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約瑟艾嵐(Joseph Alleine)出生于英格蘭威爾特郡(Wiltshire)戴維茲(Devizes) 的一個清教徒家庭中。他于1634年的4月8日受洗。當時的英格蘭正處在一種一觸即發的內戰 混亂痛苦之中,約瑟艾嵐十歲前,在他住家前的市場廣場上,響徹著國王派(Royalist)與 圓顱黨(Roundhead)之間在Roundway戰役(1643年的7月) 發出的隆隆炮聲與槍聲。兩年 后形勢倒轉了,克倫威爾(Cromwell)自己也設法使議會的藍色旗幟,在剛好座落于約瑟艾 嵐童年時期之家正對面舊城堡的旗竿上升起。約瑟艾嵐的家庭也並非沒有遭遇困難,他的父 親雖然是一位具有不錯地位的呢絨商,卻也遭逢因戰爭而導致經濟上的不幸。約瑟艾嵐已在 牧會的長兄,愛德華(Edward)于1645年逝世。

 同年,約瑟艾嵐“表達要參與基督徒之競賽”並且央求他的父親讓他受教育,好讓他 “能繼任他兄長的事工。”于是,1649年4月他前往牛津並受教于神學家約翰歐文(John Owen)和湯姆古得文(Thomas Goodwin)。1651年11月他從林肯學院(Lincoln)轉至基督 聖體學院(Corpus Christi),后者在聖徒愛得華史坦敦博士(Dr. Edward Stunton)帶領 校務之下,成為更徹底的清教徒神學院。他于1653年7月6日在此神學院獲得學士(B.A.)學 位,並且成為講師,后來成為院牧。亨利傑西(Henry Jessey)毫無疑問地受到約瑟艾嵐部 份的影響,因此他于1660年寫道︰“我認為在這個世界上除了基督聖體學院之外,幾乎沒有 一個地方會有一群對上帝敬虔並擁有純淨敬拜能力的人。即使這個世界上曾經有一個叫伊甸 園的地方,然而如今卻是個荒蕪的曠野。”

 無怪乎傑出的清教徒神學家,位于坦敦(Taunton)的聖抹大拉馬利亞(St. Mary Magdalen)教堂的牧師,喬治牛頓(Geroge Newton 1602-1681)于1655年召喚約瑟艾嵐成 為他的助理牧師。當時的坦敦是一擁有人口約兩萬人的羊毛製造小鎮,並且是位于西郡的清 教徒重要根據地。此一小鎮的屬靈氣氛很清晰地在十年之前英勇的堅穩中呈現出來︰該鎮曾 不止一次抵擋了來自國王派(Royalist)毀滅性的圍攻;甚至當該鎮一半的街道都被如暴風 雨般的炮擊所焚燒殆盡,並且有許多居民餓死時亦如此﹗約瑟艾嵐身處于薩摩矽郡 (Somerset)的山丘、草地和果園中,雖是短暫的事工,卻是永難忘懷的。

 約瑟艾嵐在他開始就任坦敦的事工之后,隨即于1655年的10月4日與他的表妹席垛霞 (Theodosia Alleine)結婚。她是一位具有專一靈命的女子,為了她丈夫的事工,存留了 令人動容的記述。她責怪其丈夫惟一的“錯”就是他沒有花更多的時間陪伴她。為此,他曾 回答說,“噢,親愛的﹗我知道你的靈魂是安穩的;然而有多少正往滅亡路上走的人需要我 的看顧呢?噢,我想我可以為他們付出更多﹗”約瑟艾嵐的一生可以他自己的話為例証︰ “賜給我一位把光陰視為較精金為貴的人。”在一個禮拜開始之時,他會說︰“另一個禮拜 已在我們眼前了,讓我們為了上帝而運用這個禮拜,”每一個清晨他會說︰“讓我們好好的 把今天活出來﹗”他的妻子記載有關他一生的健康狀況時說︰他常常在清晨四點或更早的時 候起床,在安息日的清晨若他已醒來的話,他會起的更早;如果他在靈修之前聽到任何鐵 匠,鞋匠或小販的交易聲時,他會感覺很憂慮;之后他會說︰“噢﹗這樣的喧嚷聲使我感覺 慚愧﹗我的主難道不配比他們所賺得的更多嗎?”從清晨四點到八點他把時間花在禱告,聖 潔的沉思,唱詩歌。他非常喜歡唱詩歌,每天獨自練習,也與家人一同練習。

