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 約 之 間
先知瑪拉基書結束了舊約,他寫書是約在主前四百年。這時的猶太人雖然有許多仍然分散在波斯帝國所屬的各省份中為殖民,但有小部分已在以斯拉與尼希米的領導下回歸故土。這些猶太人已經在猶大與耶路撒冷安居,並且重新設立對真神的崇拜。
在舊約與新約之間的這四百年,有時稱為“靜默之年”,因為其間並無有關聖事的記錄。但由通俗歷史和偽經外傳吾人獲知這一段時期,是非常偉大而重要的活動時期。
起先是波斯時期,舊約結束時猶太已成為波斯帝國的一個省份。波斯為世界列強之一達一百余年。波斯的統治者們對猶太人很寬大,所以他們頗享自由。波斯國繼續治理猶太一百年,在猶太人的歷史上很少記載。
直到此時,在歷史中世界列強已出現于亞非二洲。希臘帝國的馬其頓的腓力及其子亞利山大大帝興起。
希臘之興起約在主前一千年,或約于大衛與所羅門的時期。無論如何,在主前三三六年亞利山大統領希臘的無敵雄師,掃蕩世界,大軍所至,有如風卷殘雲,勢如破竹,巴勒斯坦已在被征服之列。亞利山大對猶太人特別關懷,遂保留了耶路撒冷,未予破壞。但他卻在他一路所征服的路線上,建設了希臘化的城市與民區,相繼而來的就是希臘文化與希臘語言。
亞利山大于主前323年駕崩,整個的希臘帝國分給他的四名將軍。敘利亞給了西流古,埃及給了波拉米。巴勒斯坦就在南北兩國之間,先屬敘利亞,后屬埃及,在埃及的統治之下又有一百年。
當猶太人在埃及王波拉米治下的時候,很享自由,人民生活安樂。他們遷移至各地,建造會堂,又把猶太人的文化帶到遠方之地,就在這個時候,亞利山大(Alexandria地名,在北非)成為猶太教的傳播中心,也就是在此時,七十十譯本問世(七十士譯本是舊約聖經的希臘文譯本)。但不久這一切的安穩時期即告一段落。
主前198年住在敘利亞的希臘王安提歐克重新征服了巴勒斯坦。此時猶大被劃分下列省份︰加利利、猶大、撒瑪利亞,特拉可尼與庇利亞(即約但河外)。猶太人只許可在他們自己的律法下活動,受大祭司與公會的管製。
約在主前175年安提歐克,伊比蕃尼出世,他是一個極其凶殘,殺人流血的征服者。似乎他是非常藐視猶太人,並用種種窮凶惡極的手段,想除滅猶太人和他們的宗教。他蹂躪了耶路撒冷,毀污了聖殿,禁止割禮,把數以千計的猶太人拍賣為奴,焚毀聖經(舊約),用各樣的方法殘害猶太人,為的是逼迫他們背叛自己的信仰。此事引起了千萬猶太歷史中輝煌燦爛、英勇非常之一頁的的瑪克比叛變。
瑪他提亞原是瑪克比叛變的首領,他是一位猶太祭司,為人非常聖潔而大有勇敢。瑪氏有五子,俱各驍勇善戰。他首先組織叛變。瑪他提亞死后,領導權落在其子猶大瑪可比(即鐵錘者之意)之手。他連戰連捷,占敗壓倒的敵軍。最后克服了耶路撒冷;于主前165年潔淨了聖殿,又重新開始崇拜。這就是后來被紀念為“獻殿的筵席”的由來。瑪克比統攬軍事與宗教大權于一身,並設立一系的祭司製度,又治理猶大一百年。
主前63年羅馬將軍寵培征服了巴勒斯坦,以東人安提帕被派為猶大的治理者。后為其子大希律繼任,他從主前37年到主前3年為猶太的王。(大多數學者主張主前5年或4年為基督降生之日。)這個大希律就是在耶穌降生時殺伯利恆城嬰孩的那個大希律。他是一個殘忍無道的人,他為了討好猶太人,所以修建了聖殿。
在此漫長時期內,有許多猶太的著述問世,例如彌須納(Mishna)即猶太法典中的口述部分,吉瑪拉(Gemara)即猶太法典的解釋部分。這些遺傳都凌駕神的律法以上,所以人們都不遵守神的律法,而去順從遺傳的解釋。
