。”《论语·子罕》记载孔子自言道∶“我小时候穷苦, 所 以学会许多鄙贱的技艺。上层人物会有很多技巧吗?不会很多 的。”孔子年少时最喜欢的游戏 就是仿效各种祭礼。祭礼的奥秘 竟成了他一生所追求所欲明白的。
原文∶或问挢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於 天下也,其
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有学者认为他从二十二岁起便开始在家收徒设教。原文∶子曰∶“吾十有五志於学,三十而 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译文∶孔子说∶“ 我十五岁时,便能一心向学。到三十岁,能坚守立人之道(知礼与通达仁义)。到四十岁, 我对一切事理,能通达没有疑惑。到五十岁,我能知道天命的道理。到六十岁,我所听到 的,都能明白,心里也不再感到违逆。到七十岁,我能随心所欲,也不会有超越法度的地方。 ” 《论语·为政第二》 据《史记》所载,孔子身材高大,“长九尺六寸,人皆谓之 ‘长人’。” 他的学生对他的印像是∶“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 恭而安。”(《论语·述而》)说孔子∶“温和而严厉;有威仪 但不凶 猛;毕恭毕敬却又自然安详。”是一位可敬的师长形像。 孔子不仅能文,而且善武。他识大礼也重小节。不仅注重心 灵的健康,而且极其注重身体与处 住的洁净。西人苏格拉底所表 现的才具,和与此毫不相称的低下的清洁意识所反映的心灵的不 洁净与不健康,使得这类所谓西哲在孔子面前显得是何等的渺小。孔子有着一流的的音乐才 能,收录编辑《诗三百》,作《乐记》, 以礼乐教学生。不且如此,孔子还是一流的剑术家。 可是却从不 以武耀威。相反,孔子是一位充满仁爱热爱和平的人。《论语· 卫灵公第十五》 上说∶
原文∶“卫灵公问陈於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 则尝闻之
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 孔子享年73岁,於公元479年去世,距离基督受洗为王五 百年。孔子所编撰的书有《诗》、 《书》、《礼记》,《乐记》 (在秦大火中失传); 晚年喜读《易》,为之作《序》、《 系》 等。《春秋》完全是孔子一人所写,但是孔子却是自己“述而不作”。我们不禁要问,孔 子是在转述谁呢?真正的“作而不述” 的又是谁? 我们从孔子在匡地被困,与门生的一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孔 子知道自己的使命出自於上天。
原文∶子畏於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 天之将丧斯文
也,後死者不得与於斯文也; 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孔夫子这里所告诉学生的是,他身上负有天之所托,必受上 天的保护。他的任务就是要述天之 所作,传达上天的旨意与给下 民的信息。是上天激发他的编史与撰写的。因此,他自认是“述 而不作”,因为他知道,真正的作者是天!孔子的这句自谓,若 与下面的经文相比较,就会更 加清楚。 “因为预言从来没有出於人意的, 乃是人被圣灵感动,说出上帝的话来。” (彼後1∶21) “圣经都是上帝所默示的,於教训、督责、 使人归正,教导人学义,都是有益的。” (提後3∶ 16) 孔子辛勤的耕种与不倦的教诲,为中国乃至世界所留下的丰 富的精神文化遗产。他的着作虽不 是《圣经》,没有道明完全的 使人得救之道,然而,“於教训、督责、使人归正,教导人学义” 也都是有益的。我们似有理由相信,孔子所“述”的很多教诲, 在很大程度上,正如孔子自己所 意识到的一样,也是受圣灵(出 於天)感动,乃为“上帝所默示的”!本书以下的一些章节,将 对这些教训进行具体剖析。 这种使命感,使孔子把入仕为官并不怎麽放在心上。他也教 导他的门徒,天赋的使命更为重 要。
原文∶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尝不 得见也。”从者见之。出∶“二三子,何患
丧乎,天下之无道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木铎为一种有木舌的铃,古代施行政教,传布命令时用以振 呜惊众。郑玄注“木铎,木舌也。 文事奋木铎,武事奋金铎。” 孔子以木铎自比,说自己是上天用来宣扬天理、教化万民,乃是 以先知先觉,觉後知後觉的真理的教师。 木铎的木舌可比作教师的教化之舌。圣经上说∶“上帝在教会所设立的∶第一是使徒;第二是 先知,第三是教师”(林前12∶ 28)。如果说老子是道的先知,那么我们满可以说孔子是道的 教 师。两者同为上帝所拣选。 古语说得好“若非孔夫子,万古如长夜。”孔子所传递的真 光,不仅在古代中国,而且在现代中 国仍“如同灯照在暗处”(彼 後1∶19),要引千百万中国人趋向那“大光” 就是真理与公 义之 道。作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道”是孔子教学的中心∶
