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 師 記】

一、概要

著者或許是先知撒母耳,時間包括約三百零五年,鑰節︰十七章6節,鑰義是無組織,政治不修。主要的特點是百姓不信與多變,書的性質是歷史性的。

二、題旨

士師記是以色列人在靈性中屢次失敗的記載,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時期,背道時期、懲戒時期、悔改時期、和得救時期。難題的根因在于拜偶像──外邦鄰國所介紹來的偽宗教。士師實際上就等于是神在危急時的拯救者。

三、大綱

為什么要有士師?(一至三4)

十二士師的軼事;(5至十六31)

無政府的實例。(十七至廿一)

四、特征

約書亞記是一部得勝的書,士師記則是一部失敗的書。

有七次背教、七次受到七國的壓迫、和七次得釋。

信靠和順服推倒了耶利哥的城牆,不信和悖逆使以色列人被囚三百年。

神在二1119估計這事的結果,參閱廿一25

由書中省略之處,我們也知道一些事。本書沒有提到會幕,只有一次提到大祭司的名字,也沒有提到讀神律法的事,更沒有贊美神不斷的恩慈。

所強調的是各支派,而不是統一的國家。

在士師記中,當以色列人表現他們不能單獨照顧自己時,神似乎是在袖手旁觀,靜靜等待。

五、顯著的教訓

在士師記中,以色列人的罪是根源于他們沒有完全實踐神的指示(申七16)。所以他們中間的異教徒就成為他們的誘惑,使他們背棄真神並拜偶像。

神所興起的士師並不是象摩西和約書亞一樣有與眾不同之能力的人,他們鞠躬盡瘁,顯然也后繼無人,以色列人也不曾顯示他們希望國家有一位偉大的領袖。人人及各支派所專注的似乎只有個人的成功或得勢。

士師中最偉大的乃是基甸,他是在國家危急存亡之際被召。原來他所招募的軍隊有三萬二千人,一下被削減成極少數的三百人,而且都不發武器。但放眼望去,在整個歷史中沒有比這再大的勝利了。基甸的事跡也在詩八十三910;賽九4,十26;來十一32中提到。他的“羊毛事件”對一切神的兒女乃是一項鼓勵。

參孫的勝利全是他個人的,他一個人就使非力士人聞風喪膽,並振奮以色列人的軍心士氣,但是他缺乏撒母耳的治國之才或大衛的屬靈統覺。他的大問題就是要克服自我、欲望、和感情用事。但是他信神,因而在來十一32中名垂千古。

六、特色

我們可以稱士師記為以色列民的“黑暗時期”。

“沒有趕出去”的悲慘故事在一2736中。

耶弗他的發誓導致他女兒的死。

底波拉之歌(第五章)是一篇美麗的凱歌。

兩位偉大的女性底波拉和雅意鼓舞男士贏得勝利。

七、了解的關鍵

這裡大大証明(七次)神的兒女無法成功地達成我們自己眼中看為正的事。我們必須仰望神,聽候他所賜的恩典(聖經、禱告、敬拜、與領導)的指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