所以這些在羅馬國鐵蹄治理之下的人們,受盡了異邦壓迫之苦,又有各種世俗化的宗教糾紛,企圖保持繁縟的宗教禮儀;神的兒子,以色列的王耶穌基督就在這么一種社會背景中出現了。
此時在新約中有些社會新機構和團體產生了,這些是舊約未曾提到的。這些機構和團體是在舊新兩約之間四百年當中成立的。
公會︰猶太人的最高法院,起于以斯拉和尼希米時期,目的在重新教導從巴比倫歸回本土之猶太人的宗教生活,在基督之時公會包括七十人(無疑是根據民數記十一16、17),大多數為祭司、撒督該派的貴族、法利賽派和文士。公會為大祭司作主席並在全國人民中間握有大權。
會堂︰會堂起源于被擄巴比倫的時期。因為聖殿已被毀壞,全國分散,所以人民極需一受教及崇拜之所。會堂乃是猶太人地方性的聚會所,為長老團所主持。聚會時公開朗讀聖經,並向青年人施教。被擄時期中止,會堂仍然存在,而且又相沿傳到猶太人散居之地。
法利賽派︰基督前三世紀,大半由于亞利山大大帝的征服猶太,所以希臘的文化與異邦宗教崇拜便風行當日的世界。為了對抗此種影響,遂在敬虔派猶太人中間起了反應,于是阻止異邦主義並保守祖國的尊嚴和遵守摩西的律法。這就是法利賽派的起源。
他們原來的精神是很好的,富有愛國心和宗教熱忱,但后來就演進到自以為義和假冒為善的道德主義派的地步。在基督之時,法利賽派人數頗眾,勢力很大,又俱聲望,大體上來說,他們的生活雖然為人的標榜,但是太過法理化,太過嚴格。基督和這一個團體時有沖突。
撒督該派︰此派約于法利賽派同時興起。這派人的思想是很激進的,可以稱之為當時的寬大派。他們贊成接納當時風行的希臘文化與習俗。他們的出發點當然是世俗主義。他們原是屬于祭司班的,但是他們一點也不屬靈。在人數上來說,他們雖然趕
不上法利賽派,但是由于他們的財富與地位,他們在社會中卻有相當的影響力。在現在來說,他們可以說是宗教的唯理派。在基督的時候,他們控製公會到一個相當的地步。
文士︰文士原來是抄寫聖經的人。這種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因為當時印刷術的缺乏,又因律法在人民生活中有相當的價值。文士製度的開始似乎是在被擄期間。他們的工作不但是抄寫聖經,也包括聖經的研究與解釋。因此他們被公認為權威者,而且人們在許多的事上也要征求他們的意見。他們中間有些人的決定傳留下來,變成了一種口頭上的律法。另外有些人就以此構成了一個派別。聖經有時稱他們為“律法師”。他們與法利賽人很合作。
分散︰在猶太人被擄異邦之末(應當回國的時候),有許多猶太人甘愿繼續留居被擄之地。事實上,在國外的猶太人比回國的人數還多。于是在世界各地以及各主要城市裡,都有很強大的猶太人殖民地。各地都有他們自己的文化,會堂和聖經。在基督的時候,單在埃及就有一百多萬猶太人。散居各地的這些猶太人雖然受當地人民生活的影響,但也非常影響各國的思想。無疑這是神計劃當中的一部分。
偽經︰(Apocrypha)這是在聖經之外另加的十四卷旁經。偽經之起源是在主前250年,當七十士在北非的亞歷山大城翻譯舊約為希利尼文的時候。但是這十四卷根本不在希伯來文的舊約聖經中,從來未被猶太人的權威者接受。新約也從來未引証過十四卷偽經中的任何部分,基督也未曾提過偽經。基督教學者反對偽經,認為是旁經,並非是神所默示的。然而天主教卻把偽經包括在舊約聖經之內,緣故是因為他們的拉丁本聖經是以七十士譯本為根據的。
偽經所根據的多是實際發生的事,所以對聖經並沒有加添什么教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