原文∶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不仅如此,孔子更懂得如何对学生循循善诱以求道。请听他 最得意的学生颜回对夫子的教学之 道的论述∶
原文∶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
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
欲从之,未由也已。” 可见孔子的确是教“道”有方。“道”是永无止境的,不是 浅尝辄止就可以轻易掌握的。我们在第 六章考查了老子论道,下 面让我们来看看孔子对道的认识。
原文∶“一阴一阳谓之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
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 孔子所说的道究竟是什么意思呢?二千多年来,众说纷纭, 说法不一,成了不解之谜。而且因 为道家思想的流行,以至後人 对孔子论道所知甚少。上一章藉助於《圣经》解开了道的奥秘, 原来是指着三一神格而言;而且我们发现耶稣基督就是老子所孜 孜以盼的肉身之道。司马迁在 《孔子世家》中提到孔子“适周问 礼,盖见老子云。”我们似乎可以想见老子可能也谈到了他所 见 的有关“道”的异象。考察老子与孔子的教导,“道”乃是两者 共同的核心。因此,我们相信曾 帮助解开老子“道”之谜的《圣 经》必能对孔子的这段话有点睛之用。 孔子在写下了上面那段话之後,紧接着又有这样的话∶ “阴阳不测谓之神。” 可见在孔子看来,道与神乃为一体。《易经》第一卦就指明, 天乃纯阳。地和人为纯阴。可是 这位神却是阴阳共体ⅵ换句话说, 就是既有纯阳的神性,又有纯阴的人性。这种特殊的神人共 体中 国历代的先圣们又冠之以“圣人”之称。圣为神性的一面,而人 则为人性的一面。 考察古今中外,唯有一人与此特徵相符∶那就是《圣经》中 道成肉身的耶稣,他的身份所表现 的就是与此同样的奥秘∶基督 的神性(阳)之上穿上了人性(阴)。基督降世为了向世人表明 上帝。在基督里我们能看到不可见之父神上帝的形像。撒但在人 的心中扭曲的表现了上帝的圣 德,基督来就是为了将这些有关上 帝形像的错误观念从人心中彻底的除去。人不能直面荣耀的 神性 而仍能存活,可是基督穿着人性就使人能藉着他而与上帝亲近。耶稣是神人共体的上帝 之道,他用神性与天相联,又用人性与人 相交,天与地,神与人便在他里面紧密相联了。 这样的分析使我们看出孔子这里所说的道与神乃是指着耶稣 基督而言。 “大哉,敬虔的奥秘!无人不以为然,就是∶ 上帝在肉身中显现,被圣灵称义, 被天使看见, 被传於外邦, 被世人信服,被接在荣耀里。” (提前3∶16) 《圣经》与中国古代经典都证实,这福音的信息的确传给了 外邦人。“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 生在世上的人。”(约1∶9)。耶稣降生时,东方的博士们来到耶路撒冷朝拜“新生王”的事 实, 也是一个有实的佐证。 中国传统文化中着名的黑白相间“阴阳图”所表现的,似乎是 对圣洁的神性(白)藏身有罪之人 性(黑)中的说明。传统认为阴 阳相和(神性与人性相和的基督)而创造了万物,但是,今天 人们 对阴阳的理解被扭曲到了何等的地步! 现代汉语成语中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源於孔子为 《易》所做的系辞中的这一句。中国 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编辑 的《现代汉语词典》对这一词条的定义是∶“指对同一个问题, 各 人观察的角度不同,见解也不相同。”(注一)其实这种解释只说 对了一半。至於这神秘莫 测的上帝之道,人是无法探求得来的。人 对上帝的认识完全在乎上帝对人的启示。《圣经》中 的两段经文说 明了为什么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的另一个原因。 “慈爱的人,你以慈爱待他; 完全的人,你以完全待他; 清洁的人,你以清洁待他, 乖僻的 人,你以弯曲待他。” (诗18∶25-26) “上帝喜悦谁,就给谁智慧、知识和喜乐。” (传2∶26) 智者的真正的智慧乃为上帝所赐,故而能从道的神妙中得到 智慧的启示。而以仁爱为怀的人, “道”必以仁爱待他,故而见 之谓之仁。 孔子虽然对道未有完全的认识,但他却始终强调道的重要性。
原文∶“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
