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23、苦难的意义


  

苦难的意义


  前言

  书店里经常售卖一些“成功的秘决”的书,其实写这类书的人,没有几个是真正成功的,他们只是靠售卖那本书所得的一丁点利润糊口而已。而许多被世人公认为是成功的人士,像巴哈(Bach,J.S)、贝多芬(Beethoven,Ludwig Van)、爱迪生(Edison,Thomas)等等,都自认自己并不是有所成就的人。

  我年纪越大,越不明白什么是成功?《圣经》中有一节经文叙述人生的过程“不过是劳苦愁烦,转眼成空。”不但不是“成功”,反而是“成空”,更令我丈八金刚摸不著头脑。

  有一些比较有抱负的年轻人盼望长大了要作总统,后来却变成了饭桶;也有一些在年青的时候看似成功,结果却不甚了了。

  成功当然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讲得清楚的。而这一本册子,并不是要探讨什么是成功,乃是要讨论关于苦难的一些问题。

  第一讲

  约伯:

  三千多年以前,有一个人名叫约伯,他有高深的道德修养,尊贵的人格,坚定的宗教信仰,美满的家庭生活,过着和普通人一样的生活,有一天,却无缘无故地遇到一场大灾难,十个孩子一齐死了,家里同时摆著十幅棺材。我实在无法想像这个上了年纪的父亲,将十个孩子一一地埋葬了以后,是否还能支撑得住。这个老人,一生中还有什么是比这一天所遭遇的更痛苦?

  上帝与魔鬼的较量和交战虽然让约伯吃尽了苦头,但约伯处理苦难的模式却成为历世历代人类处理苦难的楷模。有许多在流泪、叹息、心灵饱受创伤的人,由于读了《约伯记》,都重新振奋起来。

  《约伯记》之所以被推崇为世界级的文学作品,乃是因为它对人生哲学的理解已经达到了最高的成就。无论是西方的哲学,东方的文化,所有的文人学子,几乎没有一个能写出比《约伯记》具有更深意义,更深远影响的文学作品。

  苦难的价值与意义

  苦难是有价值的吗?苦难是有必要的吗?苦难是有意义的吗?苦难与存在有什么关系?如果苦难是有意义的,是否在遇到苦难以前,应该对苦难的意义有更深一层的了解?当人经历了苦难以后,对生命又产生了怎么样的改变?

  “到底人是在什么时候才会开始想到有关人生意义的问题?”我的答案是:“当人受苦的时候,你会开始思想意义的问题。”

  一个相貌俊美,才智高,学识广,经验丰富,家境富裕的年轻人,平日目中无人,不可一世,自以为了不起;但是,当他失恋的时候,内心感到十分伤痛,他的头脑会闪过“做人没有意义”的观念。

  苦难会刺激人去思想“意义”的问题。人在还没有受苦之前,人生是否就真的没有意义?这是一句含有强烈反合性(Paradox)的句子,如果在受苦之前就懂得意义的话,为什么在受苦之前却从来不思考意义呢?为何在遇到苦难的时候便说“做人没有意义”呢?这正在表达、证明、说明在人的潜意识里,“意义观念”是很模糊的,人对意义的了解是没有意义的(your understanding of meaning is not meaningful)。

  当人受苦的时候就说:“做人没有意义”,这句话是否在告诉我们,如果人生没有苦难,就会过得很有意义了?换一句话说:“做人没有意义”,这句话是否在告诉我们,如果人生没有苦难,就会过得很有意义了?换一句话说,因为有苦难,所以没有意义?这样,当一个人第一次遭遇苦难的时候,苦难便会逼他去思想有关意义的问题。如果苦难会刺激人去思想意义的问题,苦难的本身一定是有意义的,难道能产生意义的苦难的本身是没有意义的吗?所以苦难不但刺激人去思想意义,苦难也刺激人去探讨意义的意义,苦难的本身如果是有意义的,那么苦难与人的关系就是绝对必须的,而不可能是偶然的。我相信很少哲学家在涉及这个课题时会这么深入的去思想。

  德国的悲观大师,悲观的人生哲学家叔本华(Schopenhauer, Arthur)曾经长篇大论的论到人生苦难的问题,当我读完了他的伟论之后,我得到的结论是:这个人没有“出路”(way out),因为我不知道他是从哪里“入门”(way in)。

  “生命需要从生命的源头找到智慧,才能真正的解决在生命过程中所遭遇到的问题”。《圣经》是历经千古,涵括了最深智慧的经书。创造人生命的上帝,不单是把意义放在人的观念里面,更要人在体验苦难的时候,完全顺服他的计划和旨意,这样,才能明白苦难的意义和意义的意义。所以,人若是在上帝的旨意里受苦,一切的经历都会成为塑造他人格的重要因素。

  或许有些人会认为:“我们生活得那么写意,为什么要谈苦难?”从外表看,每一个人的生活都过得挺写意,但当我们扪心自问时,我们都承认生活并不太好过(当自已没有人爱时,看见别人相亲相爱,就羡慕得很,以为他们的生活一定很浪漫;然而那对沐浴在爱河里的爱侣,心里却很痛苦,因为对方的家长不赞成他们的来往;穷人以为有钱人睡觉时一定很安宁,却没有想到有钱人可能无法安睡,因为他日夜提心吊胆,提防小偷或强盗会在什么时候,从什么地方进来!)。

  天底下哪里可以找到没有经历过苦难的人?如果你最后所盼望达到的目标是成为一个没有苦难的人,那么请你告诉我:有哪一个人是没有白头发的?《约伯记》第十四章第一节清楚记载:“人为妇人所生,日子短少,多有患难。”

  苦难刺激人去思想意义,所以苦难本身是有意义的。

  苦难的意义:(五方面)

  良心的赞同

  第一,从人良心的赞同证明苦难是有意义的。

  “我的良心什么时候赞成有苦难?我从来不赞成有苦难,我最怕苦难了!”