 他為了人的靈魂而勤勉勞碌于盡敬虔的靈修之責。席垛霞在家中開了一所孩童學校,而 她的丈夫每一禮拜有五個下午跟進未曾歸正者的緊急鐘聲呼喚。這鐘聲一周複一周來自聖抹 大拉馬利亞(St. Mary Magdalen)教堂的莊嚴塔底。他存有一份每一條街道居民的名單, 要確知是否所有的人都拜訪過並且以系統的要理問答教導過,這使得無數的靈魂歸正。喬治 牛頓說︰“他的代求與勸勉,許多時候都是如此滿有情感的,如此充滿聖潔的熱忱,生命和 活力,以致于完全征服了他的聽眾;他將他們的心消化了,而且有時候溶解了最剛硬心。” 很明顯的,即使處于一個在大有能力的証道和成功的布道上相距不遠的時代裡,約瑟艾嵐的 事工在他眾弟兄的眼中仍是傑出的。位于Apostolic North Country的清教徒,奧立弗海伍 (Oliver Heywood)聲稱︰“幾年間已培養出比約瑟艾嵐更傑出的傳道人。”巴克斯特 (Baxter)提到他的“牧會上的偉大技巧,展現在對公眾從聖經上的解經及運用上,是如此 的令人心消化,如此的具有能力。”

 從約瑟艾嵐獲此事工開始,恩典的日子已近黃昏了。三年內克倫威爾離世了。二年多 來,坦敦(Taunton)的鐘聲為要迎接查理二世(Charles Ⅱ)的歸回並君主的複辟而歡樂 的響起(1660)。但是清教徒快樂的心是指日可數的。如腓力普亨利(Philip Henry)所 說︰“這個國家中敬虔的景況”因1662年這聲名狼籍的單一法令(Act of Uniformity)而 消逝。有二千位曾出現在英國的最好的牧師從他們的講台被趕走。有八十五位左右的牧師遭 受到如此的痛苦。如我們所知,所想的,在薩摩矽郡(Somerset)的喬治牛頓,約瑟艾嵐亦 在其中。不過,雖然約瑟艾嵐被禁止站立講台,他卻拒絕靜默無聲;事實上,他的妻子告訴 我們他是如何不沉默的︰“他將其他的研讀工作擱置一邊,因為他認為他的時間所剩不多 了。”他增加了証道的次數︰“我知道他已在八天內講了十四次道,通常是十次,而在這幾 個月內,六、七次是平常的。”

 終于在經過許多次的威脅之后,約瑟艾嵐在1663年的5月26日接到了傳票;接下來的一 個晚上,他依約定與他的會眾聚會到“凌晨一點或兩點,一直到他們顯示出已經預備好了; 這些會眾從老到少皆有,人數超過好幾百;他向他們講道,並與他們一起禱告約三個小 時。”第二天,他被監禁于伊耳契斯特(Ilchester)的監獄。一年之后,他被釋放,不 過,卻面臨嚴厲的五英哩法令(The Five Mile Act)和非國教徒秘密聚會法令(The Conventicle Act)。縱然他的健康衰退,他仍舊恢複于秘密聚會中証道,一直到1666年7月 10日止。那天晚上當他在一間私人居所的聚會中傳講《詩篇》一百四十七篇20節的時候,房 門因為被持續的敲擊而破,于是他又再次被拘提入獄。又一次,他被釋放出獄,帶著絲毫不 減的屬靈力量,思量著如何再傳講基督的福音。清晨起床的時候,他會告訴他的妻子︰“我 們現在又多有了一天”,“多為上帝活一天,讓我們好好地為上帝活這一天,為我們的靈魂 竭力奮斗,使今天的努力把財寶積在天上,因為我們生活在世的時間不多了。”他的妻子告 訴我們,他如何帶著真實清教徒的精神,他的意念轉向于在威爾斯,甚至中國宣教事工的可 能性。在英國人的心中未曾有人為耶穌基督的福音燃燒著如此的熱忱﹗然而艾嵐的工作已經 完成,因為他的身體從未由監禁的艱苦中複原,並且他的身體快速的衰弱。1668年的11月17 日,在他三十四歲的時候,上帝于眾惡尚未臨到之前將他攜離此一塵寰。留下年長的喬治牛 頓在他的身體安息于教堂的高壇中時,侍立在旁。這裡曾一度響徹著他召喚未曾歸正者的 “警告鐘聲”。