闻。” 因为道(耶稣基督)就是“道路、真理、生命”(约14∶6)。
原文∶子曰∶“志於道,据於德,依於仁,游於艺。” 因此孔子教导学生立志向道。而且要“笃信好学,死守善 道。”(《论语·泰伯》)以道为人生 最重要的追求,一切便都 在其中了。
原文∶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 学也,
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道乃是君子所追求的。孔子终其一生以学道,传道授业解惑, 虽贫困潦倒,却无怨无悔。学道 的禄银就是道本身。大道的启示, 依道而行乃是孔子所说的“禄在其中矣。”这种乐观与《圣 经》 中所说的“上帝的国不在乎吃喝,只在乎公义,和平并圣灵中的 喜乐”(罗14: 17)如出一 辙。这种喜乐乃是真理中的喜乐,是 得道(真理)的喜乐,因为“圣灵就是真理”(约一5:7) 这就是中国文化所重的“安贫乐道”精神。也正由於此,颜 回大得夫子的称赞。
原文∶子曰∶“贤哉回也ⅵ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人不堪其
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我们在道成肉身的耶稣身上看到了一位完美的求道者的形像。 耶稣说∶“狐狸有洞,天空的飞鸟有窝, 只是人子没有枕头的地方。”(路9∶58) 当耶稣基督在旷野受魔鬼的试探时,四十昼夜没吃没喝,魔鬼 要他将地上的石头变与饼充饥, 耶稣回答说∶“经上说着说∶人活 着不是单靠食物,乃是靠上帝囗里所出的一切话。”(路4∶ 4) 耶稣教导门徒不要将衣食住行放在第一位,而应以求上帝的国 与义为第一位。 “不要忧愁说,吃什么?喝什么?穿什么? 这都是外邦人(非求道者)所求的。你们需用的这 一切东西,你们的天父是知道的。你们要先求他的国和他的义,这些东西都要加给你们了。所 以,不要为明天忧虑,因为明天自有明天的忧虑, 一天的难处一天当就够了。” (太6∶31- 34) 也正是这种“安贫乐道”的精神,使保罗和西拉在监狱中对 上帝唱起了颂赞的歌声。圣经记载说 “约在半夜,保罗和西拉赞 美上帝;众囚犯也侧耳而听。”(徒16∶25) 孔子对与他一起学道的学生发出警告说∶
原文∶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孔子的这一劝勉,与五百年後的耶稣最宠爱的门徒约翰的劝 教,有异曲同工之妙。约翰写道∶ “不要爱世界和世界上的事; 人若爱世界,爱父的心就不在他里面了。因为凡世界上的事,就 像肉体的情欲, 眼目情欲,并今生的骄傲, 都不是从父来的,乃是从世界来的。这世界和其 上的情欲都要过去, 惟独遵行上帝旨意的,是永远常存。” ( 约一2∶15-17) “道”既是如此的玄妙,人该如何行“道”呢?
原文∶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换句话来说,达天之道是始於人事,现於人生之中。逃避人 生的责任与义务,退避深山,以静 求道,不是求道的真正办法。恰恰相反,这种做法反而会与道日远。中国的民族宗教“道教”, 若是听取了孔子的教诲,又何至於日修道而离道日远呢! 是的,“这道离你不远,正在你囗里,在你心里。”(罗 10∶8)“其实他离我们各人不远,我们 生活,动作,存留都 在他。”(徒17:28)耶稣所召作外邦人使徒的保罗将这“永 古隐藏不言的奥 秘”揭开了∶“就是我们所传信主的道。”(罗 16:25;10:8)“这奥秘就是外邦人在基督耶稣里,藉 着福音, 得以同为後嗣,同为一体,同蒙应许。”(弗3∶6) 这里一个极大的奥秘,基督道成肉身,为的是使肉身的世人 得以成道,与身为上帝之道的基督 同为一体,在永生之中同得天 国的应许。 而远离人事的求道术与此相差何止千里啊!“有一条路人以 为正,至终通向死亡。”(箴16∶ 25)登天的云梯就是基督耶稣, 舍此别无他途。“因为在天下人间,没有赐下别的名,我们可 以 靠着得救。”(徒4∶12)。 人对於圣道的追求与向往,对天道的热爱,必然在人事上有 所体现,而且惟有如此,才能表现 人对於道的深切爱恋之心。 “从来没有人见过上帝(道),我们若彼此相爱, 上帝(道)就住在我们里面, 爱他(道)的 心在我们里面得以完全了。” (约一4∶12) “不爱他所看见的弟兄, 怎能爱没有看见的上帝(道)呢?” (约一4∶20) 然而,孔子却是一个常被人误解的人。後世的儒家为他树碑 立传,又建孔庙;好让後人在他的 塑像面前下拜,置孔子於神明 的地位。而另有一种人,则认为孔子处世是凭自己的功德,而不 是依靠上帝的恩典;这种看法,即使是在今天以中国文化学者自 命的基督徒中间,也是大有人 在。前者过分的抬高孔子;後者, 又无端的贬低孔子及其教训,似乎不将孔子放低一点,就不 足以 体现基督教的伟大。“五四运动”时期,反文化的小将们,更是 声嘶力竭地喊出了“打倒孔家 店”的无知与狂妄的囗号;在遭到 全盘否定的“文化大革命”期间,孔子又成了一文不值的批判 对 象。何等的愚蠢,何等的偏见啊!一个兢兢业业,以仁爱为怀, 以谦卑为守的孔子,其命 运与希伯来人的先知一样。