  我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来说明:当你和两个老人家谈话的时候,其中一个提起他过去遭遇什么样的困难,什么样的灾祸,后来怎么样渡过,怎么样经历,怎么样胜过那些苦难,你有没有兴趣听呢?“哦,年轻人啊,我从前失恋了十七次,想过要自杀,非常痛苦,最后我还是提起勇敢,硬著头皮再恋爱一次……”他把困难如数家珍的讲给你听,不单是经过几次的失恋,还经过几次的战争,房屋和工厂也被毁了,窃匪也进他家几次,你听得津津津有味,当他讲完了以后,你已经泪盈满眶了,接着你问另一个老人:“你有什么样的人生经验呢?”他说:“我只有两种经验,第一吃饭,第二睡觉。”“还有没有呢?”“没有了,我这一生就是吃饭睡觉,吃饱了睡觉,睡饱了吃饭,就是这样。”请问你喜欢听哪一个人的讲述?当然是第一个,为什么?这证明人的良心赞成苦难是有意义的。

  你从来没有想过,人的良心赞成苦难是有价值的,但是,你的赞成却隐藏著自私的成份。“你真的赞成苦难是有价值的吗?”“赞成的赞成,但是,最好不是我受苦。”所以你的赞成也是自私的。

  单从人不愿去实践“苦难是有价值”的自私心态,就证明人是有罪的。

  当你看到别人经过了苦难,他怎样去克服,怎样去奋斗,怎样达到成功,你佩服得五体投地,但是,这一连患苦难的经历最好不要发生在我的身上,让别人受苦好了,他受苦,我佩服,这是何等写意的事。苦难当然是有价值的,最好的是“价”在我这里,而“值”让他去承受,这就显露了我们是不公正的。

  当你观看电视节目的时候,看到了你喜悦的歌星Michael Jackson在表演歌唱,欣赏到一半,忽然有人叩门,而扣门的就是他本人,你一定乐开了怀,“怎么来的会是他自己呢?”现在是免费的,不必买票的,他自己来了,你一定快快将电视关了,听他的真人演唱,因为他才是真的。

  但是,当电视正放映著警匪打斗片段,非常激烈,非常紧张,非常刺激,令你非常快感,目不转睛,全神贯注,突然真的强盗打进来了,你会欣喜若狂的去迎接真的强盗吗?你一定吓坏了。其实影片里的只是影子,现实所遇见的才是实体。

  由于人是不公正的,所以,人都喜欢做苦难的旁观者,不喜欢做经历者。人都知道苦难是有价值的,人良心深处也赞成苦难是有意义的,但人尽可能不要亲身经历,这是大多数人的情形。当然有一些个性比较强的人是例外的,他们会觉得人生没有苦难就没有什么意义,但这种人少之又少。

  事后的回忆

  第二,从事后的记忆、感受和自豪感,可以证明苦难是有意义的。

  一个吃过苦的人,当他回想以前所经历的苦难时,他对自己曾经度过的日子经历过的苦难感到自豪。那些因经历苦难所带给他的自豪感就成为他生命的一部份价值和产业。

  生命的产业不是金钱,凡是可以“转移”的产业,都没有多大的价值。你得到了许多钱,但是钱会失去;你有许多的房屋,但是房屋会被烧毁;你有许多辆的汽车,但是汽车会被打烂,会失事。这些会失去的产业都不是有价值的产业。当你严肃的、严谨的、真诚的读书,好好吸收知识,好好的思考,好好的进行研究,好好的作记录,好好的反复咀嚼,然后让这些知识融入你的生命里面,就没有人可以把它夺去,这就比能来能去的金钱更有价值。但是,这还不是最重要的产业,更重要的产业是从苦难中体认到生命的意义的价值。

  【一个经历过苦难的人,不容易给人吓倒;一个经历过苦难的人,不容易随便失志;一个经历过大难的人,他有内在的勇敢,而不是外在的血气,他有智慧,有远见。苦难能锻炼人格,使人胸有成竹,所以,那些经历过苦难的人,可以成为人类的导师】。

  人的一生不是单单吸收前人的知识而已还要吸收前人的智慧过于知识。知识可以从课堂和实验室里面得着,智慧却是知识的结晶,须要经历过大苦难和大争战才可能产生出来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层次。

  那些经历了苦难而被印证了的名言和教训,可以继续不断地光照每一个世代,盼望我们学习谦卑,吸收那些经过受苦奋斗,经历灾难,体会了人生意义的伟人的话语的结晶。

  历史的教训

  第三,从历史的教训,我们知道苦难是有价值的。

  抄袭书本来教书的老师是劣等的老师;将知识消化、提炼、结晶后才教导人的老师是比较好的老师;从心灵的深处教导人,愿与学生共同领受真理的老师是伟大的老师。那些单靠传递知识,糊口过活的老师是最没有道德的。

  老师可以分成个人的老师,家庭的老师,民族的老师,时代的老师。如果一个老师对真理的认识是普世的,他所传达的真理是超时空的,他就可以是全人类的老师;如果他的知识只对一个时代产生影响,过后就落伍、不切实际了,他只是个当代的老师,不是历代的老师;如果一个人对真理有全面的了解,他的思想就可以代代相传,一直影响未来的人类,那个人就是历史性的老师。

  有哪一个老师所传授的知识和智慧可以产生超世纪的影响?如果有不被历史所淘汰的人,这人本身一定是先做了历史的好学生,因为历史的本身就是一个伟大的老师。

  当你研究历史的时候,开始时一定觉得很厌烦,因为要熟记资料。但是,你若觉悟到可以在很短的时间里吸收到几千年的智慧的结晶,为什么要感到厌烦呢?德国大哲学家黑格尔 Hegel, Georg WilhelmFriedrich 是马克思(Marx,Karl)老师,他的成就之一是将德国的唯心论带到了巅峰,他说:“历史给人类最大的教训,就是人类不接受历史的教训。”当人类不接受历史的教训,就注定要重蹈覆辙,继续不断的经历失败。所以忽略历史教训的人是愚蠢的人。历史告诉我们,经历苦难的民族,有更深的智慧;经过苦难洗礼的人格,有更健壮的灵性根基。历史证明苦难是有价值的。