 這一本書把約瑟艾嵐信息的要旨具體化了,並展現了清教徒福音布道工作的典范。語法 上的措詞定然隨時代的變遷而有所不同,恩賜亦人人相異。然而,我們毫不猶豫的要說傳福 音的原則是︰在任何情況下,必須將真實的福音陳述出來。曾不止一位偉大的福音使者效法 此書的觀點。喬治懷特飛(George Whitefield),在他還在牛津就讀的時候,在他的日記 中提及約瑟艾嵐的《給未曾歸正者的警告》這本書如何“使他深受其益”。查理赫頓司布貞 (Charles Haddon Spurgeon)曾記載說,在他還是個小孩子的時候,他的母親時常在禮拜 日的晚上當他們圍爐而坐時,會念約瑟艾嵐《給未曾歸正者的警告》這本書中的一段給他們 聽。就是因為這一本古老的書籍,他被帶入對罪的真實痛悔,並歸正。“我記得”,司布貞 寫道,“過去我在清晨起床的時候,第一件拿起來的東西就是約瑟艾嵐《給未曾歸正者的警 告》,或者是巴克斯特(Baxter)的《對未曾歸正者的呼喚》這本書。噢﹗那些書籍,那些 書籍啊﹗我研讀他們並且吞咽他們……。”帶著清教徒屬靈的燃燒之火焰,司布貞,已預備 好踏著艾嵐和懷特飛的步伐而行。

 自1671年本書問世以來,無數冊已被發行。喀勒米博士(Dr. Calamy)在1702 年寫下 相關的事︰“眾人將有感謝它的理由︰“以其分散的數量而言,在英國的語言中(除了聖經 以外),沒有任何一部書能與之等量齊觀;有二萬冊以《呼喚》或《警告》為名的書已銷售 一空,另有一萬五千冊以《天堂之路的明確指引》為書名的書籍已售出。有三萬冊于此書第 一版印刷后即告售罄。”論及此一作品屬靈上影響之顯著的例証,我們可以舉一個例子。將 近在十八世紀末了之時,蘇格蘭高地地區會眾的牧者,一位在學術上較布道熱忱更卓越的  人,與一群教會的人接觸,受托要將《給未曾歸正者的警告》一書翻譯成蓋爾語  (Gaelic)。此書于是經由他的手並且為了要替講台尋找合適的材料,他開始把此書連 續章節之精華重覆帶給他的會眾。其結果據說是︰“讓長久以來被來自地獄的權勢所轄製的 地盤,造成了一次普遍的奮興。”

 我們盼望此書的精華借著禱告能再次響徹于我們的土地並橫跨四海。我們推荐此書是上 帝的祝福,他的道是“活潑的,是有功效的,比一切兩刃的劍更快”。“因為‘凡有血氣 的,盡都如草,他的美榮,都像草上的花;草必枯干;花必凋謝;惟有主的道是永存的。’ 所傳給你們的福音就是這道。”(彼前一24,25)

Iain Murray
1959年8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