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
者而改之。” 是的,孔子是谦虚的。他的谦虚会使那些在他身上挑疵的学 者们脸红。他深知自己的不完善, 多次提到自己的弱点。
原文∶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倘若在他身上有值得称道的美德,孔子也是归功於上帝, 而从不居归自表。
原文∶子曰∶“天生德於予” 颠簸不平、怀才不遇、受人奚落,但孔子对上天却不存任何 疑惑和不信,而是始终一致的行天 道於人道之中,以求达於天道。因为他相信,那“以夫子为木铎”的天,是理解他的。
原文∶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
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孔子的使命源於上帝,孔子爱人的动力源於对天的敬畏与深 切的爱。“凡有爱心的,都是由上 帝而生,并且认识上帝。没有 爱心的,就不认识上帝,因为上帝就是爱。”(约一4: 7)。大 卫的对上帝的体验,也必是孔子的感受∶ “耶和华(天)我的力量啊,我爱你!耶和华是我的岩石,我的山寨,我的救主, 我的上帝, 我的磐石,我所投靠的。他是我的盾牌,是拯救我的角,是我的高台。” (诗18∶1-2) 真正的知必体现为真诚的行。对待上帝的态度自古就有两种 人,一种是用嘴唇尊敬上帝,正如 《以赛亚书》29∶13所说∶“这 百姓亲近我,用嘴唇尊敬我,心却远离我。”而另一种人则是“ 用 心灵和诚实拜他”(约4∶24)。前一种人将对上帝的信心与敬爱 挂在嘴角上,而後一种人 却用诚实的行为来体现他对上天的爱与信。而孔子则属於後一种人。以他所领受到的有限的真 理的亮光而论, 孔子不失为一位大有信心的中华先祖。 孔子编辑整理《书经》、《诗经》、《易经》又作《系辞》 《说卦》等同载於《周易》之中。 他深知先圣们所认识的上帝是 怎样的一位上帝。上帝是创造主,是人类福乐的根源,上帝的命 令没有差错,上帝公平公义,仁爱如慈父,关切如良医。孔子也 知道先王们对上帝所存的恭敬 的态度。虽然到了孔子的时代,祭 祀上帝的礼,就是所谓的郊社之礼已经失传,但孔子对上帝 仍存 着十分恭敬和忠诚的态度。 孔子一生虽然没有宗教的外表,却有宗教之实。这比那些只 有宗教的外表,而无敬虔的内心的 假冒伪善的伪君子不知高明多 少。孔子不是简单的承认有“天”的存在,而是尊神论者,敬神 论者。 孔子孜孜不倦的教导人学道,他对自己亲耳聆听道的教诲的 愿望之强烈,一定不亚於希伯来先 知对他们所预言的弥赛亚的盼 望与等候。孔子说∶
原文∶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越到晚年,孔子对道与圣人的向往越是强烈。孔子似乎也与 许多的老人一样,年老多梦。而且 健忘。即使是在梦里,他所追 求的仍然是圣人之道。
原文∶子曰∶“甚矣,吾衰也ⅵ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原文∶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
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 孔子是多么想亲听古代的圣王对他“谈天论道”啊!这位不 断求道,又以道教人的夫子,或许他 已隐约的猜到了那神奥莫测 又大智大仁的“道”,就是那位不同寻常的“圣人”!那令上古 先贤们 倾服的圣人、善人就是道的真身!他平生最大的一个愿 望∶就是亲耳听到那位“上帝之道”说 道,亲眼目睹那位圣人、 善人的荣美。 直到临终前,孔夫子的梦想一直未能实现。但他不是惟一的 梦想未得实现的人。许多希伯来的 先知,也有与孔子一样的经历。他们临终之前都未能看见他们一生作预言讲论的那位弥赛亚。 “这些人都是存着信心死的,并没有得着所应许的; 却从远处望见,且欢喜迎接,又承认自己 在世上是客旅, 是寄居的。说这些话的人是表明自己要找一个家乡。他们若想念所离开的家 乡,还有可以回去的机会。他们却羡慕一个更美的家乡,就是在天上的。所以上帝被称为他 们的上帝,并不以为耻; 因为他已经给他们预备了一座城。” (来11∶13-16) 这位圣善之人究竟是谁,竟令孔子如此神往?将来有一天, 当孔子在天上的家乡,在那座城里 觐见这位令他心驰神往的圣善 之人时,他会不会问∶“你两臂中间是什么伤呢?”(撒迦利亚 书13∶6)这位圣人究竟要在何时来,他降临时,是否能满足中国 古人对他的一切期望,因而 也能轻易地为现代的中国人所辨识呢?
回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