  社会的文化

  第四,从社会和文化思想中,我们看见苦难是有价值的。

  文化所要建立的就是产生一套的价值系统,这个价值系统涵盖了生活上的每一个层面和范围,形成了社会里每一个人的生活引导和准则。所以每一个民族、每一个社会、每一个时代、每一种血统都有自己的文化。

  文化是“社会灵魂”(culture is the soul of society),这是我为文化所下的定义,也是我的原创(original),是其他书里面没有的。人的灵魂引导、支配、控制思想、行动、言语和生活的一切,“社会灵魂”照样影响社会的一举一动,因为这是一套社会生活方式的价值系统。

  在自然环境比较舒适的地带,不能产生伟大的文化。在太舒适的地理范围,容易产生懒散的民族;相反的,生活环境越艰难的,人越需要挣扎求存,人的思想越受刺激,就产生了更高的智慧,社会文化证明苦难是有价值的。

  住在热带的人都很爱音乐——蕉风椰雨,纳凉弹琴,载歌载舞,生活过得挺舒适。当他们工作的时候,看见飞鸟飞过,便放下工作,逗鸟去了,生活的确写意,是非常乐天的民族。华人就有不一样的心态,华人过惯了刻苦耐劳的生活,在工作的时候,如果看见飞鸟飞过,就把它赶走,怕妨碍工作的进度。按理,热带的人应该可以创作出许多很好的音乐和曲子,但是,最伟大的音乐都不是热带地方的作品,真令我费解。我年纪越大,越发现我不明白的事情越多,唯一明白的,就是很多事情我不明白。

  一九九六年年初,我从纽约乘搭飞机要飞回印尼,由于纽约的积雪差不多有三尺高,连车子都不能开动,所以飞机无法起飞,我被困了两天。那天早上我醒来,看见朋友的车子好像戴上了一顶白色的帽子,整部车子被白雪覆盖着。所有的纽约飞机场的飞机都不能起飞,铲雪的机车在跑道上来来往往的铲雪。

  这情形使我想起有一次我乘搭飞机飞过加拿大,同样是白皑皑的雪覆盖着整片大地,但是,加拿大机场的跑道上却没有积雪,反观纽约机场的积雪却这么厚。当时我就觉得奇怪,为什么加拿大的飞机场没有积雪?难道雪花飘到加拿大便自动避开飞机场的跑道?但是雪花是没有眼睛的啊,为什么加拿大的跑道没有积雪?

  加拿大的冬天常常下雪,他们便将钨丝铺在几公里长的机场跑道,通上电流,用高电能产生的热能将积雪溶化,一天的耗电量是几亿瓦特。而在芝加哥,为了溶化道路上的积雪,他们便在雪地上撒盐,用盐的花费最高纪录是一天二百万美金。

  加拿大很富有吗?印尼雅加达的人口就已经是整个加拿大人口的一半了,在不算富有又这么寒冷,这么困难的加拿大,为何他们的生活质素一般上却比我们高?

  苦难激发人思想,促使人奋斗,所以如果你是出生在很富裕的家庭,就可能没有承受苦难的“福气”;如果你是出生在很贫困的家庭,就比较可能有面对苦难的“福气”了。如果你生在贫苦的家庭,却只会妒忌别人,那你就完全没有“福气”了。

  二岁的时候,我父亲就过世了,十五岁开始,我半工半读,没有再向妈妈要钱了,至今从没有为穷困的幼年生活埋怨过上帝。我感谢上帝给我奋斗的机会,让我的潜能得以发挥,我并不羡慕有钱的人,我还常常求主怜悯他们。当我们越来越富足的时候,如果还不懂得自爱,只倚靠金钱过活,就会变得越来越肤浅。

  哲学家的思想

  第五,从哲学家的哲学思想和反应,我们确定苦难是有价值的。


  一个只单顾自己的事的人是个“小人”,你花多少心思去思想人类的行为,你对全人类就可能有多少的贡献,如果你只思想一己的得失,你绝对没有办法成为一个伟大的人。

  有哪一些伟大的思想家,在思考与全人类有关的课题时,曾经讲过与苦难相关的话?我们分别从东西方找个总代表来做东西方哲学的比较。

  西方的苏格拉底(Socrates)说:“没有受过考验的人,是不配活在这个世界上(Unexamined life is not worth living)。”这句话给予我们的启迪是在肯定考验、苦难对生命的正面价值,因为【苦难和生命的意义成正比】。没有受过苦,没有经过考验的人,不应该活在这个世界上。在这个世界上要有生存的勇气,奋斗的勇气,挣扎的勇气,没有受过苦,就无法达到达到伟大完美的成就。苏格拉底的这句话对我产生很深远的影响,当我第一次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便自问:“我活著是为什么?凭什么我活在这世上?我受过多少苦呢?”上帝用各样的办法来栽培每个人的灵性——藉着他的话语,朋友的经历,哲人经过反省后所讲的话语,我吸收了很多教训,然后重新估计自己生命的价值,我发现苦难并没有什么可怕。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从外皮到内心,从筋骨到身体都要受苦。

  这些伟人都肯定了苦难的价值。两千多年前,孟子就想得那么透彻,那么伟大,“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上帝托予人重任,让他先尝试饥饿,受苦,担重担,遇到许多的困难,这是上帝重用人的方法。为什么很多人求上帝重用?“因为我很有学问,什么都会,用我吧!”上帝说:“有更多的人比你更有学问。”“我很有恩赐。”上帝说:“怎么我不知道?还要你告诉我?是我给你的嘛!”“上帝啊!我经验丰富。”上帝说:“我知道,你要我用你,你先去读《孟子。告子下》然后再谈。”

  我个人偏好孟子的苦难理论过于苏格拉底,这是因为在中国文学里面,通常只有平行线的关系,而缺少垂直线的关系,杜甫,李白,白居易,王维等等,这些伟大的诗人所写的诗词都是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没有人与上帝的关系。但是,当孟子论到苦难的哲学时,他竟然提到苦难是上帝给的,上帝如果要叫一个人负起重大的责任,就必先让他受苦。

  先后的次序问题是一门很重大的学问,当你懂得什么是先,什么是后;怎么开始,怎么结束;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次要的,你明白了这些次序以后,你就很接近真理了。孔子就曾说过:“事有本末,物有始终,知其先后,则近道也。”

  很多青年人虽然读了很多书,但是,还没有结婚就先上床,这就是先后问题弄不清楚的结果。你以为你早已明白了,知道了,其实你不是“知道”,而是“知理”;你不是“知道”,而是“明白”。你知了,你明白了,但是,如果还不懂得先后次序,你就是不“知道”。所以,当中国人问:“你知不知?”你问他:“知什么?”他会告诉你:“知道。”而不是“知理。”

  先苦难,后责任;先考验,后信任;先经历奋斗,后交重任予你。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孔子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四十九岁还可以放风筝,到了五十岁你才知道上帝要你做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到五十岁才知道上帝要你做的是什么呢?(我个人求知的态度不是单单把资料抄下来就算了,我喜欢比较,比较过去,现在,古代,近代,东方,西方,这样的比较是很有趣味的。)我把东西方作了一番比较后,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在孔子讲了“五十岁知道上天的使命”的差不多一百多年之后,希腊的柏拉图(Plate)也论到了与五十岁有关的事,柏拉图说:“让人读书,不停的读,但要经过淘汰,十二岁的时候作一次的淘汰,十八岁再淘汰一次,二十多岁又再淘汰,让最聪明最好的人继续读书,一直到三十五岁方可毕业。”如果你三十五岁才大学毕业,那是刚刚好,并不会太迟,或是你在三十五岁的时候拿到了博士学位,那也差不多了。三十五岁读完书了,是不是就可以做官了呢?如果你说:“我已经三十五岁,通过了各式各样的淘汰并学富五车,达到了最高的境界了。”柏拉图会说:“你还要下乡十五年,去洗马桶,插秧,种田,你虽然是博士,你还得跟农民一样开垦,跟渔夫出海打鱼,在风暴中生活挣扎,吃苦,过了这十五年之后,你才可以穿上政治袍,参加政党,成为内阁阁员。”他把老师苏格拉底的话(没有受过考验的人,是不配活在这个世界上)化成了行动。

  孔子讲“五十知天命”,柏拉图讲“五十才能才到议会厅”,都在表示在五十岁之前要受苦,吃苦。而到了五十岁才知道应当做什么。这些哲学家不是空口说白话的人,他们的哲言,值得我们用金笔沾金水,一字一句的写下来。

  圣经论苦难

  《传道书》第三章第十节和第十一节:我见上帝叫世人劳苦,使他们在其中受经炼。上帝造万物,各按其时成为美好,又将永生安置在世人心里,然而,上帝从始至终的作为,人不能参透。

  我们要在劳苦中受经炼,被锻炼,被考验,人要经历苦难。

  你从上帝领受了什么样的恩典?如果你把人生所追求的目标转向寻求创造你的上帝,那你所流过的眼泪和所发出叹息都是有价值的,它会带给你生命的改变和有益的果效。

  当耶稣到世界上来的时候,他是上帝来做人,他没有选择在皇宫诞生,他选择的是马槽;他不是坐在富贵之家,他是生在木匠的家庭;他不是过着享乐的生活,他是在劳苦的家庭里长大;从人的眼光来看,他死的时候,并非安安乐乐的死,是不得其所而死,是死在十字架上;你孤单吗?没有人比耶稣更孤单;你贫穷吗?没有人比耶稣更贫穷;你是无产阶级吗?许多执行无产阶级专政的高官都是说谎的人,只有耶稣基督才是真正的无产者;你明白苦难吗?

  没有人真正明白基督受了多大的苦难。

  当他最痛苦的时候,他并没有要别人担当他的苦楚,却口说安慰的话;当他最孤单的时候,他却应许与人同在;当他被钉的时候,他流出宝血赦免人的罪。

  这世界上,没有任何的好处能超越耶稣基督的道成肉身,并且透过了经历苦难,将恩典赐予我们。我已经五十七岁了,我作过苦工,在我的生命过程中曾经经历过很困难的环境,二岁丧父,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曾经病得很重,曾经过著很穷困的生活,曾经被人拒绝、被人抗拒、被人误会,被人丢弃,但这一切都不能使我退缩,也没有让我萌生做人没有意义的念头,因为那伟大的信仰和基督的榜样在我心里成为我生命的动力;因为我跟随了耶稣基督,找到了生命的真光;因为我效法耶稣基督,找到了生活的真智慧。所以当我到世界各地去传道的时候,我靠著上帝的大能,启示的智慧,圣灵的充满和对人类的爱,把上帝的道传开。

  你在哪里?你有苦难吗?你感到人生没有意义吗?你要如何过你的一生?回到上帝面前,把你的心打开来,接受耶稣到你心中,请问你肯吗?

  第二讲

  永恒的信息

  每一个时代都需要永恒的信息,永恒的信息是不被时代所影响所淘汰的。

  青年人喜欢追随潮流,跟着时代走,但是,有一些东西是可以跟着时代走的,有一些东西却是不可以跟着时代走的。

  二十世纪快要结束了,但你不能说二十一世纪我们就不必吃饭,不必睡觉了。有一些生命的规律是上帝所定,是不能破坏的;然而,一些生活习惯却是可以改变的,使我们的生命可以发挥更高的价值;有一些信仰的原则是生命和生活的实质,是不能放弃的;有一些科学的理论有可能会被淘汰,我们就不一定要坚持、固执、完全的接受。

  科学与真理

  真理不等于科学,科学不等于真理。科学是对真实的事物的正确了解,而被正确了解的事物是超过时间和空间的考验的。

  当我所知道的有关事物的知识还未被推翻时,我可以暂时依靠那知识,但是,如果有另外更可靠的知识,可以推翻我所认为最可靠的知识的话,我应当放弃这最可靠的,去领受那新发现的,更可靠的知识。科学不等于是已经信的真理和真理的全部,科学只是暂时还没有被推翻的、现在被肯定的知识而已,我应当认知,也应当暂时依靠它。

  永恒的事

  至于那些永恒的事,到底是什么?那些超时代的事,到底又是什么?

  如果我们一生一世好好的思想,好好去追求,我们的生命就不会被时代所愚弄。很多人害怕落伍,所以总是跟著时代走,其实,我们的永恒性是可以把时代淘汰的。

  有两种职业的从业者是最怕年华老去的,那是什么职业呢?

  第一,就是许多人所盼望成为的,也是最羡慕的电影明星。电影明星每次照镜子都会发抖,因为他们知道有一天一定会被时代所淘汰。

  第二,运动员,上了年纪的运动员就没有夺标的机会了。

  当教授的人并不担心年老,年纪越大,教得越好,所以,学生不会因为这个教授已经三十岁了,就不要再听他听课了,如果真有这样的学生,一定是精神不正常的,除非那教授已经是老得完全不能思考了,或者是已经没有办法把话讲清楚了,健康不支了,那就可以不再跟随这个教授,但是,如果他的思路还很清晰,知识还很尖端,无论他年纪有多大,还是可以做他的学生。

  传道人也不怕老,所以我传道了四十年,还是精神奕奕,不亢不卑;还有那些在艺术、知识、文艺的领域有真正成就和把握的人,他们也不怕老。

  上一讲我们从良心的赞同看苦难是有价值的,从过来人的经历印证苦难是有价值的,从历史的教训再次肯定了苦难的价值,从哲学思想家的反思,我们知道苦难是有价值的,我们还从上帝的启示里面认知苦难是有价值的。

  苦难与人生

  苦难的意义和人生究竟有什么关系?

  苏格拉底说:“没有受过考验的人,是不配活在世界上。”孟子说:“上帝把重大的责任交给一个人的时候,一定先让他受苦。”所以受苦是一定有意义的。受苦会使人想起意义的问题,所以受苦的经历本身一定是有意义的。懂得在苦难中吸取教训,建立自己的人,就有更坚强、更成熟的人格,他就在这样的磨炼中达到了真正的意义。

  树根细短,又扎得不够深的树,不能经历大风的吹袭,在大风暴常常吹袭的地带,所栽种的树,树根会自我深扎。同样的,我们的人生,我们人生的价值也是如此。

  许多人都觉得自己的孩子是全世界上最为宝贵的,别人的孩子不过是人,我的孩子才是孩子;别人结婚的时候,去不去观礼都无所谓,自己结婚的时候,请柬印得格外华丽,盼望所有的朋友都来参加,唯一担心的是食物不足。所以,许多家庭的第一个孩子,因为过份保护的缘故,常常比较虚弱,而第二个就比较健壮了。有一个人告诉我:“第一个孩子流鼻血的时候,紧张得不得了,吓得半死,打电话问医生,请教邻居,一天到晚忧心忡忡;等到第五个孩子同样流鼻血的时候,我不但不紧张,还催促孩子赶快到屋外去,免得污染了新地地毯。”第一个孩子流一点血,父母亲看得好像天塌下来一样,当经验多了,就一点也不感觉到孩子正在受苦,反而觉得地毯正在受苦。苦难竟然可以把人扭曲成这个样子!

  有的人的孩子睡觉的时候,门外面挂著“宝宝在睡觉,请安静(Baby sleeps here, please be silent)”的牌子,你一咳嗽,他就认定你在迫害他的孩子,所以大家都得小声说话。在这种养尊处优的环境里长大的孩子,长大后听到邻居的狗一吠,心脏病马上发作。

  有一个神学生对我说:“这里太少人注意我,关心我,我很不习惯。”他以为我会安慰他,告诉他:“主与你同在。”我问他:“那你想怎么样?”“你也不关心我。”他说。我再问他:“你要我怎么样?”“我不知道要不要再继续念下去?”“随便你,祷告后把决定告诉我。”他更加莫名其妙了,就问我说:“到底你的意思如何?”“我现在告诉你,你要回去反省,一个人蒙召作传道,是要去关心别人,不是因为学院的师生对你的关心不够,就不再继续念下去,如果你听不懂这些话,你便没有资格留下来。”

  很多人对我说:“唐牧师,你太理性化了。”但是,事实的本身就是如此。上帝造人的时候,不是把人造在一个过度保护(over protected)的地位和状态中,乃是把人造在一个特殊的反合性(paradox)状况中,人不但有最深最大最多的享受,人还可以发挥最多最大最广的自由,不但如此,人里面也有应付大苦难的耐力和潜在力。

  大多数动物占据的空间是人的两倍,因为它们都是用四肢走路,而人只用两只脚走路,所以人占据的面积是相对的小。上帝将人造成最节省使用地方的活物,人却发明了那么大的汽车让自己被困在阻塞的车龙中;人的权柄虽然很小,但是上帝使人站立,顶天立地而不是俯首望地。

  单从人的体态,身体的功能,其动作的灵活性,肌肉的结构来看,这一切都是艺术家创作的结晶。虽然如此,当人面对苦难的时候,他很难真正衡量潜伏在他里面的潜在,坚韧,可塑性和适应性究竟有多强。我们可能承受,承当的能力将是超乎我们所能想像的。

  发现自己

  当一个人在受苦的时候,他应当藉此机会好好“发现自己”。很多人对“发现自己”的解释就只是“我自由了,不必爸爸妈妈管了,有自己的天地了”,这是很肤浅的发现。“发现自己”是觉察到自己里面隐藏了多少可以被发掘的东西?有多大的潜能?有多大的可能性?有多宽阔的前途?

  尊严

  人需要藉助苦难来发现自己。当人受羞辱,面对困境的第一个反应就是为什么我要承受这种困难?我不应该受这种侮辱,我不应当蒙受这样的羞耻。 由此可见,当苦难临到的时候,人的第一个发现就是尊严的失去。当人一旦失去了尊严便开始思想人到底应当有多少的尊严,这样,苦难和尊贵是成正比的,人所受的苦越多,就越感觉失去越多的尊贵,苦难刺激人去思想人应当有的尊贵,地位和身份,这种心理的反应是动物所没有的。

  当你在看报纸的时候,你的狗跑了进来,它很想你对它好一点,很想你关心它多一点,但是你正在思想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没有心思关心它,你本想用手抚摸它,但又腾不出手来,于是,你改用脚触摸它,它便很满足的走开了,因为用手抚摸跟用脚触摸对它而言并没有什么分别,接著你的孩子进来了,你同样用脚触摸他,他未走开前,饱你一顿老拳,然后告诉妈妈:“爸爸神经病了,为什么他用脚摸我?”你的孩子懂得尊严是什么。

  心理学告诉我们:当众被羞辱是最令人难忘的事情,你马上会觉悟到你的尊严受损。所以苦难使你觉得你有尊严,使你发现了自己。

  完美

  第二,苦难使你觉悟到你原有的完美和完整受到了亏损,而《圣经》称“完美的亏损”为罪。

  请你注意一个特别的现象,人自我亏损,自己得罪自己,做了卑贱的事,不但不会自觉,反而还会自圆其说,为自己辩护:“不要紧,人有软弱,有弱点。”你正在出卖自己,鄙视自己,你不会觉得自己正在犯罪;但是,当别人令你受亏损的时候,你就马上觉察到不对劲,别人骂你,轻看你,你就记下来,你直觉的认定别人正在犯罪,这种不公平的心里反应正是罪的表现,也证实了罪是已经存在的事实,同时也表示人类的文化是有问题的,在己与非己之间的衡量是不公义的。

  我们的下意识,自觉应当有一个没有亏损的完美,这没有亏损的完美,就是上帝的原造——人像上帝。我们不是“完美的完美”的本体,我们是完美者的代表作品,上帝是完美的,我们是“完美的影子”,我们是“完美的代表”,我们有“完美的被造本质”。

  我们一生的活动就是上帝要我们达到完美的境界(achievement in perfection)的过程,我们的道德责任,乃是上帝置放在我们里面的“完美潜能”(the potential of perfection)的反映。我们努力奋斗,期盼日臻完善,这种奋斗的精神,对人性道德的执著,勇敢的面对生命,负责任的生活,都是因内在的“完美的本能”和“完美的潜在能”所激发的。

  但是,完美的本能和潜在的本能是否完整?我们是否已尽责去奋斗呢?为什么理想和现实又常常有所差距?这些都表示在我们的生命中部份的完整和完美已经受亏损了,《圣经》称之为罪:“因为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上帝的荣耀。”(罗三23)当上帝的荣耀受亏损的时候,就是罪的存在,但我们并没有觉察到,直到别人得罪我,做了对不起我的事情,我才有所领悟,但那还只是领悟到别人的不好,而不是自己的过失。我们对不起上帝,对不起自己,我们都没有觉悟,直等到苦难亏损影响到我的存在,我才觉悟到我“原有的完美”和“完美的潜在能”受了亏蚀。

  所以,“发现自己”乃是发现你原有的地位,原有的状况和现有的地位,现有的状况之间有了差距,当你有了这个觉悟时,你就可能以积极的态度向着更有意义的目标努力。

  有些人被骂以后,就萌生自卑感,变成自暴自弃的人;有的人遭受羞辱以后,就发奋图强,一生不再让人有轻看他的机会。你又是怎样发现你自己?

  苦难会刺激并导引我们发现自我的完美,这是很积极,很重要的人生过程。你千万不要轻看受苦的人,像苏秦断炊,韩信胯下受辱,他们受侮辱以后,决心奋发,成了成功的人。

  苦难对人有正面的刺激作用,所以你要为着你有受苦的机会而感谢上帝。上帝许可你被人轻看,失恋……,你会为这些感谢上帝吗?我相信你不但不会感谢上帝,你还责骂上帝。

  共鸣

  第三,苦难使我们对人的境遇产生共鸣。

  对音乐稍有研究的人都知道共鸣的重要性。所谓好的音乐厅,是指回音(resonance)条件良好的礼堂。

  知音产生共鸣,共鸣产生回音时,就是“心心相印”。

  我已经在超过两千座的礼堂传讲过信息,我很注意礼堂,因为礼堂的设计可以反映出设计师智商的高低。如果一座只容纳百多人的礼堂还须要扩音机才能让听众听得清楚,那便是座劣等的礼堂;如果一座只容纳四千人的礼堂不必经过扩音处理而听众还可以听得清楚,它的设计师的智商是极高的。全世界最好的礼堂在维也那,其次是波士顿,第三很可能属纽约,第四是还没有被修整以前的荷兰阿姆斯特丹的音乐厅。当然,世界最大的纽约歌剧院,也是属顶级的,三千八百个座位,加上两百多个站位,这个让四千人聆听音乐的礼堂,不可以也不必用扩音机,你就知道他们已经掌握了建筑回音学的知识了。

  什么是共鸣?当你讲话的时候,你鼻子后面有一个小小的共鸣箱(resonance box),它的功能是把你的声音扩大,这是世界上最好的共鸣匣,是上帝伟大的创造。你看六弦琴的共鸣匣那么大,声音却那么小;钢琴的共鸣匣那么大,声音也那么小;意大利男高音多明戈(Domingo)鼻子后面的共鸣匣是否特别大,使他唱起歌来特别洪亮?如果是的话,他太太早就跟他离婚了!

  共鸣是很重要的。伟大的人际关系在于能够了解别人的苦楚,这时人性中最宝贵的:共鸣,了解,明白,体贴就是心灵与心灵的共鸣,而共鸣是从苦难的经验中产生出来的。

  没有受过苦的人,很难产生伟大无私的爱,当然,受过苦的人也不一定会产生无私的爱。若是你受苦的经历并没有让你发现你自己“潜在的良善”的可能性,你就无法从苦难中产生更完美的果效,如果你发现了“潜在的良善”的可能性,你就可能对别人产生共鸣。

  大概是五十年前,上海伯特利医院有一个很严厉,墨守成规的护士长,她要求护士们绝对服从她的指示,她认为医院一定要安静,卫生,护士匀见到她都哆嗦。当病人痛得发出呻吟时,她会对病人说:“这是医院,要安静,不要出声,别人都在睡觉,要叫明天才叫,回家才叫。”向来她都是那么严厉,病人看到她,都不敢哎哼,连咳嗽也不敢。直到有一天,护士长的背脊长了一粒疮,越长越大,她就吩咐一个小护士帮她将脓挤出来,那个小护士很调皮,活泼,但很怕她,所以不敢大力挤压,只是轻轻的挤,护士长说:“用力吧!”她还是轻轻的摸,“挤吧!”护士说:“很痛的!”“我知道,你这样摸,怎么挤得出来?你大力一点好了。”小护士按照她的吩咐,就用力挤压,护士长痛得大喊大叫,小护士对她说:“这是医院,你不可以喊叫,大家在睡觉,要叫明天才叫。”护士长说:“我痛死了你知道吗?”“痛死了也要守规矩,这是医院。”小护士说。这个护士长痛得眼泪都流出来了,又被小护士逗得哭笑不得,就发脾气说:“气死了!”“气死也要等到明天。”这个小护士实在调皮,从那一天开始,这个护士长悔改了,病人痛得呱呱叫,她就让他们叫,为什么呢?因为她自己经历了那种痛苦,对其他的病人产生了共鸣。

  你不能了解人,可能是因为你没有受过苦。我母亲三十三岁就守寡,有时我对她说:“妈妈,你去帮助、安慰寡妇,会比别人更有果效,因为你经历过了,别人没有办法帮助她们的。”许多有丈夫的妇女会说:“不要紧,没有丈夫不要紧。”她有丈夫,所以她讲这样的话。不是每一个人所讲的每一句话都带有能力,关键就在于你有没有那样的经验。

  所以,当你遇到苦难,挣扎得很厉害的时候,千万不要让魔鬼得逞:“上帝丢弃你了,因为你没有用,他不再听你的祷告,你已经走到绝路了。”然而,《圣经》却告诉我们:“我们在一切患难中,他就安慰我们,叫我们能用上帝所赐的安慰,去安慰那遭各样患难的人。”(林后一4)伟大的心灵,就是那些曾经经历了痛苦而后对全人类的命运产生共鸣的人。所以,要勇敢的面对苦难,不要低头,不要妥协,预备你的心志,为要得著更大的胜利而恒忍。

  永恒

  第四,苦难的价值在于让我们发现暂时与永恒之间的分别。

  如果生命不是永恒的,我们就在苦难的折磨中自我放逐,不必谈贞节、道德、品德等问题。就因为我们的生命有永恒的本质,所以苦难与永恒之间的关系就被建立起来了。

  我们所受的苦难,如果能建立永远的价值,我们就应当学习忍受。《圣经》将这两件事配合记载的时候(传三10-11),叫我们看见这是上帝的安排,上帝旨意的高超奥秒,是远超过我们的理性,是我们没有办法用我们有限的理性去明白的。

  这一段经文,将超越性,永恒性和苦难性联在一起,是有它的意义的:我虽然是暂时的,有限的,却在上帝永恒的旨意里面,我在有限的里面经历了苦难,无法明白上帝永远的旨意,然而现在的我正在受经炼,所以这苦难就引导我去思想,思想那有永远的价值的问题。

  当一个女人第一次分娩的时候,她正在经历生产的苦难,是从来都没有过的经验。(这是女人比男人勇敢的地方,因为男人无法晓得生孩子的苦难。有人说女人是弱者,女人不够勇敢,但她却有勇气生儿育女,无论是男孩或女孩都在母亲的怀里被孕育,在这未曾可以用手抓他,用手抱他之前,就先用身体怀了他九个月,这还不勇敢?)当她忍受分娩之痛苦的时候,她不是单单想到现在生产的困难,她还想到孩子出生以后,长大了可能成为一个伟大的人,所以继续强忍,等到孩子出生的时候,就忘记了所有的痛苦。所以耶稣说:“妇人生产的时候,就忧愁,因为她的时候到了。既生了孩子,就不再记念那苦楚,因为欢喜世上生了一个人。”(约十六21)

  印尼比较落后,不准丈夫陪着太太生孩子,我很想知道分挽的痛苦过程和分挽过后看到孩子时的喜乐,这之间的对照究竟有多强烈。新加坡的医生允许丈夫陪伴着妻子,我很赞同这种比较有人性的做法。初为人母的脸上散发出的满足感,和对未来充满盼望所映射出来的光辉,是未曾生过孩子的人无法表达的。

  所以当苦难临到的时候,不要只停留在自艾自怜的阶段,当你想到苦难所结的果子与永恒的关系和价值,你就有更大的力量来忍受苦难。苦难使我们想起永恒性责任,永恒的果效。

  耶稣

  第五,苦难使我们体会到道成肉身所曾经经历的一切。

  受苦的日子是很难度过的,这使你觉悟到你是很真实的存在。所以我认同有些人把存在主义翻译成实存主义。你无法否认你的存在,因为你是真的存在,苦难促使你觉悟到你存在的真实性。当你正在受苦的时候,你有何反应?有的人说:“算了吧,自杀好了。”你受苦,你自杀了,你家人在收殓的时候会更苦。自杀从来未能解决问题,愚昧的人才选择这一条路。

  有一个学生对教授说:“我为了女朋友而荒废了学业,结果考试不及格,如今她又不要我了,我感到做人没有意思,我要自杀。“教授说:“那你去死吧!不知道你用什么方法自杀?”“我要开枪轰我的头脑。”说完了就用枪指向自己的脑袋。教授说:“你脑袋里根本没有东西,你要轰什么?”那学生呆住了,教授继续说:“里面是空白的,你要轰什么?如果有脑,你就会想出一条路,那你根本就不必轰,现在你根本就是空的,你到底明不明白我在讲什么?”这个教授骂完了,他说:“我明白,你是说我里面没有东西,如果有脑就想到了出路,对不对?”“你里面就是没有东西。所以不必轰了,你懂不懂?”他说:“懂了懂了。”“哦,你真的想通了?那表示你里面有东西了,现在可以轰了。”那个教授调皮的说:“不过,你真的轰了,就证明你里面没有东西。”那学生就犹疑要不要开枪,教授摘下眼镜说:“坐下来谈,从头谈起。”原来这个教授从前也想过要自杀,后来想通了,不但不自杀,还成了教授:“我是过来人,现在轮到你了,你要死或者要做教授?你打算做什么?”

  我们都有过苦难的经验,当你受苦的时候,你想的是什么?你又想用什么办法去解决?齐克果(Kierkegaard,Soren)说:“我现在要怎么样呢?现在我到底要怎么样呢?实实在在的我应当要怎么样才可以呢?我究竟应当要实实在在的怎么样呢?”他不停的重复这几句话:他现在不知道要怎么样,因为存在是事实,苦难是事实,但是,要如何面对这个事实?

  耶稣在最困难的时候讲过一句话,那是人类第一句真正深入存在主义的话语,他说:“父啊,救我脱离这时候……。”(约十二27)注意,不是脱离这困难,有很多的人是说:“上帝啊!救我脱离这个人。”“救我脱离这个环境。”“救我脱离这个记者。”“救我脱离这个女人。”“救我脱离这个败坏的人。”“救我脱离这个强盗。”“救我脱离新加坡……”我不知道你求什么?耶稣却说:“救我脱离这时候。”他讲完了以后,紧接著再讲第二句:“但我原是为这时候而来的。”

  当苦难临到你的时候,这可能是上帝赋予你的机会,是别人没有机会遭遇到的,是你和你的存在发生关系的一个具有真正价值的时机。一个愚昧的人,是常常浪费机会的人;一个平凡的人,是随便填满时间的人;一个伟大的人,是把苦难的危险转成成功的时机的人。你不是单单度过机械式的时间,你不只是度过那经过扭转上链而驱动时钟和手表走动的时间,让一分一秒流失,时间不是时机,时机不是时间,每一个人都有时间,而只有苦难中抓住永恒意义的人才产生时机。历史是属于处在苦难中间,懂得应用智慧把时间化成时机的人。

  历史上有许多成功的人,他们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他们应用他们的智慧去面对苦难所带给他们的磨练,并把磨练转化成有利的时机。把机械性的时间转化成在永恒里有价值的时刻,这便是耶稣基督按着人之常情所说的:“父啊,救我脱离这时候。”不但如此,他更接下去说:“我原是为这时候来的。”他抓住了受苦的时刻,这不单是耶稣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刻,更是整个人类历史中最重要的时刻,是一个在机械式的时间中产生时机的历史时刻,也是把人从时间的捆绑中拯救出来的时刻,是看见永恒智慧的时刻,更是把上帝的同在和永恒带到有限的历史的过程中的时刻。感谢上帝,这个需要被救脱离困难的时刻,就是耶稣基督为什么要来受苦的整个记录。

  每一个人在生活中都曾生病,遭遇苦难,被人冷落、放弃,也同样在面对生活压力,有不胜负荷的感觉,既然如此,到底基督徒与不信的人有何不同?

  不同点

  基督徒看苦难的价值,看到苦难背后的可能性,看到经历苦难以后的果效,看到上帝是他所以能够得胜苦难的能力和智慧的源头,不但如此,他更肯定藉着他所受的苦,可以帮助那些同受苦难却没有办法解脱的人,所以基督徒应当比其他的人更坚强。然而,基督徒人生观的最高峰乃是应该马上联想起历史过程中的耶稣基督,他是如何得胜苦难的。你孤单吗?没有人比耶稣更孤单;你贫穷吗?没有人比耶稣更贫穷;你受过苦吗?被别人辱骂吗?没有人比耶稣所受的痛苦和辱骂更大更深;你被同胞和亲戚轻看,丢弃吗?耶稣基督来到自己的地方,自己的人倒不接待他,把他钉在十字架上。

  一个小孩子大哭大叫,爸爸问:“你哭什么?”“我被蚊子咬了。”但是,一个成熟的人在遭遇大苦难的时候,他会很镇定,若无其事。

  我在印尼的教会和机构的董事的仓库,在昨天凌晨五点被大火吞噬,损失了一千多万新加坡元的财物。他为了要带他的朋友来这里听道,依然从雅加达飞来与我们在一起,只字不提那件事情。他遭受了这么大的损失还这么坚强,是因为在他里面已经有一个很坚定的意念,要领人归主,照样过他每一天的生活。

  求上帝帮助我们,认定在这苦难的世界中,我们永远不是孤单的。谨记得,当我们感觉最孤单的时候,不是一个人的独处,而是两个人的相处,因为主与我同在;在最困难的时候,我们不是第一个面对这困难的,许多人已经比我们更先走过这条苦难的道路;在最困难的时候,没有一件事我们的主不了解,因为他已完全经历过了。

  有一次我在美国的一个地方讲道,还没有上台以前,会众还在唱诗,我进到牧师的办公室里面祷告,祷告完了以后,我看见一个镜框,上面写了一句很奇妙的词语:“你对明天产生惧怕吗?你怕你前面将要发生的事吗?耶稣说:我曾经在那里(Are ypu afraid of tomorrow,Jesus said,I was there)。”我曾经在那里,你的明天和你的将来都是主耶稣基督的过去。

  自在永在的耶稣基督,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不间断的扶持帮助我们,我们是否愿意将我们完全交在他恩慈大能的手中?

  别忘了,你所经历的各样苦难,主都已经先尝了。

重建时间:2025年7月4日 ------- 13/10/21/星期一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Power by ZhuNei.Love 3